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之英豪,精神永在!

2023-04-12 19: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记忆,此刻又一次被唤起;思念,依然绵长无尽。

在老校长塑像前敬献一束洁白的鲜花,举目深情瞻仰,并深深鞠躬致敬;在一张张老照片前驻足,再一次追忆这位可敬长者的音容笑貌,学习重温他的丰功伟绩;再观赏一遍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沉浸式”感悟老校长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4月13日,将迎来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岁月更迭,这一份怀念历久弥新。同济师生以各种方式深切缅怀,心头涌起的是共同的心声:“老校长,我们永远怀念您!您的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勇毅前行!”

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

把握时代脉搏

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起同济人,“李国豪”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毋庸置疑,他是同济人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同济大学永远的骄傲,堪称“同济之魂”。回望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令人深深感佩于他胸怀“国之大者”的爱国热忱、非凡卓绝的才智学识,以及他对同济大学的一世情深和巨大贡献。

1936年,毕业之前的李国豪

1929年,16岁的李国豪考入同济大学,家境贫寒的他设法坚持读完了2年德语、5年本科学业,1936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留校担任两门课程的助教。

1938年秋,李国豪获洪堡奖学金赴德留学,以本科全优成绩获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940年春以优异成绩通过答辩获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发表后,立即在德国桥梁工程界引发极大反响,这位年仅27岁的中国青年赢得了“悬索桥李”的美誉。

李国豪在做悬索桥模型试验

二战结束以后,李国豪怀着对祖国的满腔赤诚,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义无反顾地回归祖国怀抱,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他先后担任土木系主任、工学院院长、校教务长、第一副校长等职。

1977年,李国豪肩负起了同济大学校长的重任,提出了“两个转变”,引领学校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向以德国为重点进行广泛合作交流的国际学府转变,这为同济大学开创综合性、国际化办学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他大力筹办数、理、化、机、电、管理等新专业,并迅速恢复和新建八个研究所,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的工作。1979年春,他出访德国,推动中德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由此,同济大学迎来了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时期。

1978年,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成立

李国豪在成立大会上作学术演讲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建设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组织大批教师走上经济建设第一线,推动教学、科研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他以身示范,带头投身重大工程建设。

担任名誉校长以后,李国豪仍然时时刻刻关心、关注学校的发展。他牵挂着同济医科的重振。难忘那一天,年逾九旬的他坐在轮椅上,来到新落成的同济医学大楼走了走、看了看,了却了一桩心愿。在每一个关乎同济大学发展的关键时刻,李国豪总是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引领学校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可以告慰老校长的是,如今,老校长的重大治校方略早已开花结果。学校综合性大学格局不断巩固拓展,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基础学科持续强化,新兴学科快速崛起,交叉学科异军突起。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学校以人工智能为传统学科发展全面赋能,学科发展呈现新气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学校以一流学科为引领,实施“8+2”一流学科交叉领域(学科群)建设布局,带动学校学科整体高质量发展。

厚植国际合作沃土,聚焦重点、做强主场、布局全球,同济国际朋友圈持续壮大。学校不断深化对德合作特色,续写对德合作新篇章。2022年,学校重磅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成立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建设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筹建德国与欧洲研究院,中德携手探索科教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胸怀“国之大者”

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最高追求

万顷波涛之上,长虹飞架,天堑变通途。一座座气势雄伟的中国大桥和重大工程建设,深深镌刻着李国豪教授的爱国情怀和卓著智慧。几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总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1968年,因莫须有罪名而被禁于隔离室的他,联想起当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时出现的晃动现象,决意发起挑战。利用仅有的报纸的边角和夹缝,偷偷地进行推导和计算。近一年囚室攻关,理论分析取得初步成功,为此后我国大桥的设计扫除了诸多障碍。

1985年5月,李国豪(前排右一)在宝钢工地

上世纪80年代初,宝钢一期工程何去何从,身为宝钢工程技术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的李国豪,以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担当,挺身而出,直言相谏。宝钢工程得以“起死回生”。

在他多方奔走呼吁下,上海南浦大桥、广东虎门珠江大桥实现了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由此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宝贵机遇。

作为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的东海大桥,凝结着一代桥梁大师多少关切和心血:无论是它的总体设计,还是工程建设,每当遇到一个重要关口,都有这位耄耋长者倾心指点、严格把守。

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战略科学家,他还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大小洋山深水港的立项和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3年4月22日,李国豪出席上海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

国之所需,心之所向。在老校长精神的激励指引下,同济人始终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勇担强国使命,持续奋进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海洋强国、交通强国、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战场,在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争当排头兵,以不凡的专业手笔在祖国大江南北烙下了鲜亮的“同济印”。

1990年,李国豪(左二)在桥梁风洞实验室

听取项海帆(左一)关于南浦大桥科研情况的汇报

追求真理,潜心问学。接过老校长的精神火炬,弘扬科学家精神,同济人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瞄准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加速科研攻坚,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大批原创性成果,倾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同济智慧。

永葆育人情怀

倾情培育国之栋梁

2003年,李国豪当选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这一重要荣誉,老校长当之无愧!

在同济大学近70年教书育人生涯,李国豪呕心沥血,诲人不倦,提携后学,尽享桃李芬芳。即便是在担任校长期间,李国豪仍悉心指导、培养了大批博士研究生。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桥梁和结构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项海帆和范立础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同济接续奋斗,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成果卓著。

2003年9月3日,这是李国豪(台上挥手者)最后一次参加学校开学典礼

担任同济大学名誉校长以后,他仍坚持每年出席新生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并深情寄语同济学子。“学校里这一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一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是培养学习的能力、方法、兴趣和习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一个延续相当长的艰苦脑力劳动过程,需要成年累月勤奋努力。”……这样的谆谆教诲,成为同济大学大一新生和毕业学子重要的科学和人生启蒙,令他们受益终身。

对于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李国豪有着独到见解。他说:“低年级本科生淡化专业,尽量让不同学科的学生特别是新同学住在一起,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科交叉。”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不应该由导师给,而是要由学生自己设想2到3个方向,由导师提出意见,再由自己去决定。” ……

2003年4月12日,李国豪90岁生日留念

作为同济人,纪念老校长的最好方式就是继承他的遗志,以他为榜样,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永远追随他。

以“学术与育人”为第一价值追求,全力培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2022年7月,同济大学国豪书院成立,传承同济文化基因,招收一批志趣高远、富有发展潜质的青年学生,通过打造“2+1+X”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同济特色的未来科学家和拔尖创新人才。“国豪精神将成为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指引并督促我不断前进,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壮丽的事业。”国豪书院2022级学生殷贺秋说。

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

将老校长的光辉事迹艺术再现于舞台,教育影响更多年轻人。由同济大学教师自编自导、学子及校友出演的大型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先后入选上海市教委“名校大师剧创编巡演计划”、“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第四季“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创文化精品,已公演三轮五场,直接观众超33万余人次,老校长为祖国科教事业奋斗不息的崇高精神感人肺腑,令无数观者动容。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心绿地,每次走过那一尊塑像,同济人总会不自觉放缓脚步。老校长面带微笑,慈祥而深邃的目光深情凝望着他所热爱的一草一木,仿佛在向过往的师生颔首致意……

原标题:《国之英豪,精神永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