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开“冬眠”之谜治愈血栓之症
在《三体》中,面壁人可以通过“冬眠”打败破壁人,缘于冬眠技术可以让人类轻易地在睡上几个世纪。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动物也可以通过冬眠来应对缺乏能量来源的日子。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可以不吃不喝安静地待着,由此降低体温和心率,放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在冬眠醒来之时,各种生命体征都将保持不变,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时间坐标轴被阶段性地冰封了一样。而破解这种长时间休眠状态的秘密,将可以帮助人类获得一些治疗疾病的全新方式和方法。
据《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表明,科学家们用实验成果验证了冬眠动物防止致命血栓的方法——只需要调整一个蛋白的表达,就能实现对血栓的保护作用。
一种名为静脉血栓栓塞(VTE)的病症,很容易让长期卧床不动的人群产生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受伤、疾病导致的急性卧床固定患者。而且,VTE的发生还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甚至是死亡。但是,冬眠的棕熊,即使保持几个月不动,也不会增加静脉血栓产生的风险。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为了解开“血栓”之谜,研究人员分别在夏天和冬眠期收集了数十头棕熊的血液样本,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最明显的区别是,冬眠时期血液中的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有着显著下降,分别达到37.9%和20.9%。其次,从血小板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来看,夏季与冬季大约有一百多种蛋白表达具有差异,其中最显著的是热休克蛋白47(HSP47),冬季血液中的血小板HSP47只有夏季样本的1/55,下降幅度是第二名的10倍。
HSP47是血小板参与止血的关键介质,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凝血酶的结合和血栓的形成。人体一旦失去HSP47,除血小板本身会减少,连带着中性粒细胞的招募也会变少。所以,如果向人的血小板样本中添加HSP47抑制剂,那么中性粒细胞聚集和NET的形成都会减少,也就意味着血栓形成环境会大大弱化。
为了验证实验的准确性,研究者招募了一批人类志愿者,让他们模拟慢性、长期卧床,一共持续了27天。结果在试验结束时,这些志愿者的HSP47表达也有着明显下降,也没有发生血栓。当然,因急性状况导致的卧床不起或长期瘫痪和试验中的被迫卧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新研究仍然给这些患者预防血栓带来新的启示。那便是尝试性地抑制患者的HSP47,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VTE的发生,提升生存几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