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一场冤案引发的王朝崩溃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用“风雨飘摇”来形容大隋王朝一点都不过分。
从大业七年起,因不堪隋炀帝营建东都、开凿运河、征伐高丽的滥用民力、穷兵黩武之举,山东王薄、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江淮杜伏威等豪杰纷纷起事,“各聚众攻剽,多者十馀万,少者数万人,山东苦之。”(《资治通鉴·隋纪六》)更严重的是,大业九年春,功臣杨素之后,负责在黎阳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率军造反,并围攻洛阳,人数一度达到十多万。虽然在隋王朝全力围攻下,杨玄感最终兵败身死,但作为功臣勋贵之后,杨玄感造反本身就意味着隋王朝统治阶级的分裂,隋炀帝的统治基础正在被动摇。
这时,方士安伽陀的一则进言让隋炀帝更加心烦意乱。
隋炀帝影视形象
横祸:杀人的谶语
某日,安伽陀神秘地告诉隋炀帝:“图谶显示,会有一个姓李的人成为天子。”隋炀帝听之大惊,忙问该如何应对。安伽陀给出的解决方法简单粗暴:“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隋书·李浑传》)
将天下姓李之人全部杀掉!饶是隋炀帝残暴不仁,也知道姓李之人太多,根本不可能杀光。怎么办?退而求其次,看这些姓李的人中谁最有可能取大隋而代之,杀之可也。隋炀帝放眼天下,发现实力最强的李姓家族,有三支。
首先是唐国公李渊。李渊祖父李虎在北魏时就是左仆射,后因功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受禅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渊本人七岁就袭封唐国公,母亲又是独孤皇后的妹妹,自然身份贵重。大业九年,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丽时,为保证西北稳定,委任李渊镇守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可以说是雄踞一方,不可不防。应符验谶,算他一个。
李渊像
还有,就是那个上蹿下跳,唯恐天下不乱的李密。
与李渊一样,李密的曾祖父,司徒李弼也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李曜,北周时被封为太保、魏国公。李密的父亲李宽,进入隋朝后被封为上柱国、蒲山郡公。李密从小就“志气雄远,轻财好士”,(《资治通鉴·隋纪六》)深得越国公杨素的赏识,叮嘱子弟与他倾心相交。大业九年杨玄感起事,暗中派人去往长安,请李密到黎阳以为谋主。遗憾的是杨玄感并未采取李密奇袭涿郡和谋取关中之策,旋即败死。隋炀帝对足智多谋的李密心存恐惧,在全国进行通缉。曾几度几乎抓获李密,却最终还是让他逃脱了,现在还不知所踪。每念及此,隋炀帝就恨得牙根痒痒。
李密像
最后一个,就是郕国公李浑。说起这个李浑,隋炀帝心中便咯噔了一下。
李浑是袭爵其父,功臣李穆而成为国公的。北魏分裂后,李穆追随宇文泰建立西魏,还曾急中生智在战场险境中救出了宇文泰,立下大功。隋文帝杨坚成为北周大丞相,李穆坚决支持杨坚辅政,并奉以“十三环金带”的天子之服劝谏杨坚改朝换代。(《隋书·李穆传》)隋朝建立,隋文帝以定策之功拜李穆太师。李穆之子李惇、李怡、李雅、李恒等人,或以恩荫,或以军功,皆官至郡公、刺史、将军、总管。史书记载,李穆一门执象笏布列朝堂者达百余人。“穆之贵盛,当时无比。”
李穆死后,隋文帝十分惋惜,下诏其子孙只要不是谋逆造反,纵有百死之罪也不能追究。这等于给李氏一门颁下了“丹书铁券”,李家的荣宠,达到顶点。
此时李家郕国公的爵位,就是由刚才所说的李浑继承。李浑是李穆的第十个儿子。史载他“姿貌瑰伟,美须髯”,北周末年,杨坚辅政。为表示对杨坚的坚定支持,李穆拿出一只熨斗交给儿子李浑,让他转交给杨坚,以明愿杨坚“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之意。杨坚得之大喜,特意将李浑封为安武郡公。
隋朝建立后,李浑又追随晋王杨广出藩,成为杨广亲信。此后和名将杨素一起出塞,大破突厥,进位左武卫将军。李穆死后,太子杨广上奏文帝,让李浑承袭李穆爵位。杨广登基后,李浑又以晋王旧臣的身份累加光禄大夫,迁右骁卫大将军。
