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腾讯云难于既要又要
局面日趋复杂。
文丨海克财经 范东成
近日数据库测评权威机构TPC官方网站显示,腾讯云数据库TDSQL通过TPC-C基准测试,性能达到每分钟8.14亿笔交易,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TPC即国际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创立于1988年,正式成员包括Oracle、IBM、微软、NVIDIA等公司,是制定企业级应用基准测试考评标准的非盈利组织。测试者需按要求搭建测评平台和程序进行测试。通过审计后,TPC官网会公布包括测试厂家、数据库版本、详细软硬件配置、测试过程在内的详细测试报告。
而TPC-C是TPC发布的针对联机事务交易系统的基准测试标准,其核心要求是无任何人工干预的8小时稳定运行和性能采集每秒性能波动不超过2%。此次腾讯云数据库TDSQL的成绩相当于持续8小时应对每分钟创建8.14亿笔交易订单的需求,数据库系统不出现抖动,且其性能波动范围保持在0.2%以内,远超TPC-C的审计要求。
TPC的背书颇有含金量,但国产数据库成果卓著,腾讯云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2019年,阿里自主研发的OceanBase以6088万tpmC(每分钟系统处理新订单数)登顶TPC-C榜单,打破了Oracle在此项上的多年垄断。2020年5月,OceanBase刷新成绩,tpmC达7.07亿。2021年5月,OceanBase还问鼎了TPC的另一项TPC-H数据分析型基准测试榜单,以1526万QphH(吞吐量指标)的性能于30000GB中排名第一。
目前TPC官网显示,在TPC-C测试中,腾讯云TDSQL排名第一,阿里云OceanBase排名第二;而在TPC-H榜单中,阿里云的Hologres于2022年10月31日打破纪录,以2786万QphH的性能,高居30000GB榜首,比第二名戴尔高出23%,原先OceanBase的纪录也在榜上。
通过TPC测试需要相当的成本,所以业内有一种说法是,已有口碑的厂商无需再通过技术测试结果来进行宣传,后进者更有刷榜动力。而单纯的技术表现亦不能与商用、市场发展划等号。
据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2022年中国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销售总额为303亿美元,合计占市场八成份额的“四朵云”分别是阿里云(36%)、华为云(19%)、腾讯云(16%)与百度智能云(9%)。
创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有技术储备和先发优势,始于2010年的腾讯云却已被2017年才发力的华为云超越,遑论还有天翼云、移动云等国资云侧翼包抄,以及AWS、Azure等海外云厂商来国内分一杯羹。前有大山难越,后起之秀又攻势迅猛,处境尴尬的腾讯云亟需寻找自己的出路。
01
降本难增效
据腾讯3月22日发布的财报,2022年全年,腾讯营收5545.55亿元,同比下降1%;净利润1882.43亿元,同比下降16%。腾讯营收主要来源为增值服务、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网络广告、其他,收入分别为2875.65亿元、1770.64亿元、827.29亿元和71.94亿元,占比分别为52%、32%、15%和1%。
腾讯云从属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一项。金融科技以商业支付业务为主,企业服务则指包含云服务在内的业务。财报并未将两项营收分别列出。这项业务2022年全年收入同比增长3%,主要来自支付金额增长,企业服务则由于缩减亏损活动而同比下降——自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的这些财报中,企业服务收入同比下降被反复提及。
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于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收入472.44亿元,环比增长5%,同比下降1%,是业务首次季度同比下滑。财报解释,同比变化源于疫情爆发对支付活动的抑制及企业服务业务亏损活动的缩减,环比增长则来自云服务年终项目部署拉动的季节性增加,部分被支付服务收入的减少抵消。简言之,腾讯云季节性收入的增加抵不过支付服务部分的减少,金融科技收入规模大于企业服务。
更重要的是,腾讯云削减成本的直接效果有限。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2022年成本为1186.9亿元,占该项收入的67%。其成本同比下降2%,主要原因在于缩减亏损活动而减少云项目部署,抵消了由支付金额增长带动的交易成本增加,而对应这种缩减的是企业服务收入同比下降。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环比增长5%,收入成本亦增长5%,即来自云服务年终项目部署成本及服务器与频宽成本增加。
在2021年财报中,腾讯曾提及要改善利润率,重定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和PaaS(平台即服务)的发展重心,从单纯追求收入增长转向为客户创造价值及实现高质量增长。2022年财报则表示要进一步减少亏损业务并优化成本,专注于利润率更健康的自研PaaS解决方案。
据海克财经了解,IaaS产品同质性高,占据市场往往需要以价格取胜,很容易导致亏损,PaaS则有更高的利润空间;但IaaS有更明显的规模效应,平衡成本后能快速起量,凭借边际效应盈利,只是这个投入过程更为漫长。
