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图像凌烟阁”:唐朝皇帝与他的功臣们

于赓哲
2023-04-18 15:35
私家历史 >
字号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南园十三首》中的四句诗,气势磅礴,堪称千古名句。这四句诗体现出李贺的胸怀抱负和他对凌烟阁的敬仰。岂止是李贺,从唐代以后,“凌烟阁”三个字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建功立业”的代名词。那么凌烟阁究竟有哪些故事,值得它被人如此推崇?

凌烟阁是唐代长安城太极宫中的一座建筑,“阁”就是一座高楼。贞观十七年(643)二月,李世民下令为二十四位功臣作画像,执笔者不是别人,正是唐代著名大画家阎立本。凌烟阁的阁名是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这些画像挂在凌烟阁内,供人瞻仰。这是秉承了汉代在麒麟阁、云台为功臣作画像来表彰的传统。

凌烟阁是唐太宗所建,但是其后的唐代皇帝也把为自己那个时代的功臣作的画像挂在里面,这些皇帝包括代宗、德宗、宣宗、昭宗。最后画像得以入凌烟阁的功臣总数有百位以上。凌烟阁里的画像贯穿了初唐、中唐、晚唐,观瞻这些画像,就是阅读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

题名凌烟阁首要的目的自然是表彰功臣,这也是历史的共识,但是除此之外,每个皇帝使用凌烟阁也都有自己的用意。

我们依次来看一下。第一个皇帝:唐太宗。太宗是使用凌烟阁表彰功臣的第一个皇帝,所以我们把他作为重点加以分析。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了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的名单: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叔宝;同时也记载了唐太宗发布的《图功臣像于凌烟阁诏》,说这二十四功臣分为四种。

宋刻唐代功臣李勣、侯君集像

第一种是“绸缪帷帐,经纶霸图”,“绸缪”指的是预先做准备,图谋霸业,也就是太原起兵,建立唐朝。

第二种是“学综经籍,德范光茂”,指的是学识超凡,德行高尚。

第三种是“竭力义旗,委质藩邸”,指的是当年在秦王府跟随着他的那些人。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前是秦王,“藩邸”一词指的是秦王府。

第四种是“受脤庙堂,辟土方面”,也就是说在太宗上台后听命于太宗开疆拓土的。

为什么要“图像凌烟阁”?我分析原因有如下几个。

第一个原因:表彰功臣,奖掖后进。

太宗是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当皇帝二十余年不断发掘人才。表彰老功臣,无疑是为了给年轻人树立榜样,正如他在诏书中所说的:“庶念功之怀,无谢于前载;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其用意明了。

第二个原因:英雄迟暮,追念已逝年华。

选择此时图功臣像于凌烟阁与一个人的死有关,谁?魏徵。魏徵在这一年的正月去世了,二月李世民就开始建凌烟阁,那么就有理由说这是李世民感慨自己的这批忠臣逐渐老去,甚至去世者也有不少了(当时二十四人中已经有十人去世了)。有的人是积劳成疾,有的人是在战场上受创成疾,太宗本人也已经步入晚年了。想当年,叱咤风云、气吞万里如虎的谋臣猛将们现在已经逐渐凋零,人老了就爱回忆过去,估计太宗也未能免俗。

第三个原因:加强宣传攻势,宣扬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请注意,诏书里是把“建国”放在首位的,这是太宗刻意想要传递给大家的信息,即这些跟随他的人都是建国的功臣,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吗?显然达到了,比如唐朝天宝年间钱起的《图画功臣赋》就曾经这样说:“先帝之革隋也,应归运而大义举,获仁人而鸿业集。及乎计伐录功,日不暇给,宝玉不足以劝赏,故茅土是封;钟鼎不足以昭宣,故图赞是缉。传厥象于绘事,壮崇台于天邑。”唐后期刘肃《大唐新语·褒锡》:“贞观十七年,太宗图画太原倡义及秦府功臣。”类似的例子非常多,看来后来的唐人已经普遍认可了这种说法。现在一提“凌烟阁”,都认为是用来表彰建国功臣的,这就是太宗要的效果。

这些人都是建国功臣吗?诚然,其中的确有很多人参与了隋末唐初的建国战争,可是除此之外还另有玄机。他所确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与其说是建国功臣,不如说是玄武门事变功臣。这里面,直接参与玄武门事变者有十二人,包括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段志玄、屈突通、长孙顺德、侯君集、张公谨、程咬金、秦叔宝。在玄武门事变前就通过气,至少不反对李世民的有三人,包括李靖、萧瑀、李勣。配合玄武门事变,在洛阳执行收买豪杰任务者一人——张亮。虽未直接参与玄武门事变,但是属于秦王府重要成员的有五人,即刘弘基、殷开山、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原属太子李建成集团,事变后被太宗收服的一人——魏徵。如此看来与玄武门事变无直接关系者只有二人,即驸马柴绍和宗室李孝恭。而在诏书里,唐太宗可说这些人首先是建国有功。比如凌烟阁第一功臣是长孙无忌,后面会提到,长孙无忌在建国战争中作用并不大,玄武门事变才是他的主要功勋。而真正的建国功臣,如宇文士及、裴寂、刘文静等,却没有被列入凌烟阁中,太宗在故意混淆建国功臣和自己的亲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宇文士及:他在隋朝是驸马,和李渊共事时与其关系特别好。当时隋炀帝已经把国家折腾得差不多了,宇文士及与李渊之间就有过一番秘密的商议——举兵推翻隋炀帝。后来李渊果然在太原举兵,宇文士及投奔李渊,李渊对建国功臣裴寂、刘文静说:“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旧唐书·宇文士及传》)也就是说这是鼓动李渊夺取天下的第一人。可他不是太宗的人,所以没能进入凌烟阁。