李渊、李密、李浑,到底谁才是那个应谶之人呢?杨广在心中来回琢磨,目标最终锁定在了李浑身上。
三李之中,李密虽然祖上高贵,但自身地位低下,当初也就是个小小的禁卫军士兵。如今势单力孤、逃亡江湖,其拥戴的杨玄感也已败死,相信他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李渊虽然同样世代公卿,现在也镇守一方,但诸子都尚年轻,李渊本人也是谨言慎行,未见反意。相比之下,李浑就大不一样了。其父李穆是大隋定策之臣,功盖一代、荣宠已极,死后还有文帝“丹书铁券”加持。兄弟子侄皆有功在身,且布列内外、位高权重,在朝廷和地方都有强大的号召力。李浑本人又是自己的藩邸旧臣,深得崇信。如果李浑联合族众扯旗造反,难保大隋王朝没有倾覆的风险。
阴谋:佞臣的报复
想到这里,杨广的后背冷汗直冒。而一旁的宠臣宇文述则是喜上眉梢,他知道报复李浑的机会来了。
李穆死后,刚开始继承爵位的并不是诸子中排行第十的李浑。由于李穆长子李惇早死,隋文帝便以李惇长子,李穆嫡孙李筠继承李穆爵位。看到还是个小娃娃的侄子承袭父亲的爵位,李浑心怀忌恨。他一不做二不休,设计将侄子李筠杀死。
李筠死后,李浑又找到自己的大舅哥,同为太子杨广心腹的左卫率宇文述,许诺如果帮助他承袭爵位,愿意以李家财产收入的一半奉送给宇文述。宇文述听闻心念大动,立刻向太子杨广进言,推荐李浑为李穆爵位继承人。杨广也以此上奏隋文帝,帮助李浑达成了心愿。
李浑继承父业后,刚开始还能信守诺言,孝敬大舅哥。但两年之后,便只顾自己奢靡享乐,不再给宇文述送钱奉物。这可惹恼了财迷宇文述,有一次宇文述喝醉了,便对好友狠狠地说:“我竟为金才(李浑的字)所卖,死且不忘!”报复之意昭然。
宇文述像
听到方士安伽陀的谶语,宇文述第一时间就向杨广进言:“安伽陀的话我觉得是有征兆的。我和李浑是至亲,知道他最近表现很反常。常常一天要和侄子李敏、李善衡秘会好几次,不知道在商量什么。请陛下明察。”此言正中杨广下怀,他当即命令宇文述带领千名宿卫,将李浑等人的府邸重重包围。
李敏是李穆侄子李崇的儿子。李崇“英果有筹算,胆力过人”,(《隋书·李崇传》)隋朝建立后,因功进位上柱国。在一次抵御突厥入侵的战斗中,李崇因寡不敌众而殉国。文帝痛心之余,许其子李敏继承爵位,并将他养在身边。后来,文帝又将乐平公主的女儿宇文娥英嫁给李敏,招他做了乘龙快婿。
隋炀帝即位后,李敏“竟食五千户,摄屯卫将军”。大业十年,隋炀帝再次东征高丽,他又被派遣到黎阳督运粮草。也就在这个时候,“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出现在了隋炀帝的耳边。想当初,杨玄感就是在黎阳督运粮草时举兵造反的。现在自己的侄女婿,功臣之后李敏又接替杨玄感,来到黎阳督运粮草,这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么?
无巧不成书,隋炀帝又想起另外一件往事。当年文帝登基后,有一次梦见洪水淹没了都城长安,因此下决心迁都。而这个李敏居然有个小名就叫“洪儿”,这让炀帝如何能放心得下?
也许就在此刻,炀帝心里动了杀机,但他还是对李敏“好言相劝”:“你还是改个名字吧。”李敏听闻如雷轰顶,进而“大惧”,转过头就赶紧和兄弟李善衡及叔叔李浑商议对策。黑色幽默的是,这正好坐实了阴谋家宇文述污蔑他们“结党营私、阴谋乱政”的口实。
隋炀帝立即命宇文述带兵将李浑、李敏等一干人抓起来押入天牢,并将审案之责交给了始作俑者宇文述,让他务必查个“水落石出”。宇文述深知,隋炀帝要的,是将李氏一门一网打尽,永绝谶语之患。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一到狱中,宇文述就找到李敏的妻子,乐平公主的女儿宇文娥英,欺骗道:“夫人,您是皇帝的外甥女,难道还害怕没有好丈夫吗?李敏、李浑,名字就在这妖谶之上,皇上和朝廷肯定要杀掉他们,这是没有办法补救的。夫人你要保全自己,好好说话,自然能够免除连坐。”
宇文娥英一介女弱,哪里见过天牢的阵仗,一听就没了主意,赶紧问:“那我该怎么说呢?还希望你能教我啊!”
宇文述乘机对她说:“你就说,李家真的是要造反。李浑曾经告诉李敏,你就是谶语上要当皇帝的那个人,这正是我们老李家取而代之的好机会。如果皇帝再次征讨高丽,必然以你我为大将,我们再发动兄弟子侄、内外亲眷,分领兵马,散在各处。等时机一到,你我就袭击皇帝本人,李氏子弟在各地起兵响应,只需要一天,就能够改朝换代!”
