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做地铁民警13年,我发现城市最不为人知的秘密

2023-04-11 1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

采访、撰文 |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原创

十三年前,85后北京男孩马拓从警校毕业,他向往成为刑侦剧里看上去威风凛凛的一线刑警,整天接触重案要案。但在毕业后,他却被分配到地铁站,成了一名工作内容平淡琐碎的地铁民警。

地铁无大事。连环杀人、抢劫绑架、高智商犯罪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大案,都与马拓无关。作为地铁民警,他需要负责的是日常巡逻、疏导交通、调解纠纷等繁杂事务。

在二十出头的年纪,马拓曾觉得这是个非常无趣的职业。烦、琐碎、鸡毛蒜皮,共同构成了他对工作的第一印象。

但在这个岗位上,他常常能碰见有趣的人:卖手机贴膜的地铁“影后”,自称家中开了一整条浴池街的“吹牛大王”,以及与民警斗智斗勇的彪悍大妈,见证了不少啼笑皆非的故事。

在马拓眼中,地铁站就像一幅浮世绘。他将遇见的人有选择地写下来发到网上,鼓励人们去留意身边的普通人,当普通人成为生活的主角,同样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

“我喜欢看形形色色的人进出地铁站,他们年龄不同,职业各异,表情和步态也都极具个人色彩。如果说人与人的相遇是两条直线的交叉,那么地铁站一定是无数条线交汇的轴心。”他写道。

地铁浮世绘

马拓所在辖区的派出所,处于半地下室,天花板上方是列车轨道。每天清晨5点到夜晚12点,这里充斥着各种嘈杂的声音:车厢呼啸而过的轰隆隆声,列车报站的机械声,工作人员打铃喊话声,乘客交谈声。如果遇到下雪天,为了保证轨道上没有积雪,列车行驶的声音会持续一整夜。

无休止的嘈杂声,曾是工作中最折磨马拓的地方。他睡眠质量不高,值班时需要待到次日早晨,夜里可以回派出所宿舍睡觉,但在刚来的时候,他一整夜都睡不着。硬着头皮坚持了一阵,他才慢慢适应了这些声音。到了现在,“说句您不信的话,头顶上没有列车报站声我反倒不适应了”,他说。

马拓负责的地铁站是北京13号线清河站,这是一个综合性大型交通枢纽,以拥挤著称。清河站是换乘站,附近有高铁站、市郊铁路,又分布着几家著名互联网公司,每天的早高峰都有数万客运量,人们匆匆忙忙地走进地铁站,又被运往城市的不同角落。

地铁站的清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多数时间里,马拓都会待在站里。地铁站出现任何问题,他需要第一时间出现,“乘客也好,站务员也好,哪怕不归地铁民警处理(的事),我们都得出面看看。”

调解纠纷是地铁民警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地铁站属于半封闭式环境,封闭环境更容易引起冲突。“人与人的距离非常近,大家各行其是,谁也不理谁,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他对此深有体会。

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谁不小心碰到别人胳膊,谁不小心踩到其他人的脚,谁抱怨了几句……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成为一起冲突的导火索。

拥挤的地铁车厢,图源《我在他乡挺好的》

他处理过最严重的纠纷事件,主角是两个北漂的年轻人,男生将整个身体倚在了扶杆上,女孩找不到可以握住扶杆的地方,低声嘟囔了句“素质真低”。一来二去,两人在车厢里吵了起来。

女孩下车后,男生忿忿不平地跟了上去。路上碰到有人在装修,他抡起一块板砸向了女孩。女孩受了伤,男生也因此被判刑。

审讯时,男生说那天他工作不顺,非常疲惫,才将身体倚向扶杆。女孩的话刺激到了他,他一时鬼迷心窍,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这个故事常常被马拓拿来教育其他发生纠纷的事主,“一个人突如其来的狂怒是非常可怕的”,既伤害了别人,也为自己留下伴随一生的案底。

从前马拓看不惯在地铁站起冲突的人,随着处理纠纷的经验越多,他逐渐发现,很多冲突背后,都具有一定的复杂和随机性。并非只有性格急躁的乘客才会在公共场合起冲突,平时温和有礼的人,情绪不好时,同样会变得狂躁易怒。

他处理纠纷的宗旨是:如果当事人没有违法,也没有造成恶劣影响,尽量化解双方的怨怼。

“他们没有杀父之仇,没有夺妻之恨,也没有房屋、土地的问题。(那些)你没法化解。地铁里不一样,俩人谁都不认识谁,就是因为踩了谁一下或者怼了谁一下,一时冲动引起的争执。”

