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穿越宋元·知行泉州丨蟳埔簪花火爆,背后是渔家女对幸福的追求

澎湃新闻记者 谈婧媛
2023-04-16 16:5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福建 >
字号
视频记者:王珏玮 张婉茹    视频编辑:马小童(01:10)
“今生簪花,来世漂亮”。这个春天,蟳埔簪花围“火出圈”。

2023年年初,明星赵丽颖像泉州蟳埔渔家女一样梳头簪花,瞬间走红网络,带动蟳埔女民俗文化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4月15日,“穿越宋元·知行泉州——上海媒体、大v泉州行”成员来到蟳埔社区,感受簪花围有多火。

梳头簪花,做一天海的女儿

4月的泉州木棉花盛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一走进位于泉州湾北岸的蟳埔社区,就看到满村“飘浮”鲜花,一位位女游客头戴直径尺许的簪花围、穿着传统渔家女服装,穿行在榕树下或房前,犹如一座“流动的花园”。

4月15日,泉州蟳埔社区,来簪花的女游客们在村里游览,满村鲜花“飘浮”。    本文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为赵丽颖做簪花围的是蟳埔女民俗文化传播使者黄丽泳,她从事蟳埔女文化传播已有十余年。4月15日恰逢周六,从早上6点起,她的店铺就排起了长队,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最忙碌的时候,一天要做上百个。”她对澎湃新闻说。

蟳埔女习俗,是主要流传于泉州市丰泽区蟳埔、金崎、后埔、东梅一带的传统生活习俗。以蟳埔为例,千年来,蟳埔村民靠在泉州湾打鱼为生,“以花为生,以蚝筑宅”是当地的民俗特色。

“以花为生”,说的是蟳埔人喜爱鲜花,村里遍种鲜花,女性不分老幼,都习惯头戴“簪花围”、耳挂“丁香坠”。簪好花后,头上的花冠足有直径尺许,红色的、黄色的等各种色彩艳丽的鲜花一朵朵在头发上紧挨着,热情又美丽。

4月15日,泉州蟳埔社区,一位头戴簪花围的游客走过“蚵壳厝”。

“以蚝筑宅”,则是蟳埔人从古代起就用结实的海蛎壳建造房屋的墙壁,被称为“蚵壳厝”,时至今日,村里仍有不少这种房屋。

这些年,蟳埔簪花围开始在网上逐渐流传起来,但往年全村做这个生意的店铺只有五六家,随着游客数量逐渐恢复,在赵丽颖簪花照片走红后,如今已经迅速增加到两百多家店铺,大大促进了当地文旅与经济的发展。

蟳埔社区里保留至今的一间“蚵壳厝”,墙壁由海蛎壳建成。

几年前,黄丽泳去参加一个活动,被问到是不是客家人、惠安人,当时她就觉得蟳埔女不为人知,非常可惜,这坚定了她要把家乡文化传播出去的信念。后来,她放弃幼师的本职工作,将宣传蟳埔文化变成她的主业。

因为时常需要接待从全国各地而来的摄影师们,她也会游说村里的老人做他们的模特。“奶奶们一开始都会觉得害羞,不好意思被拍。” 黄丽泳回忆道。但变化却悄然而至,如今村里头戴鲜花开壳取海蛎的阿婆们,已经习惯面对游客的镜头,“甚至镜头一来就开始笑了。”

4月15日,泉州蟳埔社区,两位头戴簪花围的阿婆在剖壳取海蛎。

在蟳埔这个曾经不为人知的小渔村里,女性头戴簪花围的习俗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发型每个蟳埔女都会梳,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梳头发。老一辈的人一生不剪头发,所以女孩们从小蓄发,等到差不多十五六岁,头发长了之后开始梳头簪花围,这类似一个成人礼。” 黄丽泳说,簪花围是如此美丽,不仅是女游客感兴趣,不少男游客也想体验一把,“因为蟳埔文化具有包容性,无论是大人小孩,不论男女,只要喜欢我们的文化,愿意去尝试,我们都非常欢迎。”

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九是妈祖巡香日,整个村落的蟳埔女都会盛装打扮,添香巡游。只不过,随着簪花围的爆火,“蟳埔女”装扮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人经常感慨,现在每天都沉浸在节日的场景中。

4月15日,蟳埔女民俗文化传播使者黄丽泳为游客介绍头戴簪花围的过程。

黄丽泳说,对蟳埔女来说,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和东方美丽追求的表达,也是对家人的祈愿,“我们世代以渔业为生,花代表了生命力和希望,把花簪在头上,期待出海打鱼的家人平安归来。” 

梧林古厝,彰显华侨家国情怀

泉州文化多元,侨民数百万,既有蟳埔女、惠安女这样的当地传统生活文化,也有侨民带来的中外融合生活文化。

视频记者:王珏玮 张婉茹    视频编辑:马小童(01:00)
在位于泉州晋江市新塘街道的梧林社区,有一片闽南古厝。在闽南,房子被称为“厝”。梧林的这些古厝坐北朝南,三开间或五开间,白石壁脚之上,墙体由一块块红砖砌成。由当地独特土壤和技法烧制而成的红砖,不仅美观,而且吸水性良好,适应闽南多雨的气候状况。

4月15日拍摄的梧林古厝。

沿着石板路往梧林村里走,闽南古厝屋角两端飞扬的弧形屋脊分外抢眼。弧形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故名“燕尾脊”,是闽南建筑独有的装饰元素,被称为“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不只有富贵、吉祥之意,闽南人还将“燕子回巢”的情感倾注其中,寓意着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家。

清末,梧林开始有人旅居海外,随后陆续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回国,在村里古厝旁边出资建造了大量精美的洋楼,村庄规模逐渐扩大,建筑风格亦逐步多元化。现在梧林社区辖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00多人,海外华侨有1.5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侨乡。

梧林古厝多用红砖建设,屋顶有形如燕尾的屋脊,被称为“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

2016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本着“固态保护、活化传承、业态引入”的理念,对传统村落进行活化保护。如今,这一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闽南古建筑群,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已修缮完毕,开始对游人开放。它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村等特色于一体,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梧林现有的132栋古厝,其中99栋都是原汁原味就地修缮的,涵盖了闽南红砖古厝、中西合璧民居、古罗马式建筑等。村落2017年开始修缮,2020年正式对外开放,“修复之前是个空心村,里面的人基本都外出了。”景区讲解员告诉澎湃新闻,未来村落将在尊重地方特色、遗产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如高端精品酒店、大师工作室等等,在继承中进行适当的创新。

由华侨建设的“五层楼”。

在梧林这上百幢古厝洋楼里,每一栋建筑都有它的故事,装满了闽南华侨的乡愁和家国情怀。

德鑨楼建于1932年,由爱国华侨蔡德鑨所建。大门边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下联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分别出自《汉书》和《论语》,教导晚辈要正直做人、艰苦奋斗。

1930年,旅菲华侨蔡咸斜在村里建的第一座钢筋水泥洋楼,叫朝东楼。据景区讲解员介绍,当时洋楼尚未完工,国家却遭遇日寇侵略,于是他将装修款项悉数捐出,而这栋房子也再也没有复工。

华侨使用的中式信箱。

在梧林,华侨捐出房子装修款支持抗战的,并非个例。然而,德鑨楼后方有一栋五层高楼,却是毛坯房的样子。据景区讲解员介绍,这幢高楼的主人同样是蔡德鑨,主体结构完工后,蔡德鑨毅然捐出所有装修资金,支持抗战。

这些蕴藏落叶归根、救国图存、赤子之心的华侨故事虽经过近百年,但背后所包含的家国情怀依然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王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