再例如裴寂和刘文静:这两个人应该算得上是太原起兵最主要的谋划者,关于他们后面会有专题。从劝说李渊到最后的组织、指挥,这两个人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建国后,裴寂成了李渊的左膀右臂,位列群臣第一。而刘文静最初为何没能进入凌烟阁?此人与李世民关系更亲近一些,但是因为嫉妒裴寂的地位,最终获罪,被高祖李渊杀了,而此事也被看作高祖与李世民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两个功臣一开始没能进入凌烟阁,各有各的原因。裴寂是高祖李渊的红人,李世民自然不愿意把他列入。刘文静是高祖李渊杀的,高祖去世不到十年,就把刘文静列入凌烟阁,这不等于在天下人面前否定高祖?玄武门事变后,太宗最怕人说他不孝,所以不便将刘文静列入凌烟阁。

太宗就是这样成功地用图功臣像于凌烟阁的方式向天下宣扬了自己的合法性,所以说,高耸的凌烟阁不仅标志着唐朝开国叱咤风云的历史,也显示着帝王的心机。

再来看一下唐代宗图功臣像于凌烟阁的动机。贞观十七年之后一百余年,凌烟阁里再没有大的举动。该阶段唐朝总的来说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国力也在稳步上升。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这一切,这一场大战乱致使国力由盛转衰,同时也诞生出一大批平定叛乱的英雄人物。怎么表彰他们,除了封官许愿,代宗又想到了凌烟阁;代宗朝两次图功臣像于凌烟阁。

当时的皇子、未来的唐德宗李适,以及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不过里面也有些人耐人寻味,比如薛嵩、田承嗣等,他们本身是安史叛军成员,最终举地投降官军。虽然归降,但是这些人仍然握有军队和实权,所以代宗把他们列入凌烟阁,纯粹是为了笼络人心。这些人也是后来藩镇割据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唐朝后期政治上的一大弊端就是宦官专权,宦官逐步控制了朝廷和军队,甚至换皇帝、杀皇帝。安史之乱的降将和宦官能进凌烟阁,充分说明凌烟阁开始变味,已经变成朝廷向各方政治势力妥协的工具了。

至于唐德宗,这是个命运多舛的皇帝,经历过安史之乱,即位后雄心万丈想收服藩镇,却遭到失败。他甚至被叛军逼迫逃出长安,逃到了奉天(今陕西乾县),而后被敌军围攻,险些遭遇不测,多亏多方勤王之师相救才幸免于难,因此被他列入凌烟阁的功臣中就有李晟、马燧等一批所谓“奉天定难功臣”。当时德宗历经磨难,看到凌烟阁时感慨:“我行西宫,瞻宏阁崇构,见老臣遗像,颙然肃然,和敬在色。”(大意是,我路过凌烟阁,看到那些老臣遗像,肃然起敬。)他又说:“睹往思今,取类非远。且功与时并,才为代生,苟蕴其才,遇其时,尊主庇人,何代不有?”(《旧唐书·李晟传》)大意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他也要表彰自己的功臣。所以也大规模图功臣像于凌烟阁。

至于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宣宗,在唐后期的皇帝中,他的统治比较清明,国家也比较安定,而他图功臣像于凌烟阁的目的,实际上是对建国以来的历史做个回顾,因此他表彰的人物特点是数量多而且时间跨度很大。以前没能进入凌烟阁的人物在他统治时期被列入了,比如刚才提到的裴寂、刘文静,还有张柬之、张九龄等人。他是以一个后人的眼光在回顾本朝史,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平。

最后一个“图像凌烟阁”的皇帝是晚唐的昭宗。此时的唐朝皇帝已经权威丧尽,政权也风雨飘摇。一个叫刘季述的宦官发动政变,把唐昭宗囚禁起来,逼他禅位给太子。仰赖神策军将领发动突袭铲除了刘季述,昭宗才捡回了一条命。因此被他图像于凌烟阁的是几位救他的功臣——孙德昭、董从实、孙承诲,此时的凌烟阁折射出来的就是皇权的羸弱不堪与战战兢兢。

(本文选摘自《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于赓哲著,中信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责任编辑:于淑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