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挤到无法呼吸,也要有精神角落

向北向北
2018-07-18 13:49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2018年春节后不久,我在上班地铁上随手拍下一张文艺男青年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照片。我从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会开启自己的“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照片“朋友圈摄影展”。说摄影展当然是自嘲,但于我而言,这一主题的照片确实引发了不少人关注。

在四个多月时间里,我拍下百余位地铁上的读书人。总有朋友点赞评论这些在拥挤逼仄的环境中坚持阅读的行为,也有人不断发问“为什么你总能遇到在地铁上读书的人而我不能?”,有人开玩笑“如何偷拍才能不被打?”,也有人好奇“为什么你总是能知道书名?”。随着照片越拍越多,我想我可以试着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摄于2018年5月28日。当我找出各种理由不读书的时候,这位老人在地铁上拿着放大镜逐字逐逐句阅读太宰治《斜阳》。

地铁再拥挤,读书人也能找到自己的精神角落

我自己是地铁上的读书一族。在开启地铁阅读之旅前,我也跟很多人想法一样:赶时间的上班族能在地铁上有立足之地已经不易,哪里还有心情和空间打开一本书呢?但当我真正试着打开一本书并且沉浸进去,我知道,地铁上的那四十分钟、半小时乃至二十分钟,蕴含着探索精神世界的无数可能。我去年读过的几十本书中,绝大部分是在上下班地铁上读完的。

当我开始阅读,我发现车厢周围跟我一样的人不止一个。每当看到他们,我知道,在循规蹈矩的上下班日常中,他们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平行世界——就如豆瓣网友“脏兮兮早就”所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地铁再拥挤,地铁上的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角落。于是我举起手机,拍下了一个又一个平凡又动人的阅读瞬间。

摄于2018年2月26日。地铁换乘,上车发现面前这位在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因为我对这本书也很感兴趣,当时特别想搭讪问问这书是不是真如传说中好看,可是胆小……这张也是我今年拍到的第一张地铁上的读书人。
摄于2018年7月6日。读历史作品的姑娘并不稀奇,难得的是读大部头,15册套书《罗马人的故事》,她已经读到最后一册,《罗马人的故事15:罗马世界的终结》。

什么样的人在地铁上读书?

我有时会猜测书的后面是什么样的人,读《敏捷软件测试:测试人员与敏捷团队的实践指南》的是一个穿裸粉色针织衫的女孩,她可能在技术工作之外有着一颗温柔的心吧。读《新加坡旅行小密探》和《搭地铁游首尔》读者,常常抑制不住脸上放光,他们大约不久后就会拥有一段难忘的旅程。

在所有地铁读书人中,文艺爱好者最显而易见。拿着铅笔在《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上边读边划线的男青年,倚靠在车厢链接部读《无人生还》的姑娘,烈焰红唇读《战争与和平》,青涩少年抱着厚到没勇气读完的《悲惨世界》……在摇摇晃晃的嘈杂车厢里,在能够翻开书本的地铁一隅,他们暂时告别现实生活,沉浸在别人的世界里。地铁走走停停,一段旅程或许只有半小时,他们却在别人的故事中度过了跌宕起伏的人生。

摄于2018年4月12日。读《无人生还》的女孩。

读非虚构作品的人也很多,尤以人文社科类图书读者为最。无论读《西夏瓷》的沉静女士,还是读《明式家具研究》的俊朗青年,无论是读《诗经》的儒雅先生,还是读《收纳全书》的年轻女孩,都呈现出一种或淡然柔和或笃定沉静的独特气质。大概他们长久以来读过的书,思考过的问题,都写在了脸上,成为他们容貌的一部分。书是他们带上地铁的最好的饰品,阅读则经得起岁月考验的最好的化妆品吧。

而“人不可貌相”也是真理。大腹便便的中年并不油腻,他读的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看似“愣头青”,读的却是《毛泽东传》。读明星自传的可能是中年少女,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同样也是文艺青年,他们都有不同于外表形象的饱满灵魂。