调解纷争之外,马拓也处理过地铁上的不少“奇葩事”。他遇到过整日游荡在地铁站的年轻人,长期背着食物、水、充电宝、平板电脑,在地铁站一待就是一整天。

年轻人拿出食物咀嚼时,工作人员阻止过他几次。不久后,他揣着满满一袋东西走进地铁站,安检员检测出他口袋有异物,问他里面装着什么,对方丢下一句,“我这是炸弹”,说完迅速跑进站里。

警方调用了大量警力找到这个人,才发现这是场乌龙事件,他袋子里装的并非炸弹,只是一个蓝牙音箱。由于造成了恐慌,年轻人后来还是被刑拘了。

马拓工作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多的地方就是江湖。这些年,马拓劝慰过在地铁站崩溃大哭的女人,阻止过徘徊在站台试图自杀的男孩,还处理过地铁上伸出的“咸猪手”。

但最让他头疼的,是喝酒的醉汉。喝醉的人难以沟通,每个人醉后的反应都不同,有人默默躺在站台上,有人出言不逊,还有人持续呕吐,“你不能不管他,磕了或是碰了都不好。你得联系(对方)家属,他喝得颠三倒四的,还得给他醒酒。”马拓的语气充满无奈。

他原本是个内向的人,话也不多,到地铁站工作后,日复一日处理琐碎纠纷,反倒让他变得健谈。如今,无论见到谁,马拓都能聊上一两句。

「地铁神经质小民警」养成记

被分配到地铁站派出所工作前,马拓一直以为地铁站不需要警察,“这不就是一个通勤场所吗?谁会在这里搞事情?”

在中国,警察有很多种类,地铁民警是相对小众的一种。马拓曾就读于警校刑侦专业,学校的课程围绕着如何破案、怎样收集线索等刑警需要具备的相关技能。他向往成为一名刑警,或是在一线冲锋陷阵的民警。

“当时总觉得当刑警才更有警察样,而且看上去前途更光明。”他说。

理想和现实间的落差感巨大,马拓非但没有成为刑警,刚去地铁站派出所时,他负责的还是安排岗位、接报警电话等繁琐细碎的工作,“显不出业绩,也干不出花样”。

此外,地铁站没有白天黑夜的分别,待久了容易生出沉闷感。

地铁车厢,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作为一个“有些内向”且“不擅长与人沟通”的新人民警,马拓起初见到事主时说话都有些磕巴,开口便是“您您您……怎么了?”他最怵和事主沟通,担心自己解决不了对方遇到的问题。

那阵子,马拓状态不好,天天失眠,眼泡都是肿的,像“得了突眼病的金鱼”,走路办事老态龙钟,成了别人眼中的消极分子。

工作一年左右,他才逐渐适应工作内容,此时他遇到了一位来报案的网络公司高管,对方看他没什么精神,便和他闲聊。马拓说起一些工作内容中的鸡零狗碎,对方大笑,“就这点儿事?”

高管问他玩不玩游戏,提到一个游戏专属名词——“个人成就系统”。这是大多数游戏都会设置的玩家鼓励系统,无论玩家达成多小的成就,都会有一颗游戏里的星星或钻石奖励。

接下来,高管以自己的经历举例,他前些年面试多家公司,都没有过完试用期,每天上班通勤时间很长,成绩还不被领导放在眼里。普通人遇到这些事或许会崩溃,但他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频繁换工作,让他学会与人沟通,北京话练得格外流利;长时间通勤,每月至少为他节省出五百块房租。每一项小小的成就都被他列进内心的“成就系统”,用来不断激励自己。

那次聊天后,马拓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消极下去,要开发属于自己的个人成就系统,重视每个“芝麻粒儿大”的成就。

马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此外,他也从经常打交道的小商小贩那里,学会了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充满焦虑的时代里尤为可贵。

卖手机贴膜的“地铁影后”柳丽丽,精明能干,擅长忽悠,自称钢化膜防割防滑防子弹,将进价5元的钢化膜吹成了25元,她和丈夫分别占据着附近地铁站的黄金位置,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地铁站外卖玉米的老太太志云大妈,整天精神矍铄地叫卖玉米,即使地铁站改造期间,她也能换个地铁站继续操持旧业。

“他们的出发点很低,不会有特别宏大不切实际的理想,而是一步步从几十块几十块慢慢积攒,给自己和家人创建安稳的生活条件。他们都是把手上的事做好,不会平白无故地为生活而焦虑。”和小商贩打交道多了,马拓内心的焦虑也渐渐被抚平。

马拓发现自己开始适应地铁民警这个身份,甚至有点喜欢工作里那些曾让他觉得“烦”和“琐碎”的内容。他试着学习如何调解纷争,怎样打开事主的话匣子,对其进行有效劝导。

马拓,图片源自受访者提供

如果事主情绪激动,他会跳过事件本身,先和对方唠家常,“您今天坐地铁去干嘛?”“心情不好还是上班太着急?”“您是不是跟爱人吵架了?”

