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德国版库页岛:德国国歌提及的4个地名,全都位于德国境外?

2023-04-09 08: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德国的库页岛

作者|雄鹰

责编|Thomas

国歌通常是一国精神面貌的象征。一般来说,国歌很少会出现外国的地名。但德国的国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一段出现了四个地名(马斯、默默尔、埃施、贝尔特),全部都在德国境外。

▲第一段歌词

《德意志之歌》一般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提及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疆域;

第二段主要赞扬德意志的美好事物;

▲第二段歌词

第三段表达了对于德意志统一、自由、正义的向往。

在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和纳粹时期(1933年-1945年)的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的三段都是官方版歌词。

▲德国国歌提到的四个地点

第一段歌词当中,马斯河主要流经法国、比利时与荷兰。

默默尔现在是立陶宛的海港城市克莱佩达。

埃施指埃施河(阿迪杰河),主要流经奥地利和意大利境内。

贝尔特是丹麦境内的大小贝尔特海峡。

第一段歌词提及的四个地点,如今都不在德国境内。对于一些德国的民族主义者看来,这里就是德国的“库页岛”,即他们认为的德意志民族的四个边界。

随着二战德国战败。1952年后至今,德国为了规避争议,只使用第三段歌词,前两段仅在民间传唱。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德国队,赛前奏响国歌是《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

《德意志之歌》第一段提及的四个地点,为什么全部都在德国境外?

一、大德意志的民族范围

德国国歌出现的四个地名,在历史上都是德意志民族的生活区域。这一切都和日耳曼人的迁徙有关。

德意志人的祖先,是日耳曼的分支——法兰克人。

▲德意志人的祖先——日耳曼人

古罗马帝国时期,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凯尔特人被视为视为三大蛮族。

公元5世纪时期,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属于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建立了地跨中欧、西欧的国家——法兰克王国。

▲查理曼时期的法兰克王国版图

相对于被灭亡的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的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经过数年的决定,法兰克王国选择皈依基督教。

到查理曼大帝(公元768年-814年在位)时期,法兰克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逐渐走向解体。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瓜分帝国,法兰克解体为西、中、东三个王国。

▲查理曼帝国被瓜分

东法兰克使用的语言是在日耳曼语系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今天的德语。

西法兰克使用的语言,在拉丁-高卢语的基础上形成,即法语。

这也为其日后形成的国家—德意志(东法兰克)和法兰西(西法兰克)奠定了基础。

公元920年,东法兰克王国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认可,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诞生,也是德意志这个有明显自我认知族群开始的标志。

神圣罗马帝国经过多次战争,将领土扩展至南部的埃施河。这里被视为德意志人的南部边界。

▲埃施河(阿迪杰河,意大利的第二长河)

法兰克帝国分离成三部分后,德意志人(东法兰克)和法兰西人(西法兰克)为了莱茵河的通航问题,进行了长达多个世纪的争夺。

▲神圣罗马帝国

莱茵河的支流——马斯河逐渐成为了法语区和德语区的分界线。

▲莱茵河地区,法德民族争夺的焦点

这里成为了德意志民族分布的最西边区域。

▲马斯河

在日德兰半岛,德意志人和维京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形成了竞争的局势。

11世纪时期,维京人在日德兰半岛和西兰岛(中间为贝尔特海峡)建立了丹麦,贝尔特海峡南部成为了德意志人和丹麦人争夺的地区,称为了德意志人分布最北的地区。

▲贝尔特海峡

《德意志之歌》第一段歌词的梅梅尔,主要是尼曼河流域,位于波罗的海沿岸,这里原本的居民并不是德意志人,而是波罗的人。

▲波罗的人夹在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两大民族中间

基督教徒征服这里之前,这里主要信仰多神教,与基督教格格不入。

从11世纪时期,为了夺回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罗马教皇发动多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先后发动十三次东征