摄于2018年6月19日。读《西夏瓷》的女士。

摄于2018年6月27日。读《毛泽东传:名著珍藏本》的男青年,刚好拍到有伟人画像的一页。

因为职场充电而读书的人也很容易分辨:那些辅导教材往往开本很大,又很厚,他们常常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有一次遇到一位,即使在车厢广播已经报过站,车门打开前一秒,他仍然认真地在书本上写东西。那些备考注册会计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的人,那些学习英语和法语的地铁一族,在候车时,在车厢里,在换乘电梯上,用专注的神情改变了我对这类读者“无趣”的刻板印象——努力当然值得称赞。

摄于2018年6月8日。同时在看两本书,是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拍过这么多,有一些画面始终忘不掉。有一次下班回家的地铁上,时间已经比较晚了,车厢里人不多。我上车后就发现面前有一位老人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放大手上的书中文字阅读。他在靠门的位置坐着,我走到他旁边倚门站定后,跟着他放大的字句看了好一会儿,也拍了好多张,当时就兴奋地发了朋友圈。有一位虽联系不频繁但读书颇多的师弟见了,留言说:“老头还真时髦,读太宰治。”我当时还没有练就随便给一本书就能搜到书名的“本领”。按照师弟提供的线索去搜了这本书,果真是太宰治的小说《斜阳》。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用放大镜认认真真读描写日本战后国民颓废迷惘心态的小说,不能不令人动容。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端午节后遇到的一个姑娘。她几乎在每一个工作日的同一时间、同一站点的同一个位置读书。她大约是在地铁里等人一起换乘,在每个工作日的早八点十分,我总能遇到她娴静优雅地坐在站内座椅上读书。半个月时间,我目睹她读完了茨威格的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完了台版《别闹了,费曼先生》,读完了古斯塔夫•勒庞的《革命心理学》,最近她又捧起了《从晚清到民国》,这是她一个月内读的第四本书。我拍过她很多次,有时也会禁不住想要上前搭讪,有着同样阅读趣味的人应该不难聊天。但我更想长久地默默拍她,拍到她发现我的那一天,或者她不再坐在同一个地方读书的时候。

摄于2018年6月19日。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是我以后会遇到很多次的姑娘,她当时读的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人类群星闪耀时》。

他们在地铁上读什么?

对阅读本身来说,除了读书的人,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书。而那些被带上地铁的书,也为我打开了一张书籍图谱。简体中文版自不必说,读竖版古籍和繁体台版者有,读外文书的外国人和读外文书的中国人有。读页面泛黄的旧书者有,读不足巴掌大的袖珍书者也有。给纸书包书皮的不分老少,给kindle套书衣的也不分男女——他们每一次打开书开始阅读时,心情都会很好吧。

本以为小说会是最受欢迎的地铁读物,但我的手机镜头记录下的非虚构作品甚至比虚构作品更多。

那些能被带上地铁的书,无论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几乎不是经典就是畅销书。《诗经》和《三国演义》至今仍吸引着年轻的读者,东野圭吾这四个字就是《白夜行》和《秘密》好看的保证。就算是备考辅导,也基本是品牌集中度非常高的书。

摄于2018年3月18日。周末早班车读《三国演义》的青年。

阅读之美,很大程度上是纸书之美。但在地铁有限的空间里,读kindle的人也并不少。我记录下那些翻动书页的温柔瞬间,也记下了那些轻点阅读器屏幕的样子。不过,我仍然很难拍下更多地铁上的读者人,他们没有带纸书,没有用kindle,但他们也在读书,只不过是在用手机APP阅读。更有甚者,我没法拍下那些“听书”的人。地铁列车两三分钟一趟,载着无数有趣的灵魂飞驰而去,我只是拍下了我恰巧遇到的那一个,而真正读书的人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摄于2018年5月10日。地铁上站在我身边的这位,在读的内容似乎有关远离一切俗务的哲学家,想问他书名,最后还是没有鼓起勇气。后来在朋友圈得到了答案:《蒙田随笔全集》。

