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高教学荣誉!祝贺周又和院士荣获全国杰出教学奖
2023年4月9日,2022年度全国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等出席本次活动。本次共颁发教学大师奖1人,杰出教学奖9人,创新创业英才奖10人。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周又和院士获全国杰出教学奖。
这一奖项由教育部支持,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与陈一丹慈善公益基金共同发起设立,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领域,最高奖金奖项。该奖候选者是由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专家提名推荐,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每届评出5-10位教学获奖者。
今天,就让我们从一瓶千纸鹤出发,一起走进获奖者周又和院士的教学故事。文末还有惊喜大奖!院士为伴,一同开启你的学习之旅。
被专业书和各种奖状证书填满的书架上,始终有一个为晶莹透彻的玻璃罐而保留的位置。玻璃罐里装满了五彩斑斓的折纸鹤。细细瞧去,每一只纸鹤翅膀上都承载着一串稚嫩的字迹——这是十二年前周又和主讲《理论力学》课期间因病住院后,第一次返回课堂时来自学生们的祝福:
“老师,快点回来”
“周老师,工作重要身体更重要”
“三尺讲台,指引人生路”
……
十二年后,当周又和收到自己获得“杰出教学奖”——这一全国教师大奖的消息时,他看着书架上的一个个千纸鹤、一本本亲手编写的教材,依旧感到动容,它们是周又和四十余年深耕教学,潜心科研最真挚的见证者。
周又和院士书架上摆放的一瓶千纸鹤
今年已经66岁的周又和在秋季学期仍坚持为学院大一本科生上《力学与工程概论》。“基础教育”始终是周又和教育教学的关键词,他不断强调打好基础、建立新生的学习认知系统与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给大一刚来的同学们要先讲好力学故事,要培养这些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我想告诉这些刚刚走进力学殿堂的年轻学子们,力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能做的,我们要做的都还有很多,我希望这可以成为他们之后的动力。”
潜心本科生基础教育的这些年里,周又和对学生安永辉的记忆始终深刻。
2007年周又和主任向力学本科生介绍多功能环境风洞设备
大学时期社会学专业的安永辉在偶然间听了一节周又和主讲的专业课程,便萌生了由原专业转到周又和所在的土木工程系的想法。周又和担心文理科的专业差距,也想过这是否是安永辉的一时冲动,于是便给了安永辉一个考验:立刻安排一次面试——考察《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时,周又和发现安永辉的正确率只有两成。
在安永辉同学的坚持下,周又和给了他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要求他来再考一次。不到一月后,安永辉在已经变换的考试范围内达到了五成的正确率,周又和欣喜也诧异,他明白这对一个文科生的难度是不小的。一年后,安永辉如愿成为土木工程系的学生,并且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安永辉进入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现已在其专业领域有所作为。
2014年周又和教授率我校力学学科5名教师与博士研究生参加第12届数值分析与应用数学国际会议
在周又和心里,他见证了安永辉心中名为“兴趣”的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参天大树的成长过程。“遇到这样一个热爱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虽然他的学习跨度很大,专业基础有待提升,但我觉得是值得鼓励并加以培养的。”
鼓励学生找到和实现自己的兴趣,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周又和从新生第一课就与学生分享的观点。
在近四十年教学经验的浸润中,周又和摸索出“教学可达性”的心得。他认为,好老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他讲授内容真正能抵达每一位学生。他曾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教材就是剧本,老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周又和通过教学设计与有效讲解来吸引学生,从优化课前备课、课中讲授、课后习题布置,到独立撰写编著出特色鲜明的66万字的《理论力学》教材,只为专业的内容更好地抵达学生们的心灵。
2017年周又和院士为本科生授课并做交流后的合影留念
身为“院士教书匠”,他明白他的院士身份对于学生充满吸引力,“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是力学的未来,对于他们来讲,院士这样的身份是对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的肯定,学生对院士讲授的课程也更有热情和期待。”
除了带给学生们热情之外,院士这一身份带给他更多的是对教学与科研二者关系的切身思考。
在周又和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他秉承为党和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原则,将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他说:“我不认为科研和教学是矛盾对立的,相反,二者是相互贯通的。搞好科研可以帮助教学工作实施得更好,搞好教学除了能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的需求、为我们培育研究型人才积蓄力量外,也能使教师的知识广度与深度都能得到有效拓展。”
当被问到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杰出教学奖最大的感受时,周又和说:“当然是很开心,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多地是体现了兰州大学对本科生教学与科研的重视,以及多年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践行‘知行’育人理念取得的成绩。”
2022年周又和院士为本科生作科学家精神教育报告