13世纪时期,来自德意志的条顿骑士团在十字军东征失败后,将基督教传教的目标锁定在尚未开发的波罗的海沿岸。

1254年,条顿骑士团获得了波罗的海城市默默尔的城市权。

1285年,条顿骑士团征服了波罗的海地区,不断向当地迁入德意志人。当地统治集团主要是德意志人和当地波罗的人贵族。

波罗的海地区逐渐“德意志化”,并形成了德意志化的普鲁士公国。

▲条顿骑士团扩张

但普鲁士时刻面临着南部的波兰、立陶宛的威胁。因此,普鲁士需要和波兰、立陶宛确立边界。

▲普鲁士处在多个强国之间

1422年,普鲁士、立陶宛签署《梅尔诺海和约》,确立以尼曼河为边境。当时的普鲁士并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

▲1400年波罗的海周边的局势

17世纪时期,普鲁士第二任公爵死后无子,其女婿继承普鲁士公爵的位置。

同时,这位公爵女婿也是神圣罗马帝国里的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的继承人,因此两个国家组合成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

普鲁士逐渐成为了德意志的属国,但并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红色),粗线内为神圣罗马帝国

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是一个帝国,实际各个邦国林立。帝国皇帝长期采用选帝侯制度,即皇帝从几个家族中选举产生。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长期来自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奥地利)也被视为实力最强的德意志家族。

18世纪末,普鲁士、奥地利伙同俄国瓜分了波兰、立陶宛。两个德意志邦国的领土进一步扩大。随着立陶宛被俄国吞并,原先普鲁士和立陶宛签订的尼曼河边境,就成为了普俄的边境。

▲俄国分得62%,普鲁士20%,奥地利18%

1797年,为了庆祝在末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的生日,奥地利诗人洛伦茨·利奥波德为弗朗茨写词《天佑吾皇弗朗茨》,表明了对于皇帝的期盼。

同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为其谱写了曲目,该曲目成为了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颂歌。

▲海顿作曲的曲谱

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严重冲击了欧洲封建秩序。普鲁士、奥地利等君主制封建国家联合英俄组成了反法同盟。

19世纪,欧洲爆发了拿破仑战争。1805年,拿破仑在三皇会战中挫败了弗朗茨二世和沙皇组成的联军,攻占维也纳。

1806年,在拿破仑的铁蹄下,弗朗茨二世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

随着帝国解体,德意志境内依然四分五裂、各个邦国林立。普鲁士和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哈布斯堡将其改为奥地利帝国)成为了德意志最重要的两个邦国。

1815年,为了保护境内小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倡议的德意志邦联建立。邦联由35个德意志邦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各成员国保持主权独立。

▲德意志邦联的地图

但邦联的结构松散,没有实现德意志民族的完全统一。此外,在奥地利帝国内部,德意志人仅仅占人口的20%,匈牙利人、意大利人、斯拉夫人等非德意志民族占据80%。

▲奥匈帝国(前身奥地利帝国),境内民族复杂

1840年代,随着欧洲民族主义浪潮的推进,德意志民族主义开始苏醒,要求实现民族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

1841年,德国诗人霍夫曼创作了诗词,配合海顿的《皇室进行曲》发表。

▲霍夫曼作词的手稿

这首歌的歌词分为三段,第一段歌词,霍夫曼根据日耳曼文学和词源,定义了德意志的民族区域。

他认为统一的德意志应该是北起贝尔特海峡地区,南至埃施河,东起默默尔河口,西至马斯河。

二、德国国歌确立

歌词的最后一段歌词的“统一、法制与自由”,表明了霍夫曼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全新的法治国家,而非君主专权。

▲第三段的歌词

歌词作者霍夫曼不被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待见。1842年,霍夫曼因为创作此篇作品,失去了其在德意志城市布雷斯劳(今属波兰)的工作。

霍夫曼虽然被解职,但德意志的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当时能主导的主要有两个邦国——过去神圣罗马帝国的主导国奥地利以及普鲁士。

丹麦对日德兰半岛(德意志人、丹麦人混居点)的吞并,成为了导火索。

日德兰半岛两个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历史上都是德意志和丹麦争夺的焦点。

1850年,丹麦在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中获胜,事实上占据了两个德意志公国。1863年,丹麦颁布宪法,合并两个公国。

