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12年后“做四休三”?不如先把“做五休二”落实好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建议从2030年起实行“做四休三”,也就是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工作4天共36小时的工作制。并称,届时,国家可以取消每年通过前挪后借形成的黄金周或小长假制度;员工可根据自身需要与单位进行协商,灵活安排自己的假期。
绿皮书建议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意在让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更灵活地安排自己工作之外的生活。但是,在加班文化风靡企业、“996”成为常态、公司和单位“内部规定”频出的情况下,这样的愿景就成了远景,这样的建议也就几无现实意义。
在现实语境下,“做四休三”实则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尴尬。据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起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除去工作和睡觉,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为2.27小时,较三年前的2.55小时有所减少,仅为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这反映出两个趋势:一是,目前中国国民工作负担整体还在加重;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作负担是可以递减的。
问题即出现在这个矛盾上:在工作负担仍在加重、休闲时间尚在压缩的阶段,单纯建议工作时间从每周40小时减到36小时,是超前的空想,不切实际。暂且不说,很多企业无法接受,一些员工自己恐怕也无法接受:他们还指望多上两天班,多挣一点绩效工资呢。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建议兑现的时间是2030年。十二年,这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太久了,谁也无法想象十二年后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模式会是什么样。人工智能发展如何了?技术进步到哪个程度了?多少工种更新迭代?有网友戏称,“能不能保住现有工作还不确定”,当这一担忧遭遇“一周休几天”的问题,后者就不是问题了。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将建议兑付在12年后,这恰恰也反映了一些研究者针对眼下加班泛滥、休息权和带薪休假无法有效落实的境遇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十二年间社会的自我调节和客观进步。但务实的做法是且只能是,先把纸面已有的权利保障好、已有的制度维护好,落实到位,再渴求更进一步。
此外,这一建议一旦不合时宜地提前,很可能引发新问题,比如,拉大休息权的“贫富差距”。一些原本就比较清闲的行业或岗位,将会更加人浮于事;而连“做五休二”、8小时工作制都无法正常保障的行业或岗位,也基本不可能落实好“做四休三”。如此一来,“做四休三”只是演化成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羡慕嫉妒恨。
当然,或许若干年以后,劳动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技术填补了很多现实中的bug,休息权得到了充分重视,“做四休三”的美梦能够得以实现。但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一个现实前提:只有脚下的土地足够坚实,人才可以迈开步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