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种兵式旅游”爆火,是享受青春还是消费健康?
原创 陈泳均 生活周刊
一天3万多步,打卡十几个景点……“特种兵式旅游”火了!
在微博上,“特种兵式旅游”相关话题讨论已经突破千万次。在小红书平台,近期三周内,截至4月16日,相关笔记发布数量增长超过20倍。
微博上有大量“特种兵式旅游”相关话题
为什么“特种兵式旅游”爆火?这究竟是“不负青春,共赴山海”,还是走马观花?
#现象#
“特种兵式旅游”爆火
一天三万多步,打卡十几个景点
“特种兵式旅游”和穷游并不相同,“特种兵式旅游”侧重的是对旅游计划的高度执行力。年轻人在有限时间内不断压缩行程,尽可能地多打卡景点和品味美食,提升旅游效率。
“特种兵式旅游”吸引了哪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据小红书平台数据显示,在用户发布的“特种兵式旅游”相关笔记中,19岁到25岁用户占比超过六成,26岁到34岁用户仅占比两成左右。
为了节约成本,在校大学生一般周五晚上或双休日清晨出发,打卡各大景点后,在周一早上赶回教室上课。用最短的时间打卡更多景点,且不影响接下来周一返校上学,极具“性价比”。
近期尝试“特种兵式旅游”的00后大一学生林文在朋友圈分享道:
“早上5点到北京了,来鼓楼了,蛋糕罐子吃了;上午去前门吃香喷喷的卤煮,双皮奶和豆沙奶卷吃了;下午去颐和园溜达一圈,吴裕泰冰激凌吃了,崇文门的拿破仑排了;晚上来三里屯,北京烤鸭吃了,黏糊糊的红糖粥喝了……”
追根溯源,“特种兵式旅游”的出圈脉络并不复杂,这背后既有Z世代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又有积压已久的报复性旅游情绪。
#讨论#
支持方
“不负青春
投入最少的成本收获丰富体验”
古人曾有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今,在大学生眼里,24小时吃遍玩遍所有的景点是“特种兵式旅游”最大的魅力。对于多次尝试过“特种兵式旅游”的大二男生小石而言,“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委屈周末”。
小石给记者算了笔账,平时要兼职,还要实习,时间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在火车上,甚至车站里过夜,既节约时间又省了一笔住店费用。当记者问及身体能否适应时,小石直言道:
即便腰酸背痛,但是看过美景,吃遍美食,为了感受人间乐事,腰酸背痛又何妨?
00后大二女生莉莉在初次尝试过“特种兵式旅游”后,也爱上了这种极具性价比的旅游方式:
我最近去成都玩了一趟,周五下课铃一响,我和室友就背着旅游包,乘坐晚上的高铁。先去成都体验了夜景和宵夜,凌晨三四点才休息。第二天早上6点多起床看大熊猫,还去了宽窄巷子、博物馆、武侯祠等9个景点,这样的旅游还是很值得的。趁着春日美好时光,和好友共赴山海,不负青春,感觉生活特别充实。
中立方
“这样的旅游方式
能深入当地文化肌理吗?”
“特种兵式旅游”作为报复性旅游浪潮中的一个缩影,也可能会招致身体的“报复”。95后研究生悦敏对此深有感触,两周前,她刚和朋友体验了一回“特种兵式旅游”:
和我同行的同学因为平时经常骑行和慢跑,回来后依旧充满活力,但这样的极限旅游方式我的身体有些吃不消。我觉得,短时间内感受多个景点很值得,不过我回来后三天都是昏昏欲睡,有些精力不支。
一位高校教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据我了解,班级里选择‘特种兵式旅游’的学生并不少。对于这种旅游方式我既不鼓励,也不反对。周末适当旅游增长见识,知行合一肯定是件好事,关键在于要适合自己的节奏。
年轻人对于旅游的需求和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旅游爱好者彦桥告诉记者:
我对‘特种兵式旅游’持保守态度,这样的方式的确很高效,但很难说真正获得了什么,每个景点都是到此一游,来不及细细品味。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沉浸式旅游,深入当地文化肌理。旅游的意义在于把自己从日常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在探索外界中回归到对自己的探索。
反对方
“担心身体过度劳累
影响正常学习”
“特种兵式旅游”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并未降低游玩质量,反而能高效打卡体验。然而,正是这样的“高效”让不少学生家长感到担忧,担心会导致身体过度劳累。
张女士是一位大一学生的家长,谈及“特种兵式旅游”,她表示:
我觉得这样连夜奔赴的旅游改变了生活作息,会导致身体不适,影响正常的学习。旅游需要体力的支撑,我不支持孩子在周末尝试‘特种兵式旅游’。体验人生是可以的,但应该适度。
也有家长担心“特种兵式旅游”引发的旅游风险。林先生说:
虽然我自己年轻时也会选择这样的旅游方式,但如今为人父母,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选择这样的旅游方式。孩子凌晨出发,在没有休息好的情况下,如果在景区不巧遇到人群拥挤等突发情况,应变能力会减弱很多,这让我很担心。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过度的疲劳和通宵的车程会导致身体不适,比如心跳加快等情况,只是当时的兴奋会掩盖这些症状。
摄图网版权图片
#专家#
“特种兵式旅游”是生活快节奏的产物
通过生活场景变化实现“自我补偿”
为什么“特种兵式旅游”在网络上快速爆火?
关注青少年心理多年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薛强分析:“‘特种兵式旅游’一方面是生活快节奏的产物,年轻人更加关注于当下的感受,对于想做的事情有种强烈的紧迫感。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根据羊群效应,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尤其是当想要旅游的需求十分强烈时,看到身边有朋友尝试,就会想模仿。”
在薛强看来,“特种兵式旅游”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于向外探索的强烈渴望,勇于拥抱未知和接受挑战。
“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生活场景的变换,大胆踏上未知的旅程,弥补日常模式化生活的欠缺,并朝着目标前进,被称为‘自我补偿’。旅游时,即便做足了攻略,也总会遇到突发情况,尤其是行程密集的‘特种兵式旅游’,这时就考验着年轻人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薛强建议,年轻人对于“特种兵式旅游”需要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执行力和对世界的探索欲。他们以苍天为庐,以瀚海为席,追日少年,无风亦能扬帆。从上海的外滩徒步到安福路,从北京老胡同到故宫……“特种兵式旅游”提供了一种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里,将游玩目的最大化。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探索世界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超过了旅游劳累带来的疲惫感。
无论你选择“特种兵式旅游”,还是深入当地文化肌理的“从前慢沉浸式旅游”,都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关键是寻找到自己内心的节奏,而不是仅仅因为一个网络话题或者模板爆火后,就盲目跟风,忽视了旅游的意义。身为年轻人,应该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而不能因极少数网络博主借“特种兵式旅游”话题炒作而迷失方向。在旅游中认识自我,用心去感受,不负青春,共赴山海,追寻诗和远方。
文字: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原标题:《“特种兵式旅游”爆火!是享受青春还是消费健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