▲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的位置,历史上是德意志邦国,1863年被丹麦吞并

此举激怒了德意志的诸多邦国。1864年,普鲁士、奥地利和丹麦发生普丹战争。普鲁士获得日德兰半岛南部,夺取了贝尔特海峡。

▲普丹战争

应对外敌丹麦,普鲁士和奥地利可以同仇敌忾。但战胜了丹麦之后,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了德意志的领导权展开斗争。

1866年,普奥爆发战争。奥地利战败,被踢出了德意志。普鲁士成为了德意志统一的领导者。

1866年,奥地利选择和境内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达成妥协,组成了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的二元帝国——奥匈帝国,不再干预德意志内部的事务。

因为欧陆霸权的影响,法国不希望看到德意志的统一。1870年,普鲁士和法国爆发普法战争。

普鲁士击败法国,夺取了马斯河的部分地区。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统一了德意志。一个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德意志帝国出现在欧洲。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

统一的德意志面积达到54万平方公里,但并不包括奥地利(奥匈帝国)的领土,也就是歌词第一段的提到的南部边境(埃施河地区)。

但德意志通过统一战争,夺取了马斯河上游部分地区、默默尔、贝尔特海峡等德意志民族的“边境”,初步获得了歌词提到的三个地区。

▲统一后的德意志

因为统一的德国主要实行二元君主制,与作者霍夫曼倡导自由、正义不相符。因此,统一的德国没有采用霍夫曼作词的《德意志之歌》。

而是以之前普鲁士王室的颂歌,配以新歌词的《万岁胜利者的桂冠》。

统一后,德国凭借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春风,成为了重要的制造业大国。日益强大的德国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然而,世界殖民地主要被英法等殖民国家瓜分。

▲德国意图瓜分世界,和英法矛盾激烈

不满世界体系的德国对于英法发起挑战。为此,德国和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组成同盟国。

英法俄组成协约国。两个军事集团直接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以德国的战败告终。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德国受到了相当严厉的惩罚。

1919年,德国和协约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德国军备被严格限制。根据条约,德国不仅失去了所有殖民地,本土还失去了七分之一的领土。

阿尔萨斯、洛林等德国从法国夺取的领土,均要归还法国,至此,德国丧失了马斯河地区的领土。

除此之外,一战后德、奥、俄三大帝国的解体。波兰、立陶宛得以复国。为了让波兰拥有出海口,德国历史名城——但泽(格但斯克)被划给波兰,这就是著名的波兰走廊。

波兰走廊的存在,将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分离。

为了削弱德国,协约国将默默尔划给立陶宛。该城市改名为克莱佩达。梅梅尔和德国分离。

▲一战后,德国失去的领土

日德兰半岛的石勒苏益格是德意志人、丹麦人混居地区。一战后,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北方归属丹麦,南部依然留在德国。

丹麦获得石勒苏益格的北部,意味着小贝尔特海峡成为了丹麦范围。

随后,作为一战发起者的奥地利和协约国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奥地利被禁止和德国合并,埃施河地区全部划给了意大利。

至此,德意志民族的四个边境,全都不在德国境内。

▲《圣日耳曼条约》后,奥地利领土丢失,埃施河并入意大利

一战后,德国废除了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后,被割让地区的德意志人被驱逐,回到德国居住。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除了领土的丧失之外,德国还要承担巨额的赔款。这严重刺激了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1922年,魏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艾伯特宣布将《德意志之歌》的全部三节歌词作为德国的国歌。

第一段的歌词“从马斯到默默尔,从埃施到贝尔特”表达了德国渴望收复失地的情节。

▲艾伯特,魏玛共和国总统

魏玛共和国的历史并不长。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大萧条席卷了全世界,严重打击了德国的经济,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

德国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蔓延。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宣扬德意志民族优秀理论、争夺生存空间的主张迎合了德国的民众。

1933年,纳粹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了德国议会第一大党。此后,纳粹党通过政治手段成为德国唯一的合法政党。

德国虽然保留了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体,实际上民主制度名存实亡。希特勒上台后,全面推行扩军备战的战略,意图恢复德意志的领土。