以2006年创立的IaaS巨头AWS(亚马逊云)为例,2015年4月亚马逊首次公布其经营情况,2014年AWS运营利润为6.6亿美元。2015年,AWS收入78.8亿美元,运营利润18.6亿元,而亚马逊整体运营利润22亿美元。此后亚马逊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运营利润来自AWS。2022年,亚马逊运营利润122亿美元,而AWS利润228亿美元,同比增长23%。
IaaS占收入六成以上的阿里云也在2020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2022年其收入为775.92亿元,利润13.13亿元。
腾讯云也曾高速发展。从2014年开始,腾讯云居于阿里云之后,为国内第二大云服务厂商。2018年,腾讯首次披露腾讯云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已连续4年保持3位数以上增长。2019年腾讯云收入超过170亿元。但自2020年开始,腾讯不再单独公布腾讯云收入状况,而是将其并入到了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中。
座次变化就发生在2020年。该年度华为云收入150亿元。调研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IaaS公有云前五分别为AWS(44.6%)、微软Azure(19.7%)、阿里云(9.5%)、谷歌云(6.1%)和华为云(4.2%)。而2019年的前四位置不变,第五是占比2.8%的腾讯云。
规模效应尚未成型就被华为云反超,腾讯云再采取收缩策略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中国信通院《云计算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国内公有云IaaS与PaaS市场规模分别为1614.7亿元和196亿元,IaaS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减少对IaaS的投入意味着增长的局限性更大,后续发展更得打上问号。
02
政务云变数
除了缩减亏损活动,腾讯还在进一步调整组织架构。在2018年9月成立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后,腾讯云的战略地位有所提升。2021年5月,CSIG确立了“扎根行业、深耕区域、提升效率”的策略,并组建智慧工业和服务业业务线,试图进一步细化腾讯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但据报道,2021年底开始,腾讯多个事业群进行人员缩减。网传CSIG是裁员重灾区,比例高达20%-25%。
精简的另一面是集中力量进军To G市场。调研机构IDC预计,2023-2025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将从近600亿元增长至约850亿元。腾讯CSIG于2022年7月宣布成立政企业务线,政务、工业、能源、文旅、农业等传统业态成为其主攻方向。相较于客单价低、续费率低的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大型国企等G端客户有更强的上云需求,具备付费能力,付费意愿也相对稳定。
此前腾讯云发力G端的新闻是2017年3月以0.01元低价投标,引发了市场争议。彼时厦门市政务外网云服务公开招标,预算金额为495万元。参与竞标的5家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其余企业投标价格在170万-290万元,而腾讯云最终以0.01元中标。无论项目本身如何,腾讯政务云业务的确由此进入了公众视野,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腾讯政务云2018年覆盖省份超过20个,项目数量超过90个,2019年后者增加到了150个。典型案例如2018年底,腾讯云中标“数智贵阳”相关基础平台项目,金额为1亿元;2019年底,腾讯云再度中标“数智贵阳未来城市”项目,金额为5亿元;还有与云南省联合打造“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2019年腾讯云以2.98亿元再次中标,这是当年智慧文旅行业规模最大的订单。
但从政务云整体市场来看,腾讯云的地位并不算高。IDC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为270亿元,占据份额前五位的是华为云(32.17%)、浪潮云(25.44%)、紫光云(13.19%)、天翼云(7.63%)、阿里云(7.01%);2021年政务云整体市场规模为427.16亿元,前五位为华为云(25.8%)、浪潮云(20.4%)、天翼云(11.8%)、紫光云(11.3%)、移动云(5.2%)。
华为云凭借To B和To G的深厚内功持续在政务云领域排行第一,也以此在3年内进入云计算国内市场前三和全球市场前五,短时间内腾讯云显然难以在此赛道与之媲美。
而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作为国资背景的运营商云,在To G业务上更是得天独厚。2022年,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营收分别为579亿元、503亿元、361亿元,同比增速均超过100%,腾讯云同样难以匹敌。IDC数据显示,在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中,天翼云以10.2%的份额,位列第三,创历史新高。
