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谈 | 从火车墓地到废弃剧场,走遍北美废墟的北京女孩

2018-07-13 16: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林凡靖

出国念书,毕业后加入一家跨国公司然后顺理成章地留下来生活——像许多海外华人一样,北京女孩然潘的人生轨迹就像一只有序运行的钟表,是意料之中的精准高效。

工作中,然潘是研究抗癌新药的科学家,被数据、实验和逻辑围绕,细节讲究到小数字后两位。生活中,她却热爱小小的“出轨”——2年多来,然潘已经走遍了北美底特律、费城、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在剧院、教堂、学校、工厂、医院等各种废墟中探险,并用文字和影像来记录自己的另类旅程。

这不是什么舒适的旅行,更多的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被流浪汉堵截、在庞大的建筑里迷路,或是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被困在废墟中过夜……然而,然潘还是衷心地热爱着这些废墟之旅,对她来说就像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她说,透过这些废弃的建筑,对并没有写在书中的城市历史投去的一瞥,才是最让自己欲罢不能的原因。希望人们能从中看到一个隐藏在热门景点以外的北美:在每个美国大城市里,也有许许多多挣扎在贫困线的人们;在曾经的兴盛和繁华落幕之后,剩下的是千疮百孔的一地废墟。

在底特律学校废墟拍摄的然潘。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 供图

澎湃新闻: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上废墟探险的?

然潘:这个还真的说不好,之前被访的时候一直说是前两年看了一些照片才喜欢上废墟的。但是前两天翻朋友圈,发现早在2013年就收集了很多关于废墟的照片和文章。

不同于惯常游客关心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我更热爱置身于已然退役的人工产物,比如废弃的煤矿、医院、教堂、学校、游乐场;被遗弃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停用已久的城市排水系统、地铁站、防空洞等等。在这些地方,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人类已经消失后的未来,看到当我们这些不可一世的统治者消失后,地球慢慢还原成本来面貌的过程。而在这个未来里,人类曾经生活过的痕迹一点点消失,植物和动物占山为王——站在现世,却看到一个人类消失后的未来,可能是这些废墟在美学意义上吸引我的主要缘由。

而透过这些废弃的建筑,对并没有写在书中的城市历史、众人早已忘记的过去投去的一瞥,才是最让我着迷、欲罢不能的原因。或是人为因素,或是因为城市规划错误,或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导致的众多建筑物的废弃,都如同一本敞开供你阅读的书,读到的是这些建筑的过去,更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过去。

废墟让人看到历史,也让人看到文化变迁。看到一个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曾犯的错——这些错误导致某些建筑被废弃。废墟也能预测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是在复兴,还是在衰落。比如底特律,十几年前废墟在逐渐增多,预示着后来底特律的破产,而现在,废墟正在逐渐减少,或许某一日,又会恢复当年全盛时期的面貌也说不定。

同时,探索废墟也意味着告别一个城市中的“热门旅游景点”。我觉得在旅行中去“游客”标签化是一个非常迷人的过程。

澎湃新闻:有受到什么文艺作品的影响吗?

然潘:如果要说的话,可能恰克·帕拉尼克的《搏击俱乐部》对我影响挺大的。我看到这本书挺晚的,2009年国内引进的时候才第一次看,里面有一段话印象非常深刻:“在我想象中的未来里,你在洛克菲勒废墟构成的峡谷中猎麋;你沿着Sears大厦外面的爬藤向上攀岩;你向下望,在地面舂米的人非常渺小;还有人在废弃的高速路上晒着鹿肉条。”这是书里那个疯子Tyler想实现却没有实现的未来。当时看到就觉得非常震撼,后来出了国立刻买了英文版,也去看了同名电影。这段话在我脑子里一直挥之不去,在之后许许多多次探访和拍摄之中也一直回想起这段话。前两天在美国中部公路旅行的时候,感觉终于见到了一个非常类似的场景,感觉人生圆满了。

与《搏击俱乐部》中类似的末日场景

澎湃新闻:你第一次去的废墟是哪座?

然潘:2015年夏天机缘巧合之下遇见了一个废墟,其实也不算真正的废墟,算是一个废弃公众设施吧。是在一个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一个比较有名的夏日海滩(Sauble Beach) 附近的游乐场,临湖。虽然只废弃了两三年,但是杂草已经把滑梯、卡丁车道、泳池等等吞没了。我记得买票处窗口上面画着一个笑脸,就是Emoji的那个最简单的微笑表情,可能是想传达一种温暖快乐的感觉,但是当时在破败不堪的景象下看,觉得特别讽刺。

第一次去废墟的感觉很难忘,就是那种笼罩在阴影之下的奇异美感。回来以后总是想起来那次经历,之后就专门上网搜索这些地方。真正拿起照相机开始拍这些废墟是2016年了,一开始只是随便拍拍,直到2017年初才决定认真拍一个系列。

总统半身像

澎湃新闻:在你去过的废墟中,印象最深的又是哪座?为什么?