《德意志之歌》第一段歌词与纳粹宣传的大德意志主义不谋而合。纳粹时期,第一节歌词特别受到重视。

三、当代德国边境的确立

纳粹上台后,开启了一系列扩军备战。1938年,德国实现了德奥两个德语国家的合并。1939年,德国发动闪击波兰的战争,二战爆发。

二战最终以德国的战败告终。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德国的领土进一步缩水,两次世界大战共丧失了1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奥德-尼斯河以东的波拉美尼亚和西里西亚土地均划给了波兰。

德国普鲁士龙兴之地—东普鲁士被划给了苏联(立陶宛)和波兰。德国本土以及柏林也被分区占领。

1949年,因为美苏对抗,美占区、英占区和法占区合并为联邦德国(西德)。西德成立后,建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国。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总理是政府首脑,对议会负责。

▲二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分区占领

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东德)。民主德国成立后,将贝歇尔作词、艾斯勒谱曲,表达热情的同情心和呼吁西德人民统一的歌曲《从废墟中崛起》作为国歌。

▲东德国歌《从废墟中崛起》

但联邦德国将自己视为德国的继承者,承认了西部、南部和北部边界,却不承认民主德国的存在,也不承认战后对德国东部领土的划分。

随着联邦德国外交事务的发展,国歌的确立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联邦德国境内对于国歌确立有着很大的争议。

联邦德国总理和社民党魁舒马赫认为联邦德国是前德意志共和国(魏玛共和国)的继承者,应该继承其国歌《德意志之歌》。

然而,联邦德国总统豪斯对于《德意志之歌》是否能够成为国歌表示怀疑。他认为,第一段国歌提及的默默尔、马斯河、埃施河、贝尔特海峡已经承认归属其它国家。这对于战后德国的外交十分不利。

第二段的国歌歌词涉及德国妇女,被总统豪斯认为有歧视妇女之嫌。因此,豪斯坚决反对将此作为联邦德国的国歌。

▲《德意志之歌》的第二段歌词

两方对德国新国歌的歌词始终争执不下,但新的国歌征集因成本过高而不了了之。

双方在1952年达成妥协。联邦德国议会认为第一段的地点容易引起外交争端,第二段提及的德国妇女、德国美酒不符合二战后德国平等的价值观,因此不被采纳为国歌的官方版歌词。

第三段歌词表明了统一、自由和法治,符合战后西德的外交战略和价值理念。

1952年,联邦德国总统豪斯宣布,《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作为德国官方的正式国歌歌词。

▲德国国歌,现在只用第三段的歌词

第一段和第二段虽没被列入正式国歌的歌词,但其表达的意思并非法西斯理念,而是对于过去的骄傲、自豪。因此,在民间依然被部分民族主义者所传唱。

20世纪70年代,为了打破孤立的局面。联邦德国与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并承认了德波边界。

▲1970年,勃兰特下跪,德国(西德)和波兰关系正常化

至此,德国东部边界得到了确认。《德意志之歌》提到的默默尔地区主要划归波兰和苏联(立陶宛加盟共和国)。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一个统一的“新德国”正式屹立在欧洲的版图中。

▲1990年,两德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依然采用了联邦德国的国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

与此同时,随着苏联解体,立陶宛独立,默默尔的归属国从苏联变成了立陶宛,称为立陶宛的第一大海港城市克莱佩达。

▲立陶宛城市克莱佩达

《德意志之歌》的4个地点的从有到无,实际上就是德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丧失了40%的领土。

这些地方的丢失惊醒了许多德国人,但德国在二战后积极反思,取得了诸多国家的原谅。德国在欧洲和国际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德国因两次大战而导致40%领土的丢失,也引发了很多德国人对“曾经故土”的怀念,成为了德国的“库页岛”。

不过,这些地区所在国都已经成为欧盟成员国,德国人想去这些地点“叙旧”,可以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自由通行。

▲两次世界大战丢掉的土地

长期作者|雄鹰

直播吧体育作者|足球与历史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本文系 「环球情报员」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原标题:《德国版库页岛:德国国歌提及的4个地名,全都位于德国境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