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徽颍泉区贫困户小强脱贫记:不能再赖着享受贫困户政策了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当别人还在为吃低保争得面红耳赤时,小强却主动让了出去:“既然够了脱贫条件,咱就不能再赖着享受贫困户政策了。”
小强名叫刘强,今年27岁,是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周棚街道办刘堂社区的一位农民。因为母亲早产,小强出生时,大脑缺氧,直到两三岁会走路时,才发现双腿残疾。整个家庭因此背负了巨大压力。
小强的父亲是当地出了名的泥瓦匠,附近村民盖房都会请他,因为掌握了一门手艺,家境一直都很不错。1991年,小强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惊喜,父母一直将其视为掌中宝。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小强被诊断为双腿残疾。这个原本殷实的家也因此走向衰落,背负了巨额外债。
“我从记事时起,就随父母到合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瞧病(看病),一直治了五年,也没见好转,”小强说,为了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借遍了亲朋好友的钱,欠下了20多万元债务。
治病归来,直到9岁,小强才上了幼儿园。16岁小学毕业后,他去了阜阳市一家服装培训学校学习。“家里没钱,欠了很多债,就想自己学门手艺,打工挣点钱还债,”小强学了三年手艺,毕业后,留在了学校校办工厂打工,“正常人每月能挣3000块钱,我只能拿1000多块钱工资,当时觉得钱少,就不想干了。”
虽然,最终离开了校办工厂,但在这里,小强收获了爱情,认识了比他小两岁的姑娘丁秀娟。丁秀娟长相清秀,又肯吃苦,是小强中意的新娘,很快两人结婚生女,如今女儿已经五岁了。
成立新家后,小强的境遇并未改变,妻子丁秀娟因家族病遗传,出生后,双腿就是残疾。两人结合后,生活更加艰难。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因户,享受低保和扶贫相关政策。
颍泉区是省级贫困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2.89万户、6.8万人。当地对照贫困县退出标准,出台了《颍泉区2018年脱贫“摘帽”实施方案》,加大对贫困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的帮扶力度。
2016年年底,刘堂社区帮助小强争取到一笔6000元的产业帮扶救助资金,他的女儿上学也免了费,同时,一家人还享受了贫困户该有的政策。
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我当时回家后,一直没有活干,心里急的慌,后来还是以前的服装学校校长通过朋友给我传话,让我去面谈一次。”正是有了这次面谈,小强才下定决心自主创业。
小强靠社区争取到一笔6000元帮扶奖补资金,先买了两台二手缝纫机,后来逐渐增加到现在的七台,靠着自学手艺,干起了老本行。如今,小强靠着这七台缝纫机组建了一个简陋的面料加工厂,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我们的订单主要是附近临沂商城内的商家转来的,主要做床上四件套加工等,一天最多时,可以做四五百件,一年除去各项开销,能挣一万多块钱呢。”有了生活希望,一直愁眉不展的小强终于露出了笑容。2017年9月,按照脱贫标准,小强一家符合脱贫条件,当时,他二话不说,主动要求脱贫。
令人欣慰的是,小强凭借自身努力,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尽力帮助其他三位贫困户脱贫。“他自己去临沂商城找商户谈订单,谈来后,免费提供场地和机器给其他三位贫困户加工,教他们缝纫技术,挣的钱还一起平分,十分难得,”谈到小强的为人,刘堂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路杰竖起了大拇指。
小强家离临沂商城有10多公里远,每天他要蹬三轮去买料送货、拉订单,十分辛苦。“苦累咱都不怕,最怕的就是没有订单,机器开不了工,没有钱赚,”近日,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见到小强时,他正在发愁,“现在是生意淡季,已经两个月没接到订单了,现在都在家闲着呢,心里发慌。”
接不了定单,就意味着要吃老本,刚刚脱了贫的小强一家很容易再度返贫,他牵线帮助的三家贫困户也难以脱贫。对此,颍泉区扶贫办副主任李文金表示,将会主动上门服务,帮助小强一家去拓宽渠道,寻找商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缺少订单而返贫。
昨天下午,小强给记者打来电话,称颍泉区扶贫办已派人上门找他了解情况,正在想方设法解决他的难题。“有了大家帮助,我现在信心更足了。”
(原题为《安徽颍泉区:小强脱贫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