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体制内工作10年,我依旧饱含热情
原创 玉露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
“
- 职 业 故 事 -
后面,科室也陆陆续续进了人,又走了人,都说自己不会写、写不好,一圈下来,又是我这个孤家寡人在那坚守。重压之下终于有了些许进步,写作的效率有了提高,文稿的质量有了提升,而自己也渐渐地被信赖、被需要、被认可了。同事也会时不时对我说,“你很适合呀”“你很擅长呀”,我每次都笑笑,哪有什么与生俱来的能力,背后都是全力以赴的努力啊!
”
大四未毕业,我就考上公务员,直接从“象牙塔”迈向社会,引得一众同学羡慕不已。截至今天,我已经在体制内工作10年零8个月,依旧热情坚毅。
01
我毕业于一所外省高校本院校法学专业。大三那年夏天,我每天如打了鸡血一般地看书长达10个小时,历经一个多月,终于过了国家司法考试。用爷爷的话说,这是到目前为止你最努力的一小段人生了。这次考试的通过,给予了我一个很大的正向激励,原来只要我努力,别人口中讲的多难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在外求学的经历虽然丰富多彩,但还是想回到父母身边。在家人的指导下,我开始准备公务员省考。买了书籍和真题,认真在家复习了段时间,考了笔试第2名,接着准备面试。当时,家人又担心我这个毛头大学生,怎么比得过已经备战多年的老手,坚持让我报名了面试班。
昂贵的费用、父母的期待、自我的追求,让我不敢有一丝懈怠。为了磨炼嘴皮子、转动思维力,除了上课的时间,我都在“说”,课间的时候,与同桌聊天“说”;回到住宿的地方,与室友练习“说”;跟家人通电话时,也不自觉地叭叭的“说”,当时感觉一辈子的话都在那段时间说完了。有年龄较大的“同学”,开玩笑地评价我:脸庞稚嫩、眼神天真,一看就是个学生,但是上进又成熟,让他们这些老生都自愧不如。
到了面试的那一天,本来每道题目是有30秒的思考时间,也许是紧张感的刺激,也许是日常的积累终于达到了质变,我几乎都在扫题后的10秒内就开始了作答。记忆尤为清晰的是,当我说“考生开始答题”时,几名面试官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当时的我来不及思考这是何意,文思如泉,流利输出,最终让我拿到了83分的高分,以面试第一的成绩,迈进了公务员队伍。
02
刚进单位,我就被分配在了业务部门做内勤,并辅助办案。老人说,新人都是要经历当内勤的。收发文书、装订卷宗、报送材料……这些杂七杂八的活都在我身上。新人的好处就是,可以不会,可以犯错。但是,我还是给自己定下标准:不请教重复的问题,不犯重复的错误,渐渐地这个“小管家”当得也是越来越得心应手。
尤其一年一度的卷宗收集、装订,那真是一个浩荡的工程。白天工作不得空,下班后的各个办公室都在叠卷皮、整材料、编页码、钻卷孔、装订线,几天下来,大家手上就磨出了薄薄的茧子。当然,最终的收尾工作还在我这里。几百本卷宗躺在我办公室的地面上,我需要逐一整理、修订、核对等。年轻人,就是要多吃苦嘛,我一边宽慰着自己,一边耐下心来,有顺序、有计划地开干,总是在各部门的速度较量中,率先将科室卷宗归档完毕。
当然,最有意思的事情还是辅助办案。每当遇到复杂疑难有争议的案件,那彼此的争论声响彻整个楼道,但是大家都见怪不怪,这才是一个生动的机关单位。
前辈们说,不要小瞧任何一个案件,你以为办的只是个案子吗?那办的还是别人的人生呐!在业务部门的那几年里,通过一个个案子,我感受到当事人的懊悔心酸、家庭的支离破碎、社会的千姿百态。
前辈告诉我,案子办多了,可能就会麻木了,一定要保持着这份悲悯之心,始终把自己当做案件中的人去感同身受。我点点头,深以为然。
应当说在工作的头两年,我就如一头充满好奇的森林小鹿,有这么多的未知要探索!是快乐的,有趣的,也是让我满足的。
03
大领导是政工出身,对于政工工作有着很深的情怀。可能是感受到我身上的朝气和潜力,遂将我从业务岗位调整到了政工岗位。
现在将这上述几行字呈现在页面上,很简单。但当时我的心情,如晴天霹雳,不敢相信。我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那么辛苦地通过司法考试,又专门选择了业务机关单位,现在居然让我放弃这些经历积淀,而去一个新的领域?我百般不愿意。但是在体制内,服从安排部署是最基本的工作原则。
