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荣耀40年】岁月回眸丨脱下工装穿军装

2023-04-17 22: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七十载栉风沐雨

四十年春华秋实

中建七局的发展史是

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一部催人奋进的发展史

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2023年,是中建七局兵改工40周年

为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中建七局官微推出“荣耀40年”系列策划

赓续红色基因

传承军旅文化

汲取前行力量

本期带你走进“岁月回眸”专栏第一期

脱下工装穿军装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同时,伴随国际风云变幻,各种国防战备工程亟待建设,国家迫切需要一支劳武结合,既能工又能战,随时能够拉得动、冲得上,发挥突出作用的施工力量。在此背景下,基建工程兵组建拉开序幕。

基建工程兵之歌

1966年3年,正驻在重庆参与“大三线”建设的中建七局,被确定为“工改兵”试点单位。同年8月1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中建七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二十一支队番号,支队辖八个大队,依次为二O一、二O二、二O三、二O四、二O五、二O六、二O七、二O八大队;12月24日,在机关驻地重庆市沙坪坝区正式举行授军旗仪式。

重庆沙坪坝第二十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对于“工改兵”,职工热情非常高涨,都希望能穿上绿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但整编领导小组有着非常严格的入伍标准,据有关资料显示,整编前,中建七局大概有职工5万多人,但能穿上军装的大约只有2万多一点。也正是如此,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铁军之师。

按照“依山近水扎大营”原则,部队驻地多在项目附近,官兵居住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当时住的都是自己搭建的棚子,墙是用树枝荆条编的,为了遮风御寒,再用泥巴里外糊一糊,房顶大多是干草遮盖。

尽管条件很艰苦,但官兵们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干劲很大,每每接到新的施工命令,就迅速打好背包集结在营区整装待命。

1967年,基建工程兵第二十一支队受阅

当时工程多分布在人迹罕见的荒山僻岭,汽车不得不在距离施工点很远处停下,之后,官兵便背起背包徒步前进。其中地处南川深处的一个项目,官兵徒步行军20公里,不少人脚上打起了泡,但是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放下背包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就忙起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当时非常响亮的一个口号。在一基地工程施工中,“三通”没有一通、“三材”没有一材,没有毛石就到河滩里捡卵石,没有红砖就到山上采石料,搅拌混凝土没水就人挑车拉,战士们就这样一干就是5个月,捡卵石550多立方米,采石料26000多平方米,挑水近700吨……在一仓库施工中,拱顶混凝土浇筑好后,要在上面用石块填空隙,有的区段空间有限,只能一个人爬过去。战士们就躺在混凝土面上,将石块从肚子上一块一块地滚传过去,每次工作下来,满身汗水、灰尘,甚至有的战士皮肤被混凝土“咬”得破皮出水。更艰苦的是,原本200人的施工任务,因支援其他紧急项目,只剩下50多人的攻坚队,战士们最长连续7天7夜不出山洞,最终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所有施工任务。

这支“工改兵”的钢铁部队、建设雄师,自穿上绿军装的那一天起,始终把“一切行动听指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建军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十二字方针,在党中央的指引下,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用“纪律严、能吃苦,敢打硬仗、恶仗”的好作风,积极投身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谱写出一曲曲浩然长歌。

本专栏第二期将为您带来

《千里移防》

敬请期待!

素材来源:《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志》《让历史告诉未来》《回望军旗》《国匠军魂》

原标题:《【荣耀40年】岁月回眸丨脱下工装穿军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