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求职平台提供付费内推引争议,专家:若信息不实中介涉嫌违法
尽管付费内推实习岗位的现象已经存在较长时间,但是从法律上来讲,这样的做法却经不起推敲。求职平台提供的付费内推服务引发诸多争议。
针对付费内推实习岗位涉及的法律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
付费实习信息不实涉嫌违法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十四条第三款也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认为,在招聘中,用人单位是不能收取费用的。但职业介绍机构可以依法依规收取适当费用,如果对劳动者进行了培训,用人单位或培训机构可以收取相应费用。但培训费不同于付费招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金融行业内部人员普遍认为“付费内推”并非金融机构的正规招聘行为,更可能是内部人员与中介平台之间联系产生的灰色交易。也就是说,付费内推实习岗位的做法绕开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与正规实习途径存在一定差异,这样的做法无疑存在一些法律风险。
“‘付费内推’属于有偿职业中介服务,培训套餐、实习培训属于职业技能培训,二者有所不同,一些中介机构将二者联系起来,存在钻法律空子的嫌疑。根据现有法律法规,中介机构可以通过自有资源有偿向求职者提供企业实习信息和内推资源。但这种中介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提供的服务与所收取的费用要适应。”支振锋说。
支振锋认为,如果中介机构在宣传和介绍培训套餐、实习培训计划时明确告知,这些培训只有利于提升劳动技能,与是否被用人单位录用没有必然关系,更不是其必要条件,是可以的。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看中介机构提供培训服务是否超过了其合法的营业范围。如果中介机构以“付费内推”为名,提供虚假或不实信息或者存在欺骗、诱导行为,就会涉嫌违法甚至犯罪。如果付费实习打通了用人单位、中介服务以及培训服务,并且付费成了被录用的必要条件,那么显然是违法违规的。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黄乐平认为,收费内推实习岗位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于中介机构来说,是不是有合法经营权;对于实习生来说,花钱之后能不能获得想要的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种方式是不符合规定的,在接受了实习生之后能不能真正按照实习岗位的要求对待。
实习生应该多学习法律知识
尽管一些学生也对付费内推实习岗位的做法心存疑虑,但是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逐渐减少,反而更加普遍,背后原因何在?
“收费内推实习岗位的模式之所以愈演愈烈,说明市场上有相应的需求,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还是与金融行业的高收入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黄乐平说。
对用人单位、求职者以及监管部门而言,应该如何对待此类现象?
支振锋认为,我国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用人单位以任何名义向劳动者收取招聘费用,企业对其内部人员的此类行为应有处罚措施,并承担相应责任;求职者如果发现受骗,应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对这种付费内推,也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对于收费内推实习岗位这样的现象,监管部门应该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严格监管执法,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情形要予以查处。”黄乐平说。
鉴于实习对于在校学生的特殊意义,应该全方位将其纳入法治轨道。
“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不仅仅是法律职业者的工具,也是每一个公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武器。求职者也应该学习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或者向法律人士咨询,分清楚哪些是支付给中介机构的正常中介费,哪些是培训费,搞清楚两者的法律关系。多掌握法律知识,可以少上当受骗。”支振锋为正在寻找实习机会的在校大学生提出建议。
“实习顾名思义就是‘实践+学习’,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应该实事求是地与实习生签订劳动协议,这既是尊重实习生的劳动权利,也能更好管理自身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黄乐平说。
(原题为《业内专家详解付费实习法律问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