最终,我还是搬桌子、搬电脑、搬文件,来到了新的科室。
对比业务科室的内勤,新的科室就是一个工作更繁杂的大内勤。与单位内各科室、外机关单位、上级单位的沟通交错并行,紧张的节奏感,一度让我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面“cold call”的情景。但这些都是面上的工作,其中深层次的工作核心就是“与人的相处”。
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比如微信群发个会议通知,有的部门不回复怎么办?面对不同的人来询问工资,该如何回答?外出培训需要住宿,怎么分配房间?经过多次的摔跟头,我发现“柔软的身段”和“刚强的内心”缺一不可。
以上述第一个问题为例,先讲原则,那就是要坚持对结果负责的心态。发通知不是简单地一发了之,对方是没看到信息还是有事情不能来?要做深究。如果未看到,进行提醒;如果有事情不能来,记录汇报,还要提醒对方按照要求履行请假手续,这才是一个工作的闭环。
“你让我做,我就做了,至于结果和我没关系”,这就是一种觉得工作是为别人做的不成熟心理,要克服。做不是目的,做到位,做到最佳才是目的。这也是常说的,领导更多的看重结果,过程如何是你要解决的。
再讲方法,礼貌温和永远是前提,说话也有技巧,不能直接上去就问,“为什么不回复?”,可以委婉地表达“是不是工作太忙,没有看手机呀,是这样的,今天下午两点在会议室要召开……”。
在政工的这些年,我就如一只在攀爬悬崖的岩羊,有很多的耸立陡峭路要走。是忙碌的,充实的,也让我理解了“世故”。
04
原本以为,我会在政工这个领域深耕下去,没想到,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来了。
单位一度流传着“不能调进办公室”的说法,生怕掉进“坑里”,被材料折磨到“头秃”。因为办公室文秘人事调动至外单位,急需人员补齐,我就掉进了这个“坑里”。当时是什么心情呢?比调整到政工岗位时的心情更糟糕,抵触、害怕、担忧,五味杂陈。
在体制内,有句玩笑话,你不把领导当作领导,那么你就是领导。不可否认,有的人进了体制内,就开始了摆烂。但是,我一直认为,做人要注意周围的评价。当领导同事提起你这个人时,都能竖起大拇指,那你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所以怎么办?
但尽人事,不问天命,一个字,干。
我拿起笔,按照最笨的方法,模仿写,碰到各种学习素材,就保存下来,分析逻辑层次,逐句推敲揣摩,然后开始搜肠刮肚、掘至矿尽的“痛苦”历练。很多同事都与我讲过,写材料太难了。怎么不难啊,面对急难任务熬到凌晨两三点也算是常事。
有了孩子后,为了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除了逼迫自己提高再提高工作效率,晚上10点档,孩子睡了就是我工作学习的时间。
我还记得儿子3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在哄娃睡觉时,他问我:“妈妈,你为什么不闭上眼睛啊?”
我说:“因为等你睡着,我还要起来啊。”
“你是要工作吗?”
“对呀。”
“那你必须等我睡着,你再去工作。”
原来,在儿子的心中,他已经开始吃起了妈妈工作的醋。我无奈地把他哄睡了,才悄悄爬起来,在台灯下开始了敲键盘。
后面,科室也陆陆续续进了人,又走了人,都说自己不会写、写不好,一圈下来,又是我这个孤家寡人在那坚守。重压之下终于有了些许进步,写作的效率有了提高,文稿的质量有了提升,而自己也渐渐地被信赖、被需要、被认可了。同事也会时不时对我说,“你很适合呀”“你很擅长呀”,我每次都笑笑,哪有什么与生俱来的能力,背后都是全力以赴的努力啊!
在办公室的这些年,我就如一只背着壳的蜗牛,有这么高的葡萄树要爬,是艰苦的、是奋斗的,也让我锻造了本领。
这些年,我一直努力地完成好每一件我能做、该做、必须做的事情。惊喜就这样不经意间来了,有幸被提拔至外单位。
我想在若干年以后,当我离开工作岗位的时候,我回忆我的职业生涯:我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如此,足矣!
原标题:《体制内工作10年,我依旧饱含热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