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树碑立传 | 曲径通幽花照影,禅房古木绿沉香
原作者:栾峦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三面青山三面水,一重香雪一重台。”清人孙原湘笔下的光福石壁如同仙境,读来仿佛置身于山水天地间,领略浩然之气。若到光福镇走一走,定能睹见坐落于太湖之滨的一座巍巍青山,清人徐傅《光福志》载:“在弹山之间,斗入湖中,作蜿蜒状,以此得名。”遥望山势,其状如无角的蟠龙,故名为蟠螭山,俗称南山。清代金友理《太湖备考》云:“上有一坎,四周皆石壁削成,高可三仞,大如数千石囷,故今人皆称为石壁。”可见其山又名石壁。
前往石壁永慧禅寺路上的太湖风光
钟灵毓秀之地不乏文人雅集,千百年前的山路或许更为崎岖陡峭,但未能阻挡名士寻访大好山河的足迹。明人徐枋的《石壁记》便描述了石壁的雄奇景色:“上倚巉岩,下俯太湖,湖水澎湃,呑啮山足,风起则谷啸,水涌声闻甚远。”诗人攀登至山间,忽有大风扬起,惹得空谷回音荡漾,山涛翻腾,美不胜收。孙原湘也赞曰:“苍苍绝壁瞰湖边,万顷琉璃照眼前。山雨欲来风满地,人烟何处水浮天。松声时作空中乐,鸥影都成世外仙。”站在石壁之顶,极目远眺,山水相映,景色绮丽,吴门盘溪才子汪芭不禁挥笔写就《石壁》一诗:“峭壁疑削成,竹色照岸帧”;“夕阳半岭秀,云气全湖白”。当真为一处观湖佳地。清人顾震涛《吴门表隐》则称之为大石壁,云:“大石壁,在潭西蟠螭山,峭壁崭嶻,下临太湖,最为幽险。”若遇云岚,烟霞缥缈,大有“山在有无中”之妙。
凡幽奇处,总有禅院相伴,蟠螭山亦然。清乾隆年间《苏州府志》云:“山顶有坞,石壁四周,大可数亩,奇峭崭戳如削。”
乾隆年间《苏州府志》书影
背靠着百仞石壁,寺顺山势而筑,名为“石壁永慧禅寺”。明人王稚登曾题“石壁”二字,遂又称“石壁精舍”。拨开历史的迷雾,永慧禅寺的历史可追溯至梁朝年间。相传临济宗的慧海法师东游太湖,恋其幽静,后此地乃辟为道场。遥想一千五百多年,或许是山川灵秀的缘故,名叫慧海的僧人停下了脚步,面壁参禅,听涛诵经,花果充腹,不求世缘。过客善信尊师高风亮节,有心供奉,故建道场。传说缘何而起已不可考,但蟠螭山上现存有数处临济宗大师的墓址,或许印证了永慧禅寺曾为临济宗道场的猜测。
现存关于建寺年份的最早文献记载来自清同治年间的《苏州府志》:“石壁精舍在光福之西,蟠螭山麓,明嘉靖中建。”指出石壁精舍初创于嘉靖年间,一说为嘉靖二年(1523年),但后者并未有确切文献可考。
同治年间《苏州府志》书影
历经世事变迁,石壁精舍逐渐衰落。直到隆庆三年(1569年),百废待兴的寺院才获得存续的转机。据《光福志》载:“明隆庆三年僧憨山复创。”这一年,被卷入皇家建储风波而后遇赦的憨山法师远离京城,来到苏州太湖之滨潜心修行,云游至蟠螭山,认为该处乃佛家修行宝地,便结茅讲经,复创寺庙,石壁精舍方重旺香火。而后,明天启四年(1624年),寺僧性德和尚重修,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又经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多有维护。现存山门、韦陀天王殿、西方三圣殿、祖师殿及附房数十间。
永慧禅寺俯视图
永慧禅寺
