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路向北,抵达北极圈终年不冻港看最美极光
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这一北大西洋暖流造就的不冻港,历经战火与硝烟,逐渐发展成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世界最大的军港之一、俄罗斯著名旅游目的地。它如一座绚烂多姿的露天博物馆,静静伫立在北冰洋岸边,肩负着“俄罗斯通向北极地区的门户”之重任。
01
天赋异禀:北境不冻港
巴伦支海位于俄罗斯与挪威的北部,是北冰洋的陆缘海,摩尔曼斯克就伫立于巴伦支海的南岸。在19世纪中叶前,这片海域被称为摩尔曼海。“摩尔曼”(Мурман)是古罗斯人对诺曼人(又称维京人)的称呼,“斯克”(-ск)是用来表示地名的后缀,摩尔曼斯克意为诺曼土地上的城市。20世纪初,一艘装满物资的航船从这里鸣笛起锚,驶出幽深狭长的科拉湾,宣告北冰洋沿岸最大的海港正式开埠。
摩尔曼斯克的兴起,离不开大海的恩惠。巴伦支海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俄罗斯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新地岛合围而成,海域大致呈三角形。北侧的斯瓦尔巴群岛和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充当尽职的守门员,使北冰洋的浮冰无法破门而入;狭长的新地岛在东面镇守,将巴伦支海与喀拉海分隔开,一岛当关,万冰莫开;只有西南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网开一面,丰沛的北大西洋暖流从缺口灌注进来,较高的水温使得海面终年不结冰,赋予俄罗斯一个难得的不冻良港。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摩尔曼斯克成为一座终年不冻港。
此外,摩尔曼斯克地处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寒冷海水的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不同形成了上升的海流,深海的营养物质被输送到表层,为鱼类繁衍生息提供了优渥的环境。因此,摩尔曼斯克还是著名的渔港,被俄罗斯人亲切地称为“鱼都”。
捕鱼业是当地最大的经济支柱,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最大的渔港,捕鱼量可达70万吨。
摩尔曼斯克还有个不容忽视的头衔——俄罗斯的“北极之都”。虽然人口不到30万人,但在深入极圈300多公里、气候环境恶劣的地带“供养”如此多居民,堪称一大奇迹。位于极圈之内,极昼极夜十分常见。长达半年的冬季黑夜里,不时会看到天空中如丝如缕的极光闪烁。远离城市光污染的郊野冰原上,开阔的夜幕下极光如飞瀑,有时是炫目的绿色,有时又呈现神秘的紫色,恣意舒展,美不胜收。
摩尔曼斯克市最著名的列宁大道
极昼中的摩尔曼斯克阿兹慕酒店。其是当地最大酒店。
出众的自然禀赋,往往能孕育出独特的人文气质。整座城市因海洋而兴起,因极光而闻名,当然也洋溢着鲜明的海洋和极地文化,这些在市徽中得以体现:上方底色蔚蓝,下方底色金黄,分别象征着极夜与极昼;蔚蓝底色宛如无垠的天空和海洋,一艘运输船也披上金色的极光,而金黄的底色上却是蔚蓝的鱼的剪影。除了市徽,城市的人文景观也大多与极地和海洋相关,如驯养和研究各种北极海豹的世界最北端的海洋水族馆——摩尔曼斯克海洋水族馆,还有远眺科拉湾、代表守望出海亲人及恋人的《等待的女子》雕塑,等等。
摩尔曼斯克的市徽颇具极地特色,蔚蓝色与金黄色象征着极夜与极昼,运输船与鱼则代表着“鱼都”的地位。
02
烈火荣光:铁血英雄城
摩尔曼斯克自20世纪初建城之日起便作为军港,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也许冥冥之中,硝烟弥漫便是这座港口城市的宿命。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西北外海寻找可供船只四季畅行的出海口,让伏尔加河不再因冰雪的束缚而淤积栓塞。18世纪以前,俄罗斯帝国全部的海运都依赖结冰期长达半年的阿尔汉格尔斯克。18世纪初,纬度更低的圣彼得堡开埠,军舰密布,商船云集,俄罗斯拥有了面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打开了一扇通往欧洲的窗户,彼得大帝不惜为此迁都。然而,倔强的北冰洋始终没有被征服,依然从北面严密地封锁着帝国的海疆,好像辽阔版图上的紧箍咒。1822年有海军军官来科拉湾沿岸考察,囿于当时的测绘条件,没有注意到当地开埠通航的优越之处。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制订了在北极圈以内建立港口城市的计划,但直到1912年第一批探矿者才来到这片土地。人们注意到,虽然已经进入极圈,在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下,冬季的海水依然没有结冰,再加上良好的水深和坚固的岩石海岸,梦寐以求的不冻良港就在眼前。
