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松江”意象:一周城市生活
说到上海松江,大家或许会想到上海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中五大新城之一的松江新城,它是沪杭廊道上的综合节点城市;或许会想到颇具异域风情的泰晤士小镇,抑或是代表着本土良渚文化的广富林遗址公园。
2023年3月31日,展览“向西:从上海到松江,然后抵达江南”在松江文化新地标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以“向西”为题,通过“鱼米家园”“影像城市”“具身感知”三个展览单元,将位于上海西南的松江地区与上海及更广袤的江南地区在文化与历史层面的联结,多元地呈现至观众面前。本期回顾,艺术评论人、策展人刘林带我们一起走进展览,从不同的维度认识松江。
(本期主题:陈鑫培)
近期回顾
在近一个半世纪内,上海几乎寄托了中国人对于现代性的全部想象。在这种想象中,上海的形象永远都是由无数高层建筑和先进基础设施构成的超级都会;相应的,它与传统中国,特别是上海原本所处的传统江南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在这种想象里,1843年开埠前,上海只是中国东海沿海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不过,只要稍稍追溯历史,就会发现“摩登上海”的另一面,并且很快被“松江”——这个频繁在上海文献中出现的地名吸引目光。
松江叙事
从公元8世纪到19世纪,松江的空间范围大致就是今天的上海大市范围。简单来说,上海是松江下属的行政单位。直到19世纪中期,这种关系才被逐渐打破,以至于上海和松江的所属关系最终发生了反转。相对于“城里的”上海人,上海市中心以外的居民多半称自己是“本地人”,而在上海市主城区内的,才称自己为“上海人”。正因如此,无论是上海人还是松江人,在看到“从上海到松江”这样的句子时,都很清楚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可以进入“向西——从上海到松江,然后抵达江南”为我们构建的“松江叙事”中,以此重新连接上海与松江之间的历史与现实,并在由此召唤出的“江南”情境中拓展上海城市的时空之维。
这不是一个很“学术”的文献/档案展,或者说,展览更偏重感官、知觉的层面的文献与材料。策展人徐缓之以“鱼米家园”“影像城市”和“具身感知”三种角度出发,邀请建筑、艺术、音乐和表演等各个领域的创作者共同展开对于“松江”这一意象的追溯、重组与再造,作品的媒材跨越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表演及声音等类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建筑师谭峥、张斌、董屹、俞泉、兰迪、陈科豪团队设计实施的展厅空间,将松江地区的传统民居与公共建筑特点——例如与展览所在地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相毗邻的著名江南园林醉白池,提炼为基本的视觉元素,将整个展厅构建成一个可供观众在其中游赏的园林情境。
展览现场。DC国际 图
这些生僻字你能认识几个?
到底什么是“鱼米之乡”?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学者朱琺和设计师厉致谦从“鱼米”这两个汉字出发,共同创作了作品《鱼米合影》(2023)。在这件作品中,两位创作者从语义学和字体研究两种层面出发,精心遴选设计了六十组以“鱼”和“米”组成的汉字,让观众直观的理解“鱼米”在松江文化传统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由天干地支组成的水陆系统内,《鱼米合影》除了以巨大体量的幕帘形态垂挂在展厅的台阶上空,还以“释文解字”(艺术家使用“释”与“解”,也是因为其中内含的“米”与“鱼”的字形)的方式对这些汉字进行词源学、语言学的解析和“即兴发挥”。舞者刘亚囡将她此前的“摄生”表演系列与“鱼米”概念结合,在展览开幕当天进行了一场关于天、地、人与谷物之间能量转换的身体表演项目。在近乎宗教仪式的现场氛围中,艺术家回应了当代日益被技术主宰的身心分离的人类境况,以中国思想中的“身心一元论”为基础,邀请现场观众一同和松江的“地方性”进行身体的直接对话。
厉致谦、朱琺,《鱼米合影》,2023。DC国际 图
刘亚囡,摄生,2023。May 图
看不见的城市
与许多中国城市一样,松江也曾历经消失与重建。咸丰年间,兵火肆虐,始建于唐代的松江府城开始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到了1937年,松江府城更是在日军的轰炸下化为灰烬。这让松江的文化底蕴长期没有相应的历史遗存与之匹配,历史上的“松江”概念便渐渐在时代中隐没,最后只留下一个名号,似乎成了一种本地传说。正如参与本次展览的“松江籍”艺术家苏畅所说,以明末清初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为例,在松江已经找不到他们太多的活动痕迹,但是在三吴地区就很寻常。从这个意义上说,“向西——从上海到松江,然后抵达江南”也是试图沿着松江“消失”的边缘,重新描画出这座看不见的城市的样貌。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松江府志》。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电影《小城之春》中的场景即为日军炸毁后的松江城残迹
老一辈松江人唐西林拍摄的松江照片,跨越了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初期及城市化急速发展等多个重要历史节点。不同场所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形象,被并置在展厅之中,激进的都市更新进程中被忽略的细节得以在此浮现。同时,这些照片又和摄影师及译者周仰拍摄当代松江的影像作品《镜湖边的一季》(2021)形成了微妙的互文,构成了一幅层叠的松江时空景观。除此之外,艺术家徐震、杨振中的作品,也提示了上海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兴奋与焦躁交织的复杂景象。
唐西林,《醉白池》,199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周仰,《镜湖边的一季》,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从江南到海洋