若想寻访永慧禅寺,须沿幽静的山间小道徐徐而行。左侧临湖,波光粼粼;右侧茂林深幽,古木参天。在石壁窝下背倚永慧禅寺的山坡上,有一片禅寺历代祖师塔林散建于林间,颇为肃穆庄严。又见当代海派花鸟画大师江寒汀先生的衣冠冢面湖而立,与山景融为一体。不远处还有传奇画僧虚谷法师之墓,墓前有碑,上镌“虚谷上人墓”篆文。据杨逸《海上墨林》言:“光绪丙申,坐化于城西关帝庙,年七十三。其徒狮林寺方丈恬庵自苏来,扶柩回,葬于光福之石壁。”由此可知,虚谷逝世于上海,葬于苏州石壁山。据光福圣恩寺已故住持融宗追述,虚谷曾在苏州狮林寺为僧,而彼时的石壁永慧禅寺为狮林寺的下院,因此狮林寺住持令小僧把虚谷上人的遗骨由沪运回,归葬石壁。从1896年至今不过一百二十余年,遗憾的是狮林寺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没落,但虚谷的人生轨迹却使这两座禅寺在冥冥之中有所关联。
石阶尽头即为永慧禅寺。山门前立有一对石狮和抱鼓石,楹联“人依空界立,山入镜中来”取自憨山大师诗《刘将车邀观玉龙泉》,为著名书法家钱绍武书。而在这副楹联之前,曾有另一副楹联:“石登南山迎旭日,壁攀古木带春烟。”其中便提及攀附于石壁上的古石楠树。山门左右褐色院墙上嵌有“石壁轩”与“石壁”两块隶书碑石,“石壁轩”似明代名士王稚登笔迹,而“石壁”乃清中叶著名的学者、官至内阁学士的翁方纲所题。山门横额题有“石壁精舍”四字,“石壁轩”旁边还有清代官员吴慈鹤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所撰的《重建蟠螭山石壁记》并有序,记载了该寺历史。
永慧禅寺石壁
跨过砖雕山门,前院中一对并肩而立的银杏首先映入眼帘,编号分别为吴中201、吴中202,均已有500多年的树龄。它们枝干粗壮、姿态挺拔,据传是憨山法师以一雄一雌的方式亲手所植。
相对而立的两株古银杏
而该传说是否属实呢?循着时间长河回溯500年前的历史,那正是嘉靖年间。彼时刚建成的禅院名为“石壁精舍”,规模尚小,但依凭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石壁,或许不乏香客供奉。然而嘉靖年间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倭寇肆虐,富庶的江南地区亦难逃其害,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倭贼自常熟突犯郡城娄门,拥入接待寺,夺火器,官兵追之,贼繇阊门夺舟入太湖,泊洞庭山下,寻复犯枫桥,走常熟。”当时倭寇劫掠苏州城,后又辗转逃至太湖、复返苏州,想必处于太湖之畔的石壁精舍也饱受战乱之苦,因此在七十多年的风雨飘摇中逐渐走向没落。直到1596年,憨山法师云游至此,结茅修行,复创寺庙,石壁精舍才重获生机。
梳理脉络后,我们可以发现,永慧禅寺与憨山法师结缘时,距今已不足500年,因此手植银杏的传说多不属实。两棵五百多年的银杏,或许是在永慧禅寺复兴后从别处移栽而来。如今,它们一直守护着庙宇的安宁,见证代代僧侣更迭,岁岁花开花落。
肆意生长的银杏枝干
经过碑刻长廊,历代迁客骚人的辞赋与画作荟萃于此,不由令人怀想他们曾经游历禅寺的盛况。其中明代才子文徵明的《吴中胜概图》堪称一绝。它描绘了嘉靖壬辰年(1532年)时的吴中美景,细细端详,高低错落的水榭亭台星罗棋布,烟雨微茫的云水间小舟荡漾,葱郁山林绵延不绝,极为精致,不知画中的古树名木是否如今仍有迹可循?
