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鹤楼迎来1800周年 书法特展《黄鹤楼记》致敬传统文化

2023-04-10 20: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导读

“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地标——黄鹤楼,今年迎来1800周岁。

作为首个庆典活动,由湖北省文联、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联合主办的“游必于是——樊利杰书《黄鹤楼记》特展”,日前正在黄鹤楼公园(白云阁)展出。

这是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家樊利杰,连续荣获第六届、第七届中国书法界最高奖项兰亭奖,并获得中国书坛第五届“兰亭七子”称号后,首次举行个人展览。

钩沉荆楚名篇

书写《黄鹤楼记》

“人们提到‘江南三大名楼’,都知道《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名篇传世,唯独黄鹤楼似乎只有崔颢、李白的诗歌被人们熟悉。”樊利杰认为,唐人阎伯理的《黄鹤楼记》,虽然只有276字,却是描写黄鹤楼现存最早、情词并茂的好文章,与王勃、范仲淹相比较也并不逊色,如果再不引起足够的关注,这篇美文就会渐渐被遗忘。

本次展览最大的特点,即所有展出作品书写同一文本内容《黄鹤楼记》。“通过50余件作品反复书写,既有整篇记录、又有摘句抄录,不断强化,让更多的人记住、了解、喜欢《黄鹤楼记》。”樊利杰说,自己对这篇散文喜爱至深,常常情不自禁吟诵,爱不释手。比如“游必于是,宴必于是”这是黄鹤楼最好的旅游名片;“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颇具浩然之气;“上倚河汉,下临江流”“乱绳皆理”“庶政其凝”寓意深刻;“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蕴含深厚人生哲学;“坐窥井邑,俯拍云烟”“荆吴形胜”,这些读来既朗朗上口,又令人拍案叫绝。

(左右滑动欣赏更多作品)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黄鹤楼是历代文人登高临远的极佳之处,如今更是享誉海内外,成为荆楚名片。《黄鹤楼记》短短 276个字,将其地理位置、建筑特点、观景抒情、风土人情、历史典故都表达出来了,是一篇实至名归的经典散文。樊利杰希望通过展览,钩沉这篇美文,梳理经典名句,能作为荆楚名篇、名句,被更多的人喜爱、熟悉,并传承下去。

距离黄鹤楼仅276米,位于公园中心位置的白云阁,是欣赏武汉三镇的最佳观景点。4月7日,前来白云阁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驻足在书法作品前欣赏、品味,兴之所至还可在展览体验区挥毫留下墨宝,为旅行增添了几分雅趣。来自河北的90后小伙陈超和女朋友,在展厅里合影留念。他说:“整个展览充满了浩然之气,很壮观 !”白云阁负责人王芳介绍 ,每天前来观展的游客达到3万人次,随着五一旅游高峰期来临,日限游客将达到5万人次。

挑战自我

首次展出巨幅草书作品

展厅正中间,一幅长12米、高1.6米的草书长卷,是此次展览中最“用心用情用意书”的一件作品。樊利杰说,行草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孜孜以求,最擅长、也是常年沉浸其中的一种书体,此次大胆挑战、突破自己,继续往前再走一步,创作了纯粹的草书作品。草书写小字容易,写大字却面临诸多挑战。“一共写了7遍,还有不断的局部练习、局部加强,总想着最好的作品是下一遍。”最后呈现的作品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最大的一幅宏篇巨制。

“我在书学上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二王’上。学习‘二王’的人,最喜欢的当然是魏晋风度。”樊利杰介绍,但我没有魏晋人的不羁,也没有宋人的洒脱,明清文人的清、静、厚却在不经意间打动了我。经过寻找,他将明清书法的关键人物董其昌,作为自己主要学习对象。同时,他不拘泥于董其昌一人,而是把明清书风梳理一遍,通过大量的临摹学习,一次次感受、体会、追寻。

2020年12月,樊利杰曾推出个人主题展览“倾城之爱”,以书法歌颂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书写亲情之爱。“三年前,我的展览作品基本是以楷书 、行书、行草书体为主。”樊利杰说,此次展览一共展出了 4幅纯粹草书作品。“它们是我与古人的灵魂对话,通过学古、味古,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又有个人面貌,来实现自己心目中对笔墨的向往、理想。”虽是草书,行文间又多了几分文雅、安静的气息。樊利杰说:“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永远在路上。”

据悉,樊利杰用心用情用意书写的《黄鹤楼记》,被认为是当代书法家弘扬、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又一范例,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列入2022年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底。

作品雅集

上下滑动阅览

记者:龚雪

原标题:《黄鹤楼迎来1800周年 书法特展《黄鹤楼记》致敬传统文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