向西,上海通过松江连接江南。向东呢?松江通过上海又连接了海洋。关于“松江”意象的讨论与“再发现”的意义不在于确定到底谁才是“上海之根”,而在于它有助于我们拓展上海城市的文化经纬:一方面作为一座全球化的超级都市,另一方面扎根在代表中国传统文明的丰厚土壤之中。临近展览尾声,艺术家程新皓的作品《致海洋》(2019)与展厅窗外的沪昆铁路线形成了有趣的呼应,艺术家沿着滇越铁路徒步,似乎是在提醒观众: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历史就在我们脚下。
“向西——从上海到松江,然后抵达江南”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5月7日
(文/刘林 艺术评论人、策展人)
本周主题推荐
书丨《一座新城的成长——上海松江》
本书包括松江新城空间演进与规划先行、松江府城风貌区和松江仓城风貌区三部分,以规划师的视角和散文的笔调描述了印象中的松江新城。本书作者是松江新城规划的参与者和亲历者,通过对松江新城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深入研究了新城成长与变迁的各类要素,记述了城市发展背后的故事。
书丨《江南文化的样本——松江》
“上海之根”——松江,是了解江南文化的一个考察样本,是兼具江南文化共性与松江地区个性的一个文化典范。 本书共收录朱恒夫、曾雄生、俞为民、程兴林、戴燕、吕双伟等多位各领域学者的论文二十余篇,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对松江及其毗邻地区历史文化的探究考察。
书|《走进松江》
本书聚焦松江新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点带面地介绍“上海之根”松江的文化渊源,上海第一座“新城”的规划建设,松江新城围绕G60科创走廊的一系列新布局,在创建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宜业宜居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方面的积极探索。
书|《上海松江建筑地图》
本书介绍松江区现存各时期、各类型的代表建筑,时跨良渚文化时期至今,类型涵盖民居、宗教建筑、园林、公共建筑、桥梁等。
书|《无问城乡——上海松江改革田野调查纪实》
本书是一部记录中国当下基层改革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在上海松江持续田野调查五年,以社会学的严谨叙事和新闻深度报道相结合的写作风格,全面、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松江城乡改革的来龙去脉。
书|《江南文化百科全书》
本书从江南文化的关键词入手,分类撰写学科与知识条目,内容涵盖传统江南地区以及长三角范围,对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绍兴、宁波、镇江、南京、徽州等地的物质文化、人文风貌等进行综合研究和陈述。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读书会|从铁路与火车看中国及东亚的现代性
详情请关注 陆家嘴读书会LUJIAZUIBOOKCLUB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唯美上海:魔都记忆
详情请关注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春物熙华 "SparkleSpring"
详情请关注 H Gallery上海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自我:新纪实摄影
详情请关注 Scop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线象”版画艺术展
详情请关注 HarmonyArt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线上同步直播)
详情请关注 上美讲堂微信公众号
北京·嘉年华|野生青年艺术节
详情请关注 物流箱子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静止状态
详情请关注言 YANBOOKS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
详情请关注 嘉德文库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平视——老安摄影展
详情请关注 北京壹美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杭州·展览|花间世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库淑兰作品研究展
详情请关注 浙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杭州·展览|楼森华“我在 转塘 转诗”
详情请关注 三角洲The Delta微信公众号
南京·读书会|《世说新语》里的金陵遗韵
详情请关注 独立先锋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集|别样的花园——2023独立书店阅读节·武汉站
详情请关注 独立书店阅读节微信公众号
武汉·展览|信使
详情请关注 剩余空间SURPLUSSPACE微信公众号
成都·市集|2023成都独立书店市集“小声喧哗”
详情请关注 YOU成都微信公众号
昆明·展览|“小城之春”在昆明
详情请关注 昆明当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招募|“穹顶之外·又见乌镇”——Solaris Art X乌镇郎园Art 艺术家驻留项目
详情请关注 SolarisArt索拉里斯星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潘玥:勒•柯布西耶的风土命题与现代启示
详情请关注 建筑遗产学刊微信公众号
线上直播|哔哩哔哩春日户外慢直播
详情请关注 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
线上直播|和黑猩猩生活30多年的女科学家发现了什么?——《黑猩猩在召唤》导读直播预告
详情请关注 高山书院微信公众号
线上直播|迭代的林泉——“竹西佳境”的重构实践
详情请关注 群岛|Archipelago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