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生新闻采写·札记 | 无脚鸟

2023-04-13 18: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按语

上学期,21级本科新闻和20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3年3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无脚鸟

21级新闻学 邓安之

“世界上有一种鸟没有脚,生下来就不停地飞,飞得累了就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

站在车流缓动的路口,抬眼便是参差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行在来往行人之中,我们试图剖开万物表象,找寻所谓真相,将其呈现,不予置评。在某一瞬间,看见天上掠过的飞鸟,和同伴行走在街头巷尾,想到可能会从事的行业,会产生一种无法轻易描述的感受,细想起来,可能与无脚鸟相类似。

这学期以前,我从没认真考虑过从事专业相关行业的可能性。从心而论,专业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只是为了不浪费高考分数才有的选项,被录取也实属意料之外。从被录取,到来学校上学,了解到一点新闻相关的知识,整个过程,我无法说明是自己的情感更多还是必须去这么做的任务感更多,仿佛从始至终,对这门学科,我没有很多个人的喜恶在里面,平淡就是最好的回应。

事情开始变得不同,从有人这样告诉我开始——“你这么喜欢自由,当记者不就挺好的”。新闻这个专业在我眼中逐渐醒过来,一直到接触新闻采写这门课,模糊的感觉开始变得愈加清晰。

采写课从不同的角度构筑了我心中新闻专业的框架,是最重要的一笔,让它在我心中不再完全无感。第一次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去做一些笔记和整理,阅读和了解更多的新闻,让我对新闻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多面——一些报道加深偏见,一些报道打破偏见,未知全貌的时候,一切结论都是不可靠的,在更加了解的同时,我对新闻的一些固有偏见被打碎,另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在不断生长。

阅读不同的新闻,对我而言,是在阅读另一种文学作品,虽然新闻和文学作品在许多特质上并不相同,但在我眼中二者的生命线都是相通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作品,无法打动人心的那一种都是失败的作品,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许乍见之下新闻客观得稍显冰冷,不置可否,客观事实是其根本,但同样不可否认,如何呈现事实的方式有许多种,总有一种是可以触碰人心的存在——我希望看到的新闻都是鲜活有生命的,我希望自己能真心对待手中的每一篇报道。这样的想法随着这门课程的深入而不断明朗起来,我不会称其为所谓的新闻理想,说到底我并没有一定要从事这门行业的决心,只是未来如果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我希望自己是自由而又真诚的。

跳出方寸书本与课堂,行走在各个街头,一个又一个地寻找新闻素材,一次又一次放弃又重拾,踏过许多不知名街道,路过众多各色各样的店铺,每当在如此疲劳奔波依然一无所获后,不免感受到做新闻真的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仅仅是进入门内的第一步就已经需要耗费许许多多的精力与时间。整个国庆假期的投入,几乎此后每天都会思考几次选题方向,周末和队友一同从早到晚接触备用选题……很累,一无所获的时候尤其心累。但不知为何,我有点乐在其中,所有的疲惫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为了寻找某种东西,和同伴一起,这样自由又充实的感觉是具体的。

和同伴寻找素材的那个周末,或许是在所有采写开始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那是在十多个素材埋没在手机备忘录里,“轻型纸”和“中北宿舍”两个话题都进行不顺之后的一次出行,一边赶路,一边寻找下一个话题所在地。“古董爷爷”这个选题原本是那一天的主要内容,虽然我们心底都清楚,能邀请到对方做采访的可能性非常小,也预想过被拒绝的场景,甚至提前给对方安慰打气,但真正被当面拒绝的那一刻依然不好过。并非是玻璃心,也不是不能接受打击,当期望彻底落空,失落不可避免。

“也不是全无收获,他店里的小玩意儿都挺精致的。”从另一个角度自我安慰,可能是必须要有的技能。此前也在互联网上被许多意向采访对象拒绝,实际生活中头一遭而已,我和同伴都深知向各种各样的人寻求采访的必要与重要,我们遭遇的拒绝还算十分温和委婉。