2018年,从摩尔曼斯克一湖底打捞上来一架二战卫国战争期间坠毁的伊尔-2地面攻击机。
俄罗斯海军的唯一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将于2022年完成大修,从摩尔曼斯克港出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彼时的俄国黑海出海口被奥斯曼帝国封锁,波罗的海又被德国掣肘修筑铁路,只有摩尔曼斯克的前身——谢苗诺夫港源源不断地接受英法等协约国盟友援助的军事物资。1915年其一跃成为铁路和海运枢纽的军港迅速发展壮大,次年便被冠以王朝之名,成为“摩尔曼河畔罗曼诺夫”。然而好景不长,日薄西山的王朝转年即告覆灭,多次易名的港口此后被称为摩尔曼斯克。再往后,旧俄白军、苏俄红军和美国干涉军你方唱罢我登场,多股势力在此拉锯,摩尔曼斯克陷入一片混乱。被苏俄红军收复后,由于西北疆界的频繁更改,城市也变得惨淡萧条,但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从未被遗忘。按照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北方舰队在此驻扎,多家工厂也强势入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交通便利,人丁兴旺,重新迸发出生机。
不幸的是,1941年卫国战争开始了。摩尔曼斯克是苏联北极防线的核心之一,法西斯轴心国也意识到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希特勒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占领:拿下摩尔曼斯克,既可切断摩尔曼斯克-列宁格勒铁路,截住来自后方的补给,又能堵死科拉湾,不给苏联北方舰队出海迎战的机会,使其兵力和辎重陷入进出两难的境地。进攻期间,德军投掷炸弹近20万枚,空袭近800次,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港口外海苏联北方舰队也与德军爆发了激烈的战斗。苏联军民苦战3年,最终在1944年解放摩尔曼斯克。次年卫国战争胜利后,满目疮痍的城市得以迅速重建。
摩尔曼斯克北极保卫战是苏联红军卫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之一
为纪念苏联红军的不朽功绩,在摩尔曼斯克解放30周年之际,当地政府在城郊的山上竖立起“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北极地区的保卫者”纪念碑。纪念碑高约40米,刻画的是一位身着军用雨衣、肩背步枪的红军战士。战士面朝西方前线,远眺“光荣谷”,目光坚毅。纪念碑前燃烧着纪念烈士的长明火,不远处是纪念馆、铭牌以及镌刻着苏联英雄城市名录的林荫小路。苏联人民赋予这座纪念碑一个亲切的名字“阿廖沙”。阿廖沙是阿列克谢的爱称,是斯拉夫男子的常见名,而阿列克谢本身的含义就是“保卫者”。1985年卫国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摩尔曼斯克又被最高苏维埃授予“英雄城”称号,表彰当地军民为保家卫国作出的可歌可泣的牺牲。
2022年5月9日,摩尔曼斯克举行卫国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活动,人们聚集于高达40米的纪念二战时期北极守卫者的“阿廖沙”雕像之下。
2022年,当地政府在“阿廖沙”雕像下举行卫国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活动。
时至今日,摩尔曼斯克依旧是俄罗斯海军的重要基地,世界上唯一的核动力破冰船船队驻扎于此。退役的“列宁”号破冰船被改建为北极探索博物馆,停泊在客运港的船坞里供游客参观,纳希莫夫黑海高等海军学校也在这里建立了分校。2002年,为纪念和平时期牺牲的水手的纪念碑在水上救世主教堂附近落成。纪念碑群的中心是一座六角形的灯塔,灯塔前布置了巨大的船锚。灯塔一楼设有纪念馆,墙壁上的五面铭牌是向和平时期因执行任务而牺牲的运输和破冰船队队员、渔船海员、海军潜艇和水面舰艇上服役的军人以及海军飞行员致以沉痛的哀思。
世界上首个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退役后被辟为“北极探索博物馆”,可以进入内部探访学习。
为纪念那些在和平年代出海牺牲的水手而建的水手纪念碑
2018年,俄罗斯建造了世界首个漂浮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装备有两座核反应堆,投入使用后能为附近城镇十几万人供电,海水淡化设备还能每天为岸上居民提供24万立方米淡水。
2020年,俄北方舰队的“北莫尔斯克”号驱逐舰在结束3个月北极任务后返回摩尔曼斯克。
03
多姿多彩:露天博物馆
2018年12月底,正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留学的我与同学一起前往摩尔曼斯克跨年。
圣彼得堡虽然纬度很高,冬季寒夜漫漫,但像摩尔曼斯克这样一天24小时都处在极夜的地方我还是第一次领教。一下飞机,就看见印着“阿廖沙”的欢迎横幅。我们乘车前往24公里外市中心的住处。沿路是无垠的茫茫雪原,路基两侧的白桦树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家园。
