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95%的人都感染过的病毒,加州大学研究揭示其如何引发癌症

2023-04-22 07: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转网 转化医学网

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Jevin

导读: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是淋巴细胞潜隐病毒家族的双链DNA病毒,它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原因。它还与各种非恶性、恶性前和恶性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相关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相关。据估计,每年约有20万例癌症病例归因于EBV。

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Don Cleveland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了研究论文。这项研究首次描述了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是如何利用人类基因组的脆弱位点导致染色体断裂、引发癌症,还同时降低人体抑制癌症能力的。研究也首次证明了如何选择性地诱导脆弱DNA位点的断裂。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923-x

研究背景

01

每个人的基因组或全套基因都是脆弱的位点,特定的染色体区域在复制时更容易产生突变、断裂或空白。有些是罕见的,有些是常见的;所有这些都与疾病有关,有时是遗传性疾病,有时不是,比如许多癌症。

研究过程

02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将重点放在EBNA1蛋白上,这是一种持续存在于感染了EBV的人体细胞中的病毒蛋白。之前的研究表明,EBNA1会在EBV基因组复制起始处与特定基因组序列结合。

这项研究发现,EBNA1还在人类11号染色体的一个脆弱位点结合了一簇EBV样序列,在那里,蛋白质丰度的增加会引发染色体断裂。此外,EBNA1能够抑制p53基因,而p53素有“基因组守护者”之称,在控制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正常情况下,p53能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而突变的p53则与癌细胞生长有关。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人类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在涵盖38种癌症、近2500份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中,他们发现,与EB病毒密切相关的鼻咽癌病例中,11号染色体上均密集出现结构变异;其他携带EB病毒的肿瘤样本中,11号染色体重排现象也很常见。

研究结果

03

研究者表示,对于一种对大多数人无害的无处不在的病毒,识别易患潜在感染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仍是一项持续的工作。这一发现表明,对EBNA1诱导的11号染色体片段的易感性取决于对潜伏感染中产生的EBNA1水平的控制,以及每个个体中11号染色体上EBV样序列数量的遗传变异性。展望未来,这一知识为筛查EBV相关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铺平了道路。此外,阻止EBNA1在11号染色体上的这一序列簇上结合可以用于预防EBV相关疾病的发展。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923-x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