然潘:2017年深秋,我和同伴在前往一处废弃机场时途径美国弗吉尼亚州,在靠近大西洋的一片荒原上,看到了43座,每座六米高、从华盛顿到小布什在内的美国总统半身像。它们如幽灵一般耸立在高速路旁,默默地注视着每一辆过往车辆。其中大部分雕像由于日晒雨淋早已斑驳不堪,石像如皮肤一般层层剥落,留下每一任总统或是残缺的头发,或是泪痕一般的沟壑。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很难相信在美国这样一个甚至利用爆米花电影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会有这样的景象存在。

另外一处是座废弃的教堂。在教堂后面的办公室里,我偶然发现了一个流浪汉的居住痕迹——说实话,在废弃建筑物里,尤其是保存相对完好的废弃建筑物里,看到流浪汉生活用品挺常见的。但那次不同于以往,除了一个成年流浪汉,我还看到了一些属于3、4岁幼儿的物品,鞋子,玩具,奶瓶等,但是并没有女主人的生活痕迹。而且那个流浪汉不像其他流浪汉整日酗酒抽大麻,他似乎有工作,或者正在找工作——有一条相对干净的西裤挂在衣架上,也因此给人一种还没有放弃人生的感觉。我老是忍不住猜想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他带着孩子寄居在废弃建筑物里。我去的时候已经是深秋,冬天马上就要来了,不知道那个破烂到处透风的地方会不会太冷。也不知道现在过去大半年了,他找到工作没有,那个小孩子怎么样了。

一座废弃的教堂

澎湃新闻:在不同类型的废墟中,你有特别的偏好吗?

然潘:我比较喜欢剧院和教堂。在众多废弃的建筑中,教堂和剧院是为数不多的专为美而打造的建筑物。废弃的工厂、学校、监狱、医院,甚至宾馆,修建时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和目的,同时,投资方的资金也往往是固定的,效率至上是建造的黄金信条。而教堂的建造,却首先要保证建筑物的富丽堂皇,以显示本教区的实力雄厚。剧院的修建,虽然不用显示投资方的能力,却也需要保证看上去赏心悦目。

修建这两类建筑时的斥资之巨,也间接导致了废弃之后重新修复的困难程度之大,而它们修建时的特殊目的也决定了它们无法被另做它用。所以教堂和剧院一旦废弃总会停留很长时间,除了能欣赏到修建当年震撼的美感,也好像进入了一个时间胶囊,还能学习到不同时期建筑的不同风格:比如许多废弃剧院都是Art Deco风格,因为修建年代常常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剧院爆发的年代。而一些来自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教堂总是红砖外墙加圆顶。

剧院废墟

澎湃新闻:你觉得废墟主题的探险旅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然潘:可能是危险。自2016年涉足探险到现在,我遇到的危险数不胜数:有一些来自这些废弃的建筑物本身,比如扭伤,比如被钉子划破手,比如从某个废弃剧院一楼摔进地下室。而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年久失修,除了腐坏的地板,暴露在外的石棉保温层,也有随时可能落在你头上的天花板碎片。

我也有过迷路的时候,在某个太过庞大的废墟里。也有过爬上一个断壁残垣,却找不到下去的路的时候。有过因天气忽变而被困在废弃的度假村里过夜的时候。而最严重的一次受伤,是一脚踏穿了某个废弃的火车地板,地板割破了我的牛仔裤,在我腿上留下了数道血痕。

另一些危险因素却来自于人为:很多废弃的建筑所在的街区都不是那么安全的街区,底特律、克利夫兰、芝加哥、巴尔的摩市中心的黑人聚居区就不用提了,而在荒郊野外的工厂、教堂、度假村更可能是流浪汉的住处,甚至更危险的,是毒品的交易点。有一次,我从底特律一所废弃的学校刚钻出来,一辆警车就急刹在了我面前,后来。我被要求出示身份证明。也经常被流浪汉拦下来要钱,我一般会随身带几张五美刀的钞票。不过也有身无分文的时候。这种时候,我就只好跟他们实话实说身上没钱。好在目前还没遇到过太糟糕的情况。还有一次在克利夫兰,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探险,等到晚上回宾馆以后打开电视,新闻上滚动播放新闻说某条街下午发生了枪击案,我们几乎是和枪击案擦肩而过——前后只差了不到一小时。

有时候不欢迎你的不仅仅是占据此处的流浪汉,还有此地的保安、业主、甚至去偷金属等变卖的盗贼等等。我曾经在纽约罗克兰儿童精神病院遇到一个工人带着工程师去查评估建筑拆除价值,他们明显给我贴了个“标签”,只有领队的工头对我比较友善,其中一个男工程师一直对我冷嘲热讽,而另外两个女工程师压根就不理我。

一座火车墓地

澎湃新闻:在看了这么多座废墟之后,你的心态和想法发生了什么改变?