总有办法知道书名

最开始拍照时,我并没有特意留意书名,若是刚好看到就顺手记下。有时一个拍摄对象就会拍很多张,看正文的,翻书的,看封面、封底的,这些交替的动作往往能使我看到封面上的书名。

拍完浏览照片时,我也会好奇地放大图片,看看别人到底在读什么。如果碰巧拍到书的页眉、页脚,这些地方常常就包含了书名或章节名的信息,因而很容易通过这些线索知道书名。小说常常只有页码,但人物角色的名字常常出现,通过搜索人名也不难知道书名。不是小说也没关系,把图片记录下的书中文字输入一两句到网上,强大的互联网基本都能帮我们搜到关联的图书书名。如果正好是我也感兴趣的书,我便顺手在豆瓣上标记一下,列入我的“想读”书单。

有些时候拍照角度不好,或者对方读的是只能显示进度信息的kindle,我把那些无法知道书名的读书照发出来,万能的朋友圈总能给出答案——永远有人读过你没有读过的书。无论朋友们是否读过,那些平时联系较少、却纯粹因书而启动聊天话题的人,只是单纯地因为他读过某本书而真诚互动的时刻,给我繁忙的日常带来很多珍贵的慰藉和快乐。

摄于2018年5月30日。“乌尔比诺家里看上去一切正常,唯独主妇不在家。”哦,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值得在早高峰地铁上花时间的小说,不知道无意中战胜了多少同类。

摄于2018年6月21日。大叔在读的是《木卡姆》,特意去搜了一下,这是一本介绍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书籍。但它是写给一般读者阅读的,内容区别于音乐学的学术著作。

吸引力法则:为什么能拍到这么多地铁上的读书人?

我并没有乘坐“阅读专列”,也没有在上车后满车厢溜达寻找读书人,之所以拍到这些地铁读书照,没有很刻意,只是会留意。从一开始的随机拍,到后来的留意拍,都是自然的过程。

我更愿意用“爱书人总会找到彼此”这个自创的吸引力法则来解释,就像孕妇出门总是遇到孕妇,新妈妈打开电视满眼都是奶粉广告,因为我自己也爱读书,那些在地铁上读书的人吸引着我拍下他们当时的样子。

其实,对于真正喜爱阅读的人来说,任何一天都是读书日,任何地点都可以是读书角。读书的人一直都在,只是恰巧你没发现。

摄于2018年6月28日。封面可以说是很夏天了。这本《永恒的边缘》是《巨人的陨落》的大结局,官方宣传说是火遍全球的20世纪人类史诗“世纪三部曲”的第三部。

摄于2018年6月5日。夜班车上读书人,《演讲的力量》。

“偷拍”被发现

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偷拍了这么多还没被打,我总是开玩笑说大概不是因为我运气好,就是因为我技术好吧。拍过这么多,只有一次因为距离太近、拍了太多次被发现。那位读心理学的女士看到我在拍她,并没有生气,反而和善地把书上举起来问我:“你是在拍这本书的书名吗?”于是我顺势回应下来,跟她一起聊她看的书,聊心理学,直到我先她一步下车。

还有一次,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大约为了跟孩子保持同步阅读,在地铁上读《中国孩子十万个为什么》。“大象用鼻子吸水为什么不会呛着?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鹦鹉为什么也会说话?”看到这些标题,我在心里笑,一直在我身后盯着我手机屏幕看的帅哥则直接笑出声来。这回偷拍没有被读书人发现,却被身后人发现了。我尴尬地转过头,一边跟他小声解释:“我拍了很多在地铁上读书的人”,一边打开手机相册给他看,他看着我手机里的照片微笑着不住地点头。

有时也想勇敢一点,跟被拍的人说:你看,我拍下了你在地铁上读书的样子。然后把照片发给对方。一个人如果看到自己专注阅读的样子,那一瞬间的眼神也很有趣吧。有时也想问问对方:你读的这本书好看吗?只是直到今天,我都选择了不去打扰正在读书的他们。

摄于2018年5月29日。换乘站人多,这位先生在换乘扶梯处打开书阅读,准备等人流渐少再上去。我假装无意从他身旁经过,瞄了一眼,是本外文书。拍照时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我尴尬地堆满笑容,做好了解释的准备,他好似一时没反应过来,合上书本上楼去了。

摄于2018年6月25日。下班时遇到这姑娘从单位出来,当时就见她拿了一本白岩松的《白说》。一路同行进地铁,跟她走进同一节车厢,拍下了她在地铁八分钟路程上读书的样子。

这些读者正在暗暗奖赏出版人:拍这些照片有什么意义?