宇文娥英想都没想,赶紧照着写了一份供词。拿到供词,宇文述立刻飞也似奔回宫中,驰告隋炀帝。看到自己侄女的亲笔供述,隋炀帝手起刀落,将李浑、李敏、李善衡等李氏宗族三十二人尽数处决,其余则流放岭外。又过了几个月,宇文娥英也没能逃脱厄运,被隋炀帝灌下一杯毒酒,追随夫君而去。
李浑之案就此落下帷幕,但谶语并没有消失,隋王朝日薄西山的态势并没有改变。没多久,北巡塞外的隋炀帝又被突厥始毕可汗数十万大军围困。好不容易脱险后,隋炀帝一头扎进了江都行宫,不再理会纷乱的天下,直到死于江都宫变。
恶果:独夫的逻辑
细数起来,李浑一案代表的,是隋炀帝对功臣、勋贵集团由来已久的猜忌和反感。由于隋王朝建立基础的弊病以及隋炀帝本人的性格缺陷,造成了隋朝皇室与功臣、勋贵集团极端不正常的关系,这也为隋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隋末唐初群雄割据图
隋文帝以外戚干政的方式篡夺了北周政权,犯了历代皇权和史家的忌讳,其自身合法性也就成了伴随隋朝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隋文帝一生才猜忌阴鸷、刻薄寡恩,对前朝宗室,对功臣集团多有杀戮,且以严刑峻法控制天下,致使朝臣百姓终隋文帝一代都噤若寒蝉。
隋炀帝以非常手段夺取太子之位,同时由于他具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强势性格,自然也对秉承传统观念和独立意识的功臣勋贵集团较为反感。
大业三年,隋炀帝下诏,征发百万男丁修筑长城。北周时就是名臣的尚书左仆射苏威劝谏炀帝不要滥用民力,被炀帝拒绝。其后,炀帝又广征散乐,笼络突厥,骄奢淫逸,引起了隋朝建立、平陈一统时就建立大功的高颎、宇文弼、贺若弼等朝臣的不满。三位功臣经常聚在一起,对隋炀帝执政之失“发发牢骚”。得到报告后,隋炀帝竟然以诽谤朝政为由,眼睛都不眨就将三位功臣一并处决,妻子皆流放没官。高颎文韬武略,勇于任事,又尽忠皇室,以天下为己任,举荐了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隋朝名臣,当朝二十年,海内咸服。只因为说了几句真话就被隋炀帝诛杀,由是天下震惊。
内史侍郎薛道衡以才学而富有盛名,历仕北齐、北周,为当时文坛领袖。杨广为晋王时,对他的才学就极为推崇,登基后,曾想任命他为秘书监,专掌文案。薛道衡对杨广的为人很不齿,当即写了篇《高祖文皇帝颂》讽刺他,引起杨广的不快,遂将薛道衡关进监狱。杨广还向朝臣透露出心中隐秘:“我当晋王的时候,这个薛道衡就把我当小孩子一样轻视,与高颎、贺若弼等外擅威权。我即位后,他们心里害怕,只是因为天下无事,所以才没有造反。”随后命令薛道衡自尽,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西域且末,“天下冤之”。
对前朝功臣冷血薄情,对自己的藩邸旧人同样心存猜忌。大将杨素不仅追随杨广北征突厥,南平陈朝,而且多方奔走,联络朝臣,劝谏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将杨广立为太子,为杨广的顺利登基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杨广称帝后,对杨素却疏远猜忌,在他重病时还询问太医什么时候死。杨素死后,隋炀帝还放话,如果杨素不死,终当被灭族。炀帝的猜忌与刻薄,成了杨素之子杨玄感造反的重要原因。
高颎、宇文弼、贺若弼、薛道衡、杨素等等功臣被清洗之后,本是政权柱石的勋贵集团被整肃清洗,对朝政不敢置喙。代之而起的,是裴蕴、宇文述、虞世基等只会以隋炀帝的好恶为准则的佞臣酷吏。表面上达到极盛的隋王朝已出现政权基础的真空,炀帝的悖谬政策完全没有了制动和自纠机制,王朝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
李浑、李敏一案产生的恶果随即显现。
李密虽然势单力孤、屡受通缉,但从此坚决走上了反隋的道路。李浑案后一年,李密就投奔了河南瓦岗军,迅速成为瓦岗群雄的谋主。此后李密攻城略地、拥众百万、围攻洛阳,消灭了大量隋军主力,一度成为隋王朝统治的最大威胁。
瓦岗军
而镇守隋王朝北境的太原留守李渊也深受李浑一案的震动,处心积虑要取隋而代之的李世民乘机进言:“世人都说李氏当应图谶,所以李浑无罪,却一朝族灭。所以现在起兵争夺天下正当其时,您不要再犹豫了!”李渊副手,大理司直夏侯端也劝谏李渊:“现在主上(隋炀帝)猜忍,尤其猜忌李姓勋贵,李浑已经死了,您如果不思变通,肯定要步他的后尘啊。”最终,李渊坚定了起兵太原、夺取关中、定鼎天下的决心,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就此改变。
李浑、李敏一案成为压死隋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吊诡的是,宇文述一手策划炮制了这起冤案,而他的儿子,追随隋炀帝到江都的宇文化及却联合骁果军一干将领,发动了“江都宫变”,最终亲手结束了隋炀帝的生命。
这到底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冤魂的报复?就有待后人去评说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