实在找不到话聊时,他会观察对方的穿戴着装,比如事主戴了一块智能手表,他也买过同款,话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聊着聊着,事主的注意力被分散,情绪也会平静下来。

“你得琢磨对方的心理”,马拓总结出与事主的沟通技巧。

他处理过一起纷争,一对情侣与别人起争执,谁都没有受伤,另一方事主愿意赔偿误工费,但那对情侣中的女孩却不愿意和解。起初马拓不理解,经验丰富的警长看出了端倪,劝女孩,“你啊,你也别较劲了,你男朋友挺关心你的”。

图源: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

女孩原本紧绷的情绪,在听到这句话后逐渐放松,开始低声啜泣。

马拓正纳闷,警长点醒了他,双方发生冲突时,女孩的男友没有帮她说话,女孩心里憋着气。她较劲的对象不是另一位事主,而是自己的男朋友。

“(地铁民警)相比刑警见识的人性阴暗面小多了”,他称,小事不难处理,“但小事儿多了,处理起来也会累心。”

十三年的变化

马拓刚从事地铁民警时是2010年,十三年过去,地铁站发生了不少变化:线路更多了,人们通勤的距离也越来越长。

截止至2023年3月底,北京市共有27条地铁线路,475座地铁车站,全市单程平均通勤时间约48分钟。

在他工作的那一年,乔布斯刚宣布跨时代产品IPhone4诞生,智能手机在国内尚未普及,很少有人在地铁上掏出手机。更多人会选择戴有线耳机听MP3,或是拿出纸质书翻阅。而如今,人们手中的MP3换成了智能手机,耳机从有线变成无线蓝牙,连纸质书也变成了电子阅读器。

还有一个直观的变化:地铁里的年轻人穿着更时髦了。马拓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地铁里的小姑娘小伙子穿得特别时尚,跟日本、新加坡地铁没什么区别。”

马拓所在的清河地铁站,由于靠近互联网大厂集中地西二旗,通勤的年轻人居多,每个人步伐飞快,有人边走边打电话聊业务,有人认真地盯着手机屏幕里的信息,每个人都变得更“忙”了。

行色匆匆的人群,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他有时候会羡慕这些来去匆匆的乘客们,“他们很充实,不会无所事事地闲逛……去工作,去见客户,去面试,(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奔波。”

在马拓心里,地铁像是城市的血管,不断运输城市的新鲜血液。而当城市发生变化时,在地铁工作的人,也能第一时间有所感知。最近,马拓就明显感觉到,地铁站的客运量越来越多,他的工作也越发忙碌。

当地铁民警这些年,马拓早已不再设想假如当年被分配做刑警,自己的人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他意识到,帮助遗失物品的人找回东西,让发生纠纷的人握手言和,为遇到烦心事的事主解决烦恼,地铁民警这份工作,同样能为自己带来个人价值感。

马拓,图片源自受访者提供

他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新人民警,“我身上最大的变化是:整个人变得平静了,我学会去欣赏别人,不再将自己的理念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从前他最怵与事主聊天,如今与不同的事主打交道,了解不同人的想法,成了他最喜欢的工作内容。从前他不喜欢和小商贩打交道,如今他也学会欣赏小商贩身上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2016年,马拓开始将自己在地铁站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发布到网络上,获得了超过100万次点赞,后来他又将故事写进《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这本书里,希望读者们能通过这些故事产生思考或共鸣。

“有人喜欢看惊心动魄的故事,同样有人喜欢看普通人的故事。这种平凡真实的小故事,能和更多人的命运重叠。”马拓称。

他从事地铁民警工作十三年,每天,都有上千万人穿梭在北京的各条地铁线路中。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在人流涌动的站台边,马拓见证过为理想拼搏的身影,也见过无数张流泪或欢笑的脸庞。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加班的夜晚。处理完纠纷时已经深夜十一点,当他走进所在辖区的地铁车厢,一种安宁而温馨的氛围打动了他。有人正盯着闭路电视里的节目发呆,有人听着耳机里的歌曲,还有情侣牵着彼此的手。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平静,默默地享受着自己的归途。

“在我的辖区里,这种画面的美,超过了我所见过的所有胜景。”那一刻,他似乎找到了十三年来坚持这份工作的意义。

原标题:《做地铁民警13年,我发现城市最不为人知的秘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