2018年1月11日,极夜结束,人们迎接太阳升起。这是自2017年12月初以来太阳首次在当地上空升起。
归置好行李,采购完物资,我们一行人直奔旅程的第一站:世界上最北的麦当劳餐厅(麦当劳于2022年5月退出俄罗斯市场)。摩城面积不大,如同大多数河谷城市一样,市区沿着科拉河右岸分布,呈狭窄的条带状。因此我们沿途几乎路过了所有的地标,如全城最高的建筑北极酒店、宜家商场、浪潮购物中心,等等。
曾经的世界最北麦当劳位于摩尔曼斯克。2022年5月,麦当劳退出俄罗斯市场,世界最北麦当劳改为芬兰罗瓦涅米丽一家。
到达目的地后众人大失所望,除了一块“世界上最北的麦当劳”铭牌,装潢与遍布俄罗斯全境的其他麦当劳别无二致。等餐时,看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顾客,听着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友好地加入谈话,我们突然体会到了这里的意义——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却在这个集结点交汇。
吃完饭后,我们搭乘公交和苏式小巴随意在城里转。摩尔曼斯克虽然位置偏远,但因为战略位置重要,公路、铁路、航路一应俱全。我们沿着铁路漫步,登上铁路跨线桥,远眺火车站避雷针尖上那颗明亮的红色五星。火车站不远处是客运港,在呼啸的西风里,大家一个个裹得像个粽子,猫着腰向空旷的码头走去。船坞里停泊着“列宁”号破冰船——北极探索博物馆,可惜已到闭馆时间,我们只得以远处军港漫天的激光束为背景,留下“鬼影”幢幢(chuáng chuáng)的合照。
苏式小巴成为当地一景
第二天,我们按照邮件里的指示来到民宿班车的等候点。安娜是这次摩尔曼斯克之旅的提议者,她向我们转达了民宿主人的通知:由于冬季环境恶劣,游客必须在中途换乘机动雪橇才能到达目的地,除车费外,每个人还需再交防寒服租金3000卢布(约合人民币340元)。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大家还是交了钱。后来证明,我们这个决定相当明智。
雪车是摩尔曼斯克常见的交通工具
在换乘点,每个人都穿上厚厚的防寒服,戴上棉帽和防风眼镜。如果说前一天在市区里我们裹得像个粽子,现在完全成了困在竹筒里的糯米饭,手脚关节僵硬得不能弯曲。工作人员又细心地给我们扎上安全带——确切地说,是牢牢地绑在座椅上。正当我们怀疑是否小题大做时,零下三四十度的冷空气夹杂着细雪,伴随着呼啸的风声和震耳欲聋的马达轰鸣声,给我们来了个劈头盖脸的亲密接触,感觉是在参加美国西部的牛仔比赛,骑在马背上被甩来甩去。没人敢拍下这疯狂的一幕,因为都怕就此失去手机。等到了民宿门口,大家都出了一头汗,有帽子闷出来的,当然也有吓出来的。不过为了体验原汁原味的原住民生活,吃点小苦也是值得的。
民宿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院落。住宅是典型的2层俄式木屋,按照萨米人的喜好由桦木、松木等木材垒成,内部装潢很现代,打消了之前的顾虑。我们的到来惊扰了门口拴着的雪橇犬,它向我们狂吠。一层大堂有餐桌和吧台,楼上是客房。我们稍事休息后,便向工作人员打听什么时候能看到极光。
“极光?现在就有。”看门大叔指着窗外说。我们兴奋地冲了出去,果然在远山与地平线的交汇处有淡淡的绿色纹路。大家激动地拿出手机狂拍,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幸好主人贴心地等我们回来后才把饭菜端上桌。主人介绍说,这汤是驯鹿肉做的,我们赶紧细细端详勺子里的肉丝,要是不说,我们都以为只是普通的牛肉。驯鹿肉脂肪含量低,是当地主要食材之一。主人将肉炖得十分软嫩,口感与牛肉相似。这是我第一次吃驯鹿肉,甚感新奇。这里的原住民萨米人一生与驯鹿为伴,食鹿肉,寝鹿皮,用鹿角制成各式工艺品。餐后,每位客人都得到一枚由鹿角雕刻而成的精美钥匙扣。
摩尔曼斯克地区每年冬季都有着绝美北极光
驯鹿肉在摩尔曼斯克是一种常见食材。图为肉排荞麦饭配驯鹿肉汤。
我们很快跟周围的房客打成了一片。德国游客给我们讲白天骑雪地摩托的经历,中国同胞借给我们三脚架拍雪夜极光,俄罗斯本地人一看就是经常来的老手,向我们介绍附近的风土人情。12月31日夜晚,屋内装饰着新年枞树,我们燃起炉火,按照当地人的习俗,畅饮伏特加和格瓦斯,收看普京总统的新年讲话。零点一过,大家互致祝福,手拉手围成一圈,共同祈愿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2022年2月末3月初,摩尔曼斯克当地民众庆祝谢肉节。谢肉节又称送冬节,人们在节日期间做游戏、吃薄饼、烧稻草人,迎接春天的到来。
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古朴雅致的砖石民居、威严的海军舰队、可爱的涂装渔船、聪颖的北极海豹、璀璨的极光、无边的雪原⋯⋯摩尔曼斯克是一座城市、一座海港,更是一座多姿多彩的露天博物馆,静静地伫立在世界北端,等你探索。
本文载于《世界知识画报》杂志
2022年第10期
原标题:《一路向北,抵达北极圈终年不冻港看最美极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