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摄影师拒绝AI照片获奖背后,AI给艺术带来了什么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编译
2023-04-18 07:4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艺术大赛中,人会输给人工智能(AI)吗?4月13日,“2023年索尼世界摄影奖 (SWPA)  ”在伦敦举行颁奖礼。来自德国柏林的职业摄影师鲍里斯·埃尔达森 (Boris Eldagsen) 的肖像贏得创意类别优胜奖。然而,埃尔达森在颁奖礼上公开表示,其作品由AI创作,拒绝接受该奖项。

AI作品获摄影奖,让人想到了19世纪的相机从画家处夺走了对肖像的逼真表现。那么当下,AI会给人类艺术带来什么?由机器制作的图像可以被视为艺术吗? 

鲍里斯·埃尔达森用AI图像生成器DALL-E2创作《电工》(2022)

令“索尼世界摄影奖”组织方始料未及的还有颁奖礼原本没有安排埃尔达森发言,他自行上台,还将发言内容发布在其社交网站。埃尔达森表示,“非常感谢大家选出我的作品,创造了这个历史性时刻。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幅由AI生成的图像在国际知名摄影比赛中获奖。有多少人知道或者怀疑这是AI生成的图像?它看起来有点怪异,对吧?”

颁奖礼上,埃尔达森拒绝接受奖项。

德国摄影师拒绝人工智能“照片”获奖

据介绍,这件名为《电工》(The Electrician,2022)的作品是一幅黑白图像,包括两位女性的肖像,一位年长,另一位相对年轻,其灵感来自罗杰·拜伦 (Roger Ballen)的照片。去年8月由AI图像生成器DALL-E2创作,细看之下,两人的脸上的皮肤有些不自然,缺乏细节。

罗杰·拜伦作品。

埃尔达森将《电工》提交给包括索尼世界摄影奖在内的三项摄影比赛,打算测试各家评委小组能否辨别出人工智能作品。“这不是为了赢得或证明什么。”埃尔达森,“在转向人工智能之前,我30年从事摄影,办过摄影讲座,也参与了德国关于起草人工智能相关立法的提案研讨。”

但令人意外的是,三项摄影比赛《电工》都进入了决赛圈,但过去埃尔达森用“真实”的照片申请了几次,却无一入围。

在埃尔达森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摄影比赛应该改变规则。但事实证明,索尼世界摄影奖(SWPA)的作品提交须知中没有涉及人工智能艺术的条款,也没有要求申请人甚至决赛选手提交RAW格式(数字底片)的文件。埃尔达格森说,他在1月收到SWPA的电子邮件,询问有关他入选作品的更多信息,他提供了社交媒体账户,其中分享了许多自己创作的人工智能图像。

据埃尔达森描述,今年2月,大赛组织方发来电子邮件告知他获得了创意类奖项。“我告诉他们这是AI做的,并提出为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创建一个新组别,以应对目前AI艺术的发展趋势。”根据埃尔达森的说法,SWPA方面回应说没关系,并继续给他颁奖,即使他坚持认为应该把奖项颁给其他人。

Noemi Comi(意大利),《Lupus Hominariu》(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围绕狼人形象的传说),2023年索尼世界摄影奖创意类第二名

对于埃尔达森的说法,SWPA组织方的发言人说:“在宣布鲍里斯为公开赛创意类大奖之前,我们与鲍里斯进行了通信。鲍里斯证实了这张图片是使用人工智能‘共同创作’的。他现在决定拒绝接受奖项。我们尊重他的决定,将他的作品从比赛中移除。”

据悉,在3月14日“2023 SWPA”获奖名单宣布之前,组织方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埃尔达森,询问他获奖作品的情况。摄影师建议将这件作品作为关于AI媒介对话的起点,但组织方却认为,尚不具备直接对话的平台。

埃尔达森最终在颁奖礼上公开拒绝了该奖项。很快,SWPA网站在获奖名单中删除了埃尔达森的名字,他的“照片”也被悄悄地从伦敦萨默塞特宫“2023年索尼世界摄影奖”展览中撤下,暂没有任何解释。

“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如此粗鲁和不礼貌,但我真诚地认为,我们需要谈论AI创作,并想知道这将如何影响摄影。”埃尔达森说。

埃德加·马丁斯(葡萄牙),《我们的战争》,2023年索尼世界摄影奖年度摄影师和专业竞赛第一名,肖像摄影

“AI艺术”会否重走“摄影术”发展之路?

在近一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惊人,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变得越来越逼真,最终是否会走向“假照片”泛滥?此次“索尼世界摄影奖”是否可以成为将摄影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公开讨论的开始?

在埃尔达森看来,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类照片”视觉语言已经从“摄影”媒介中分离出来,现在是自由且乱套的。将“类照片”和“摄影”明确区分开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描述了截然不同的视觉形式,可以更准确地定义未来摄影比赛、摄影节、展览等的标准。

回溯历史,摄影曾被认为代替了绘画。早在170年前,波德莱尔宣称,新生的摄影媒介是“绘画的死敌,是所有失败的画家、没有天赋的人和懒惰的人的避难所”。时至今日,激烈辩论从摄影之于绘画,延伸到新媒体对视觉文化的影响。如果说,19世纪的相机从画家那里夺走了对肖像的逼真表现,却为现代艺术的诞生提供了先决条件。那么当下,AI会给人类艺术带来什么?由机器制作的图像可以被视为艺术吗? 人类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处在什么位置?

输入“19世纪英国房产”由AI图像工具 DALLE-2 创建的作品

艺术被认为是人类创造力的最后支撑,但如今AI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用户输入一个句子,即可生成“新”图像,这些图像是从互联网搜集到的图像汇总而来。AI生成图像的惊人质量引发了对人类创造力本质的更深层的质疑,大量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也将与绘画作品、商业设计等产生冲突,并将引发版权等一系列创意经济的问题。

比如,Stability AI(开源人工智能公司)是如今不少艺术工作者的诉讼对象之一,这家公司研发的Stable Diffusion是一个根据文字生成图片的AI技术模型,而艺术工作者的大量创作成为了AI学习的数据库。针对Stable Diffusion的诉讼将其描述为“利用从互联网上收集的数据集合”。也有业内人士认为AI生成的创作不是原创作品,而是一种“合成术”,并建议将其视为一种“21世纪的拼贴画”。但这种“拼贴画”的提法,被认为是AI生成的艺术作品与人类艺术家的作品等同起来所必需的婉转说法,不少当代评论家也在考量是否将人工智能艺术视为更广泛的绘画史的一部分。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辩论不会迅速而直接地见分晓,但辩论的过程会帮助我们理解和创建新兴技术所需要依托的文化条件。

就目前而言,艺术远不止于互联网上以数字方式捕获的内容,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在网络环境中的扩散不会消灭现实中的艺术,不过它确实有助于创意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重新洗牌。 

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AI目前生成的只是创造性的“产品”,而不是作为商品的“艺术”。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所引发的争论与过去的艺术运动一样,代表着当下的“时刻”。

 注:本文编译自《Hyperallergic》和《NOEMA》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