因为爱读书而对地铁上的读书人多了一份留意,因为喜欢拍照而把那些地铁上的阅读之美随手记录下来,于我而言,拍“地铁上的读书人”不是什么需要毅力才能坚持的项目,而是一种享受,是每天通勤路上的小快乐。

朋友们看了这些照片,有的也变成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地铁读书人的记录者。当然,最使我欣慰的是有人因此而感动或自责,进而也带着书上地铁,或者在任何方便的时候翻开书来。唤起一颗又一颗热爱阅读的心,于我就是做了一件大善事了。

在“出版是夕阳产业”的鼓吹中,在“还有人读书吗”的发问里,在几乎人人低头刷手机的现实中,那些地铁上的读书人正在用自己的阅读行为悄悄奖赏做书人。

摄于2018年7月10日。这本书非常厚,是704页的商界传奇《高盛帝国》。

摄于2018年5月30日。一个把kindle用到掉漆的大叔。

附:地铁书单

(一)小说

1.《三国演义》

2.《醒世姻缘传》

3.《浮生六记》

4.《悲惨世界》

5.《战争与和平》

6.《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纸书和kindle)

7.《穆斯林的葬礼》

8.《霍乱时期的爱情》(kindle)

9.《白夜行》

10.《白鹿原》

11.《海伯利安》

12.《无人生还》

13.《使女的故事》

14.《寡头》

15.《斜阳》

16.《十宗罪》

17.《柳林风声》

18.《重生之神级学霸》(kindle)

19.《情人》

20.《清明上河图密码》

21.《追风筝的人》

22.《那不勒斯的萤火》

23.《本源》

24.《永恒的边缘Ⅱ》

25.《藏地密码1》

26.《岛上书店》

27.《秘密》(东野圭吾)

28.《三体:死神永生》

(二)人文、社科、生活

1.《诗经》

2.《蒙田随笔全集》(kindle)

3.《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4.《孙子兵法》

5.《西夏瓷》

6.《明式家具研究》

7.《木卡姆》

8.《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台版书

9.《人类群星闪耀时》

1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1.《别走,万一好笑呢》

12.《演讲的力量》

13.《活法3》

14.《好妈妈胜过好老师》(kindle)

15.《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

16.《从晚清到民国》

17.《安史之乱》(易中天中华史系列)

18.《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

19.《明朝那些事儿7》

20.《中国孩子十万个为什么》

21.《新加坡旅行小密探》

22.《搭地铁游首尔》

23.《小家越住越大》

24.《收纳全书:整理×收纳×维持,最完整的居家整理术》

25.《高盛帝国》

26.《巴塞尔协议Ⅲ:全球银行业的大挑战》

27.《投资交易笔记:2002-2010中国债券市场研究回眸》

28.《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29.《毛泽东传:名著珍藏版》

30.《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31.《非暴力沟通》

32.《革命心理学》

33.《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

34.《岩色》

35.《The Art of the Good Life:clear thinking for business and a better life》

(三)职业技能提升和资格考试类

1.《税法》

2.《经济法》

3.《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确权的法律适用:规则与案例》

4.《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

5.《建筑物电器装置600问》

6.《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7.《敏捷软件测试:测试人员与敏捷团队的实践指南》

8.《零基础图解英语语法入门》

9.《2018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培训教材》

(四)报刊

1.《三联生活周刊》

2.《半月谈》

3.《读者》

4.《作家文摘》

5.《参考消息》

6.《新京报》

7.《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