他将科研写进教材里,将科研带到讲台上,将专业知识如春风雨露般播撒在一辈辈师生们心间;他从绵延恣意的江汉平原到辽阔豪迈的磅礴西北,从年少春衫的志满青年到花甲之年的资深教师,他是周又和,是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的建设者,也是杰出教学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大奖的兰大首位获得者。与兰州大学三十余年朝夕相伴,他与这所扎根西北的百年学府,并非两三日的泛泛之情,已然是晨光雨露亦同行的真挚之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大学在系统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一流本科教育理念和建设蓝图,从“学校管好”“学院做好”“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四个维度进行系统改革。
十年来,兰州大学获批4个拔尖计划2.0专业、6个强基计划专业、5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含1项合作项目)、国家级一流课程16门,3部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1个单位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1名教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
2022年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力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合影
扩展阅读:
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已故著名力学家、教育家、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5位创办人之一的叶开沅先生创建。历经60余载发展,先后培养出5位院士(包括兰大首位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人怀,中科院院士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郑晓静,中科院院士周又和,南非科学院院士孙博华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马巍)、2位国家创新群体带头人、10人次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本学科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单位。
团队与平台建设方面:建成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兰大力学学科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个基地。拥有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省级重点学科及甘肃省一流学科,力学一级学科硕、博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完整体系。建成一批优秀科研平台,包括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非线性力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甘肃省民勤沙尘暴野外观测台站等。
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专业与学科建设并取得优异成绩。力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和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先后建成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省级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等;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以及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等。坚持教授、副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加强专业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建设适应新时代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和教材,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理论力学》,省级精品和省级一流课程《计算力学》《流体力学》等4门次,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理论力学》、科学出版社出版《超导电磁固体力学》和《电磁固体结构力学》、Springer-Nature出版《Wavelet Numerical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Nonlinear Problems》等专著教材6部。培养出国家杰青、青年长江、优青、青拔、全国优博及提名、中国力学优博、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国际奖励等近20人次。
科学研究方面:瞄准超导新能源材料应用的重大国家需求与沙尘暴重大环境问题,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1)创建了多场强耦合非线性力学理论。实现了支撑我国百余台超导磁体自主研制设计“零”的突破,以及沙尘暴中的风沙电及百平方公里沙丘场百年演化的定量模拟。
(2)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科学装置,填补了我国超导材料实验力学和沙尘暴风沙电测量的空白。成功研制了国际首台全背景场超导力学测试大型装置,发现了力学对超导性能退化的实验证据;自主搭建了青土湖沙尘暴野外观测站,首次发现国际上最高雷诺数达10的7次方的壁湍流及特征,开启了沙尘暴电结构的反演研究,在国际上形成了风沙环境力学的中国学派。
(3)创立了求解非线性边值问题的通用小波方法和分场降阶迭代法。实现了复杂力学系统高精度定量预测,为强耦合非线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手段。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08,201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和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等。3篇研究论文分别获IEEE超导委员会授予的最佳贡献论文奖(2008)和国际期刊IJSSD授予的Best Paper Award(2009);1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转让企业、1项实验获建国家标准等。
内容来源 |兰州大学新闻网
编辑 | 李晓婕
责任编辑 | 彭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