当一整天都陷入囹圄境地,一点意料之外的收获就足以弥补一天的不顺。

能拿到“城市拾遗店主”的联系方式是那天所有的收获,却扫去了之前全部的阴霾。在向他开口询问之前,我和同伴思考了很长的时间:怎样才不那么尴尬?怎么做才能显得更真诚?我承认当时的自己始终缺少一点勇气,幸得同伴替我补足了缺失的东西。但能拿到联系方式也并不仅仅依靠于此,运气占据了大部分因素。

回想所有的采访经过,幸运是我能想出来最贴切的词语。没有很偏激的拒绝,也没有长久的一筹莫展,仿佛在每一个山穷水尽的地方,都会及时出现下一个柳暗花明之处。

无论做了多久的准备,列采访大纲、预想答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当我真正与人隔着网络一对一采访时,之前的预想都会突然清空,一切准备到最后都只是为了不让最坏的情况发生。和许松月的采访过程,与其说是采访,不若将其称为聊天。在那些列表问题以外的对话,常常让我更加了解对方,从另一个角度补全了采访中时常会遗漏的一些问题,与她聊天、对话,仿佛在和一个经年不见的朋友谈及她的往事,总带给我一种午后唱片机里老歌悠扬的惬意与慵懒感。

一种感受,一个故事,价格是一段时间。采访于我而言,有点类似于这样的买卖。和他们对话的过程,或紧张或舒适,都让我感觉是在随他们一起回到特定的时间段里,重温那里发生的人和事,让原本可能模糊的片段,一点一点地变得清晰起来。

于是在写下那样一个故事的时候,会思考很久——怎样构思和用词才最贴切——我总是想要将采访对象带给我的感受传达给第三方读者。在正式动笔之前,大概有半个月的时间,我会偶尔想一想叙事的开头和结尾,最初只是一些零散的小片段,后来能够被串联起来。当整个框架开始清晰明了,《逆时钟旅人》这篇报道在我脑海中便成为一种暖黄色,报道里的姐姐留给我的印象也是暖黄色的——温暖而又富有生命的朝气,她口中的故事同样如此,因此我的所有遣词用语都会下意识地偏向于更加温暖的描述。

从写稿到定稿,我离不开同伴的帮助,但其实我们的合作比较独立。她让我感受到一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意味,和她一同采写的过程,仿佛两种色调的不同碰撞,互相弥补、互相修正。我和她的观点并不总是相通的,大多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总是各持观点展开辩论,这样的经历让我对新闻的一些看法更加的完善,总是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冲突往往意味着更深入的思考。

和她一起去书店查看各类“轻型纸”书籍的那一天,我们谈论过未来的可能性,有关新闻行业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我不是一个喜欢谈论不确定的人,也不喜欢讨论未来。我不爱想象以后可能的生活,或者场景,那些在我看来都是虚妄,不构成实际的生活价值。因此我没有具体的可以和别人探讨的画面,和她走在去往下一个书店的街头,我只能告诉对方此刻的感受——疲惫又自由,无数次提及过的词语。在她提及的那一刻,我想到了《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一辈子不落地,落地即是死亡。

我从来不觉得无脚鸟是一个时常与流浪者、边缘人相联系起来的意象,“睡在风中”或许也是一种浪漫,我总是由它联想到所有自由和舒适的感受以及场景。做新闻像是睡在风中的无脚鸟,这样一句话在我心中却显得无比正确又贴切,死亡的那一刻应该是再也感受不到采写过程中隐藏的快乐的那一刻吧,我无比自然地想到。

无论在何人来看,新闻行业都是日薄西山,而工作在大多数人眼中是谋生的手段,以致越来越多的人不会选择从事新闻相关的行业,确实如此。我亦没有鸿鹄之志,不做怀揣高尚新闻理想的人,但只要有某一个时刻,踏入了这个行业的大门,就应该无愧于每一个采访对象和他们故事中所有的喜怒哀乐。一学期,四个月的课程感受,只有这一点最是烙在我心中,也为这一段的经历烙下深刻的句号。

我理解了新闻的日落,也理解了同时还有人怀揣理想坠入新闻的日落海中。即使我这样,对新闻原本无感的人,也会在采写过程中感受到新闻的魅力,也会想到或许新闻行业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无脚鸟,追求着这个时代的一些无法放弃的东西,自由坚定又浪漫。

邓安之新闻采写作品回顾

END

图文 | 邓安之

原标题:《学生新闻采写·札记 | 无脚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