(明)文征明 吴中胜概图 天津博物馆藏
走出长廊,大雄殿的后门内有高八九米、陡直笔立似刀斩切的自然形成的山体壁面,形成著名的摩崖石刻,布满名公巨卿、学术大师的题额、纪游、怀古之作三十余方,多为清代、民国所刻。首先能欣赏到的是诸多题识,如弘一法师的“正法久住”,星云法师的“心有大千,法界无碍”,南怀瑾的“即心即佛”和虚云法师的“应无所住”。向石壁深处走,各类石刻便愈发琳琅满目。
如“咸丰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吴县汪楏、汪锡、汪藻、汪玉鸣、释果朗同游”“民国甲子春偕门人李根源来游,孙光庭”“民国二十二年章炳麟来游”“戊辰春祭扫先七世祖梅村公墓,路过来游。太仓吴诗永誌”“同治庚午初夏望江倪天蔚、湖甘高心忧、独山黎庶昌、秀水杨象济同游石壁,刻石署名,长州潘钟瑞书”“甲子二月十日刘公鲁偕娄扬苑伊来游”“民国十又七年二月十五日张溥泉先生及其夫人女公子、陆翥双、黄伯惠、许星垣、潘善昌、顾蘅如诸先生并内子陈同游石壁精舍,冠吾高俞篆”“癸酉仲春既望,探梅邓尉,遂至具区之滨石壁下,春来风雨如晦,是日乍晴,登台纵目湖光山色,扑人眉宇,心胸豁然,同游者贵阳夔龙、长乐林开谟、镇江倪思宏、仁和姚景瀛、吴县金惟宝、泾县朱荣溥、朱荣光、南昌徐德华、闽侯陈明庆也。夔龙识。思宏书”“道光庚子初秋南海吴荣光解组归里,道出吴门,寻灵岩、光福香雪海、元墓,登蟠螭山,西望太湖诸胜者钱塘陈鉴,长洲顾况,嘉定瞿树辰,荣光题记,子尚忠侍”“民国八年二月偕张耀曾、孙发储、李为伦来游,谷钟秀题”“同治九年二月三日,元和顾文彬挈儿子承探梅邓尉,冒雨到此,时将北行,于故乡山水不能忘,扪壁记此”“道光庚子春二月十日元和韩崇自石楼探梅至此,登览竟日题名壁间”“憨山胜迹,丙寅三月李根源、黄葆戊游题”“癸酉惊蛰湘潭欧阳森探梅至此”“蟠螭,根源”等。
石刻尽头处的壁岩缝隙间,一株编号吴中203的石楠树盘虬而上,尤为引人注目。它已有八百多年的树龄,左侧立有一牌,指出此树于元朝年间出自岩石壁中,亦名“睡龙”。细细端详,确实可见其形似苍龙卧伏。右侧刻有“苍龙卧壁”的遒劲大字,并附有光照居士之诗:“灵山佛祖遣神龙,腾云直飞洞庭东。苍穹壁立屹千载,钟声梵音悟松风。”虽然灵山佛祖派遣神龙的传说已不可考证,但以龙喻树,可见石楠的背后具有某种民间信仰的色彩。
石楠树牌与“苍龙卧壁”石刻
细细端详,其树根屈曲盘旋,一半伸入峭壁岩缝,一半裸露在崖壁上,枝干攀至崖顶后方延伸开来,须仰视方能一览枝繁叶茂的树冠全貌。树下建有一亭,名为“隐秀”,有明怡居士所撰并书的对联“浮生得闲礼佛祖,宝树盘山披慈音”,提及的“宝树”恰是这株石楠树。文本与现实对照,更显古木幽雅秀丽的韵味。在石楠树下驻足许久,似能追溯它的前世今生。人事有代谢,唯石壁苍龙墨迹依然,为岁月留痕,为历史作证。
盛开的石楠花
4月中旬开到全盛的石楠花
离开摩崖石刻,我们沿寺阶而上,又与一棵编号061的黄连木不期而遇。它树龄200余年,当为清朝时种下的。在和煦暖阳之下,黄连枝干遒劲,姿态舒展,刚直挺拔。其花期约在四到五月,入秋时分叶片会染作深红,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情。
黄连树与苍穹一隅
此外,永慧禅寺中还有一奇,是为“金镶玉竹”,长于石壁缝隙间,碧绿的竹节泛出金灿的亮色。相传憨山高僧修炼得道进京受封时,受赐金银珠宝、翡翠玛瑙,但他皆视而不见,唯独携两株镶金碧玉竹带回蟠螭山移植于寺内。如今的金镶玉竹竹枝翠绿,嫩黄相间,煞是可爱。略有遗憾的是,文献中也几乎没有关于金镶玉竹的详细记载。
石壁永慧禅寺远离尘嚣,近山傍水,确乎是旧时文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故而树木显得格外自由舒展、生机勃勃。往事如烟,胜境有盛有衰,唯有古树一如既往地默然伫立,同山水作伴,观人世沧桑。
参考文献:
1. [清]徐傅编, 王镛等补辑. 光福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2. [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
3. [清]李铭皖, 冯桂芬等纂修. 苏州府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4. 杨逸. 海上墨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 [清]金友理. 太湖备考[M]. 扬州:广陵书社, 2006.
6. [清]顾震涛. 吴门表隐[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7. 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吴中文物 古镇、古村、古建筑[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8. 张志新. 吴中散记[M].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6
9. 朱水生. 诗咏姑苏[M].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18
10. 杨军, 秦树才, 张玉主编. 石友集[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8.
11. 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 传统文化研究[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6.
12. 蔡耕. 茶熟香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13. 郁乃尧. 我在苏州“逛”历史[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3.
14. 杜国玲. 吴山点点幽[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
如何深度体验“苏州人文”
摄影:橘涂初四
原标题:《树碑立传 | 曲径通幽花照影,禅房古木绿沉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