政务云项目多为定制化工程,受到政策合规、管理流程、地方特殊情况等因素影响,利润率因项目而异。腾讯云在发力政务线的同时,如何平衡抢占市场和保有利润空间也是问题。
0.01元抢单已成历史。3月9日,腾讯云中标深圳宝安区卫生健康局“智慧健康一体化”项目,金额为1.48亿元,仅比其原预算低60万元。而在3月10日发布的深圳能源集团“大数据平台及管理驾驶舱建设项目”公告中,腾讯云以3600万元的标价落败于阿里云的3579万元。
连在云计算其他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阿里云都难与有To G功底的厂商相比,腾讯云被挤压再正常不过。组织形态的变化能为其在政务云的发展上带来多少助力不得而知,现在看来其成绩单并不亮眼。
03
友商更疾行
知乎上有不少用户曾总结国内“三朵云”的特性:阿里云稳定性高,价格贵,有价格折扣的活动机少,多为大企业使用;腾讯云价格便宜,性价比高,开发者和中小企业用得多,但活动机也逐渐减少;华为云价格低,安全性高,活动机便宜,缺点是云生态系统较少。用户“云计算重度发烧友”表示,腾讯云服务器价格比阿里云低10%-30%。
但低价策略显然难于进行可持续发展。此前曾有腾讯CSIG员工透露,2022年CSIG将“盈利”定为业务发展指标。如此一来,曾经的低价投标、硬件搭售等销售手段都受到限制。正如近日腾讯所发财报展示的那样,腾讯云主动收缩了亏损项目。但根据中信证券测算,2020、2021、2022年腾讯云毛利率分别为-14%、-7%、-7%,想要盈利仍有距离。
在过去几年的特殊环境里,降本增效是普遍说法,腾讯亦不例外。在2022年底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云表示要聚焦于产品打磨,不做总集成商,宁可以“被集成”的方式提升利润率。腾讯CSIG CEO汤道生在采访中说,宁要150斤的强壮,也不要200斤的虚胖。
具体而言,腾讯云希望在IaaS层专注基础能力,在PaaS层倾注数据库、音视频、云开发等标准化平台产品,在SaaS(软件即服务)层则着力于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企业微信等服务类产品。
这代表着原有产品线的延伸与明晰边界,中间并无大的突破点。
在一众寻求纵横整合、更大更全的云计算厂商中,被集成是种部分退出竞争的姿态。其利在于能和华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其他数字化企业发展更深入的合作关系,其弊则容易使腾讯云对行业的掌控力进一步弱化。阿里云也曾提出只做PaaS、不做SaaS来划分与合作伙伴的边界,但其本质是为了扩大合作可能性和生态化,与腾讯云的情况截然不同。
更何况,腾讯云的一些产品并无极高的技术壁垒。以2021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发布的芯片为例。这3款芯片分别为针对AI计算的“紫霄”、用于视频处理的“沧海”和面向高性能网络的“玄灵”,其中“紫霄”已进入试生产环节。但据海克财经了解,腾讯云服务器CPU大部分用的仍是AMD和英特尔提供的产品,不是自家芯片。
腾讯云造芯的步子也比其他厂商要晚。2018年百度已发布自研的云端 AI芯片“昆仑”,2021年其芯片业务成立独立公司“昆仑芯”,而后“昆仑”二代实现量产。阿里则在2018年成立了独立的芯片公司“平头哥”。在2022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宣布,自研CPU倚天710已大规模应用,这是中国首个云上大规模应用的自研CPU。
而2022年底腾讯发布的产品是搭载第四代AMD EPYC处理器的星星海自研服务器AC222,阿里云则已经构建了全栈自研的基础设施,包括芯片、服务器、高性能网卡、交换机等。云计算相关技术和产品多有重研发、高投入的特点,想要在严格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技术绝非易事,更何况相关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
在腾讯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当晚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回应关于ChatGPT和AI相关问题时表示,AI大模型的基础非常重要,腾讯用大量精力打好基础,进一步优化腾讯混元助手大模型,将来给市场提供大模型能力。
现实情况是市场不会等待腾讯打基础和做优化。微软Azure引入了OpenAI,并将各种应用与AI大模型进行融合,已经宣布ChatGPT与必应搜索引擎的融合以及GPT-4大型语言模型与Office应用的融合。借助OpenAI,微软正将应用能力云化,即将把云计算推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调研机构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4552.4亿元,同比增长33.5%,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国家十四五规划则将数字中国建设提升到了新高度,云计算是重点发展产业。近年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亦多次提及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足见其发展空间。
腾讯云选择减收增利,收束以度过寒冬。但降本以外如何自我造血,如何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这些问题腾讯云仍悬而未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