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矿工在地下500米挖煤30年,肺疼想种地
早上八点,刚出井的矿工迎着初升的太阳留了一张合影。工友们说,在冬天白日较短的时候,上白班的矿工一天都见不到太阳。他们所在的安林煤矿是一座60年的老矿,如今因能源改革,这座煤矿马上就要关闭了。他们有的一家三代人都在矿上,有的采煤已经30年,如今煤矿面临关停,年青人们早已四处外出寻找出路,而留在矿区的1200多名职工和家属则还再等待补偿政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在河南省安阳县的水冶、蒋村、许家沟三镇交界的安林煤矿,是一座已经建矿60年的老煤矿。由于地处三地交界,加之矿上鼎盛时曾经有自己学校、剧院、社区,矿上的生活因此显得独立又有些闭塞。
1970年出生的王振明,是一名采煤工,1999年通过招工到矿上采煤队至今,老家河南浚县屯子的。曾经历过一次推了架子的危险(采煤面的支撑杆倒了,上面塌方,他和工友及时撤离没有人员伤亡),有三个孩子,小儿子在非洲当电焊工,他也说不清是哪个国家。今年过年王振明感觉肺疼,呼吸困难,做了几次检查,结果要6个月以后才能出来,退出后想回老家种地,把肺上的毛病养养。
安林矿井已有了60年的历史了,最高时每年有30多万吨的产量。在近500米地下矿井内有一套独立的交通系统,甚至还有一处可以容纳100人生存96天的永久避难所。他们实行8小时工作制,早班六点半点名,开安全会,换衣服,领头灯,七点十分左右陆续下井,从井口坐猴车下到井下需要6分钟,步行15分钟,坐人车15分钟左右,再步行10分钟,8点赶到工作地点接班。
54岁的张明广曾经是矿上机运队的队长,他1983年进矿,一家三代都生活矿上:儿子儿媳都在矿上班,孙子跟着他住在矿上职工区。
矿工家属们住的是矿上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楼房,曾经是周边村庄羡慕的对象,风光无比。
朱琳和推着孙女小车的妈妈在职工区散步,她2015年大学毕业到矿上工作,她的父亲、哥哥都在矿上班,邻居们也都是老矿工家属。
早晨,准备下井的矿工们正在更衣室里换工作服。因为矿下环境很差,所以下班的衣服和工作服会分开放在两个更衣室。
机运队职工李好彦正在工作之余吃午餐,矿上的饭很实惠,碗口大的肉包子1.3元一个,一般人最多吃两个就饱了。
44岁的机电班长张天伟(前排红衣)正在带领机运队的职工们抢险箕斗,他已经在矿上工作了26年。
下班后坐着小车升井的矿工。矿工们每一次下井,需要坐五六分钟的小车,步行十分钟后转一次车,再继续步行五六分钟才能到达工作的地方。
36岁的掘进工李海波下班吃过晚饭后,在矿区的大礼堂里唱KTV,这是矿工在下班后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
闲暇之余,一群矿工在生活区打牌,这也是除了唱歌、喝酒之外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了。
矿上的员工每个月都会领到一张理发票,可以在矿区理发室免费理发。矿区曾经有过许多福利,有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剧院等等,但如今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了。
刚刚从矿井上来的老矿工邢红有在吸烟室里用力吸了一口烟,已经在矿上干了30多年的他,现在还没有想好如果离开了矿上,自己该去哪里。而矿上还有许多像他一样迷茫的老矿工,许多人甚至是一家三代人一直在矿上生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炭曾支撑了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大规模快速增长,而这些数据的背后则是许许多多矿工们在地下辛苦劳作的付出。随着中国进行能源改革、去过剩产能,大量老式煤矿被关闭,河南安林煤矿上的矿工一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