然潘:最开始我只是简单地寻求刺激感,后来我开始关注废墟的形成,再到后面我意识到,无论是废弃建筑物,还是废弃建筑物背后所代表的时期和历史,最终还是要绕回到居民和曾经生活或工作在这里的人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纽约罗克兰儿童精神病院。在那个心理疾病未受到重视的年代,在罗克兰精神病院受到各种折磨的病人数不胜数,对于我们这些探险者来说,罗克兰只不过是众多废弃精神病院中的一员,而对于曾经住在那里的患者,和周边深受其扰的居民们,罗克兰却是一段挥之不去的黯淡记忆。在罗克兰病院幸存者的回忆录中,我曾经读到这样的文字:“我8岁被父母送入罗克兰精神病院,在里面一直住到11岁。如果不听话,他们就把我绑在结了冰的湿床单上,打开窗户(冬天)。碗里的饭一定要吃完,就算我吃到吐,吐完也得回来继续吃。”

澎湃新闻:过去两年,你也积攒了一些废墟探险的照片和文字,从中你希望传递给读者什么信息?

然潘:主要希望带大家看一个不同于各种旅游攻略、文章、专栏里的另类美国。不知道是不是会有人看腻了热门景点、风光大片、山川湖海,或者是对千篇一律鼓吹美国钱多人傻的文章有些厌倦了,我是想通过我的文章和照片,让大家也能看到一个隐藏在热门景点以外的北美。

虽然有很大一批读者看照片是纯粹想找另类、猎奇、刺激的感觉,但是我希望大家能更关注一些这些废弃建筑物背后的历史,形成原因,意义和启发,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澎湃新闻:在你的废墟系列文章中,也谈到了一些废墟整修再利用的事例。你觉得其中比较好的一个案例是什么?

然潘:国外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底特律的密歇根中央车站。废弃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人为错误,也有经济发展必经的过程。这座车站始建于1913年,废弃于1988年,虽然除了废墟探险者和盗贼早已无人问津,但是火车站的主楼前仍竖立着一面鲜艳的、迎风飘扬的美国国旗。独立、公平、奋斗、自由、进取,是美国国旗代表的国家精神,而在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背后,却是一座由于各种人为原因而被废弃长达数十年的大楼。但是非常值得庆幸的是,福特公司今年6月初宣布将大楼购买下来,作为研发和展示中心,同时也会给车站附近的区域带来更多工作机会。大楼目前正在整修,今年6月3日我作为媒体代表也被邀请去参观了顶楼。

甲壳虫汽车墓地

澎湃新闻:你是如何得知关于这些废墟的资讯的?

然潘:基本上所有信息都是来自于网络。卫星地图是查找发现废墟的最好帮手。也有一小部分信息是来自于政府和警察局官方网站,他们有时候会列出城市内部将要改建或者危险禁止入内的建筑等等。

澎湃新闻:现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也产生了一些废弃的场所。你有去过中国的某个废墟吗?

然潘:基本没去过。2015年秋天回国的时候去了一下废弃的奥林匹克别墅区。然后去三道岭看蒸汽火车的时候,在选煤厂和东剥离站之间,也巧遇了一片废弃的原煤矿工人宿舍,据说是第一代矿工来此修建的。说是宿舍,其实里面有废弃的诊所、幼儿园、菜市场、银行、工人俱乐部、教堂等等,感觉几乎囊括了一个人一生需要的一切,完全不需要出城,从一日三餐、看病就业,到娱乐和信仰,全都能在这个小型的、半开放式的城里进行。所有人扎根于这里,直到煤矿日渐枯竭,几代人的记忆就此被连根拔起。

澎湃新闻:你的下一个探险计划是?关于废墟,你有列在清单上的dream trip吗?

然潘:目前北美铁锈地带(Rust Belt)的所有废墟基本全部看过了。底特律、费城、纽约、克利夫兰、芝加哥、洛杉矶、佛罗里达、匹兹堡、华盛顿等等,美国大城市也基本跑遍了。大类型的废墟如剧院、教堂、学校、工厂、医院、民宅、仓库、监狱、银行、精神病院、军事基地、战舰战机、核电站等等,基本没有落下的。

下一步想去欧洲看看,毕竟历史和地域不同,那边的废弃建筑物从类型到建筑风格和北美完全不同,挺心动的。Dream Country有一大堆: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罗马尼亚、阿美尼亚等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