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展 | 打破信息茧房,从看一场摄影展开始
人类文明在向未来前行时,总会不断的回望,
在一次次确认自我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原来,人类用绘画确认自我,
现在,人类也用照片。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ôP在西岸美术馆对面。每次的展览质量都非常不错。这次5位艺术家的作品每人的作品风格和观察世界的角度都太不一样了,看完了我整个人都处于过载的状态。就像本来只打算小酌,结果却有点酩酊,超出了预期。
打破信息茧房,从看一场摄影展开始。
SCôP的门很小,窄窄的两扇。但是当你推开门走进里面,你会获得在手机的信息流中无论如何也刷新不到的真实体验。
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做两件事没有难度。
一件是花钱,另一件是拍照。但是当你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变成摄影之后,就变成了一件门槛低但天花板很高的事儿。
如果有什么摄影展特别值得去看的,我的理由之一就是大画幅。因为大画幅的魅力只能在展出的原片上放出动人心弦的光芒,给予最舒适的画质体验。
坦白说,如果是第一次被这样的机器隆重庄严的拍摄,也许真的会相信它会摄取一小片魂魄。
拍照的那一瞬间,大画幅就像扎在土地上的定海神针。
大画幅相机体积约等于一个成人的占地面积,而拍摄时操作烦琐、费时,至少有21个步骤是必须要一一操作的,更别说还有些操作要反复的确认。和举起手机点击一下屏幕这样的轻盈的动作相比,被拍的人在面对等身高的陌生机器时,也往往会自然的收起自拍的玩笑态度。人们面向镜头肃然起敬、内心不由自主的做着自我审视,而那一刻流露出来的身体语言,是唯有大画幅才能精准捕捉到的关键词。
而此时的摄影师,不管前面的准备工作多么精疲力竭,但也仍然吊着一口仙气,屏息静气的按下手中的快门。
虽然摄影的装备很重要,但我们都知道,
最后还是靠作品说话。
在马海伦的作品厅,贴了满满一墙的热烈红色。
这是一个人的故乡,也是另一个人的他乡。在这么巨大的照片前,社恐如我,像是被摄影师突然推进了她的家门。
这么近的距离,以至于照片上的每个人都像自己素未谋面的亲戚。
这一组照片上的元素都非常的融合,既有哈萨克的民族服饰,也有淘宝流行的爆款豹纹丝袜。长长的哈萨克麻花辫和匡威鞋,妈妈的妈妈传给女儿的银饰配牛仔裤,这里和那里不太一样,这里和那里也有些一样。
在家传的地毯旁边是电熨斗,而套马杆的汉子则调皮的贴了一枚Hello Kitty。
发现这贴纸时,我当场笑出了声,这是一种属于女孩子心照不宣的乐趣,我们懂得这想要表达的反差萌。
马海伦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音符,唱出她自己的歌谣。
而张博原的,看完他拍的每一张照片,仿佛能想像出摄影师当时保持着五米开外的社交距离,地上应该写有7个大字:“再靠近就不礼貌了。”
他展出的作品里,每个人物都是全身照或远景,但是他又会在逝去的动物前面,去极近的拍那已经安眠的马头。
马头周边的白雪地,为它覆盖了一层诗意的光芒,如果是黄土地,那就是完全直白的忧伤。而白雪之下,则是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红楼梦式结尾。
白雪与黑马,枯草萋萋。
张博原在用相机写诗。
张博原,《马》系列
东北的人民和东北的故事,在陈荣辉这显得非常冷静客观,没有路人粉的滤镜,这种纪实很克制。而当你看完这一系列照片后,你才会惊讶又认同的发现,这一系列名为“空城计”的作品,实在是太过意味深长。背着米奇背包的抚顺女孩站在黄土堆上,这已经不需要什么多余的解释了,这是一看就懂的小镇青年梦想。
之前看过很多艺术家都有多国生活的背景,包括这次的廖逸君也是。她在美国田纳西的孟菲斯生活。照片上的廖逸君有一种非常自如的随遇而安,因此在他乡,她也并不像个游子。
项飙教授感叹“消失的附近”,而他的意思也正是如此:要和自己的周围一公里产生互动,做个融入当地文化的一分子。
很多人在世界上的位置都是一直在游移,有时在这里,有时在那里。
但神奇的是,这些人看起来虽然像漂流的船舶,但是他们有锚。
这让他们不论在哪一片海域,都能锚定自己,不随波逐流。
也正是这些“船舶”不断流动着,在人类各种文明的码头。
整个展览最后才能看的是许海峰的作品视频,因为这不再是一张张的照片,而是流动的时光。
当上百张从眼前流过,每个人都会被这回忆的子弹击中,这是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是岁月中无声又呐喊的自我。而我又是什么呢?
——我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