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太行山,太行了!

2023-04-11 16: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太者,大也

行者,形也

太行山

就是许多中国人心中的

那一座“大山”

其形如凝固的海浪

汹涌堆叠、直至天边

(请横屏观看,雪后太行群山,摄影师@寒冰)

它足够高大

其主脉最高峰小五台山

海拔2882米

支脉最高峰五台山北台顶

更是高达3061米

皆远超五岳

(河北蔚县小五台山,摄影师@徐方琛)

两座最高峰之外

更多山峰从平原拔地而起

形成断崖绝壁

令中原的古人

惊叹为“天下之脊”

(河南辉县的绝壁,摄影师@王红斌)

太行山也足够广大

它号称“八百里太行”

长度实际超过800公里、宽约100公里

横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

并将华北大地一分为二

(太行山范围和景点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这种高大宽广

足以庇佑万千生灵

直到今天

在人类活动如此剧烈之时

华北豹、猕猴、褐马鸡等珍稀物种

依然在太行山繁衍生息

(山西和顺的华北豹M13,它是目前太行山这一片最强势的公豹,是母豹F7的儿子。如今他和另一只母豹的三个孩子平平、安安、夜夜也已陆续独立扩散到太行山,图片来源@猫盟)

而在星球研究所看来

太行山的意义更是极为独特

是太行山

塑造了华北的地貌

也是太行山

深刻影响了华北的历史与文化

太行山正如

华北的“设计师”

可谓是

太行一山起

华北万物生

01

大地撕裂

当你乘坐高铁或汽车

穿越华北平原的北部

你会发现有一座连续而漫长的“高墙”

横亘在平原的西部天际

(太行山如同北京城西侧的高墙,摄影师@李源)

而当你乘坐飞机俯瞰大地时

这座高墙才会显露它全部的面貌

一道道高耸的山脉横亘大地

一个个陷落的盆地镶嵌其间

如此广阔的纵深

如此繁复的结构

已经不是人们常规理解的单一山脉

而是可以称为

太行山系

(从高空俯瞰太行山系,摄影师@陈剑峰,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从三维地形图上

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它的结构

即“盆山相间”

一连串的平行山脉

被一连串的盆地分隔

让山脉好似成队的大雁一样

由西南启程,向东北飞去

(太行山西侧盆地和支脉位置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雁阵的南端

三门峡盆地与运城盆地

夹峙着狭长的一条山脉

中条山因此得名

(山西垣曲中条山脉,摄影师@李平安)

往北

临汾盆地与晋中盆地南北相接

它们又和太岳山、上党盆地、太行主脉

从西到东依次相间排列

呈现“盆-山-盆-山”的格局

(请横屏观看,山西灵石、介休交界处的太岳山脉,山下的平原属于临汾、晋中两座盆地相接处,摄影师@石耀臣)

再往北

盆山相间的走势逐渐转向南北

从南到北依次是

系舟山、忻定盆地

五台山、繁峙-代县盆地

恒山、浑源盆地

六棱山、大同盆地

呈现出层层叠叠的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山西浑源,恒山北坡和盆地相接,摄影师@石耀臣)

而最北端

还有一系列较小的盆地

与小五台山、北京西山等山地

相互交错

(太行山北段的盆地群,摄影师@吴亦丹,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与许多人熟知的“碰撞挤压造山”不同

这样繁复的盆山相间格局

却更多源于

大地的撕裂

距今一亿多年以来

剧烈的板块运动

引发华北地块下方的地幔物质向上涌动

强力牵扯之下

岩石圈开始减薄,并向两侧拉张

于是

大地开始变得破碎

有的地方下降成为盆地

有的地方相对抬升成为山地

这便是如今太行山盆山相间的基础

(岩石圈拉张形成山脉与盆地示意,注: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的刚性部分,而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下方,是地幔中发生塑性流动的部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更大的尺度上

太行山系作为整体

又都属于相对抬升的区域

而华北平原则是整体下降的区域

这场大地的撕裂

也让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地势

彻底分道扬镳

不仅如此

这场大地撕裂的史诗

还定义了独特的

太行山美学

首先

太行山的许多峰顶并不凌厉陡峻

而是拥有平坦宽广的

山顶平台

(山西运城历山舜王坪,海拔2322米,是太行山南段的最高峰,摄影师@TYUT小崔)

它们在大地撕裂之前

便是平坦的地带

当大地撕裂之后

这些地方被整体抬升成为峰顶

仍然保持着和缓的起伏

如今

草甸、湖泊

分布其上

如同云上桃源

(山西阳城析城山的湖泊,位于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巅,摄影师@焦潇翔)

或修建道路、风电机组

点缀于如茵绿毯之上

(河北蔚县东甸子梁,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顶平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最著名的峰顶平台

当属太行山系的最高峰五台山

它因五座山峰

皆平缓如台而得名

行走其上

便远离了山下的险峰、幽谷

如同置身广阔的高原

(山西忻州五台山,鸿门岩一带平坦的山顶草甸与山下崎岖的低山反差鲜明,摄影师@赵孟喆)

太行山美学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则是非常醒目的阶梯式山体

(河南林州天平山一带,阶梯状的山体从平原拔地而起,摄影师@焦潇翔)

同样由于是从地下整体抬升

让山体得以保持

秩序井然的水平韵律

软硬不同的水平地层暴露在太行的边缘

有的坚硬刚直,突出为悬崖

有的脆弱易碎,成为缓和的坡面

当它们一层层组合在一起

就形成一级级的阶梯

(河南辉县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阶梯状的山体,摄影师@李琼)

阶梯的侧面

往往保持着极为陡峭的坡度

棱角分明、壁立千仞

(请横屏观看,河南辉县轿顶山,摄影师@焦潇翔)

而断崖之间的缓坡地带

则生长着茂密的林木

甚至有村庄、田园

只有当恬静的溪流跌落为瀑布

才让人惊觉

这桃源般的景色,竟被重重绝壁包围

(河南辉县宝泉景区,平台上的潭头村和平台边缘的见龙瀑,摄影师@崔瀚予)

而河北赞皇的嶂石岩

更是太行阶梯中的王者

——绝壁长崖

亿万年前

在海洋中沉积形成的三层坚硬岩石

被整体抬升

又历经无数风雨侵蚀后

终于形成了三层绝壁长崖

观之如横亘天际的帷幕

从一千七百米的海拔层层垂落

绵延数十公里

(请横屏观看,河北赞皇嶂石岩的长崖,摄影师@栗剑兵)

至此

在大地的撕裂之中

太行山诞生

它改变了华北的地貌

孕育出了盆山相间的格局

也孕育出了平台、阶梯、长崖等太行美学

而太行山的史诗

并没有止步于此

一场波澜壮阔的削山填谷

正在进一步重塑华北的大地

02

削山填谷

太行山对华北接下来的塑造

需要从降水说起

年复一年的夏季风裹挟着水汽

越过低平的华北平原撞向太行山

水汽被迫爬升

从而降温凝结、成云致雨

降落在太行山间

(太行山的夏天,水汽充沛,云雾升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流水的冲蚀之下

山体开始破碎、坍塌

一些山顶平台的边缘

也变得曲折参差

(河南、山西交界一带,太行山的断崖,摄影师@王红斌)

直至平台被侵蚀殆尽

群峰成林

(河北易县狼牙山峰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峰林继续遭受破坏

最终留下一座座孤峰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河南辉县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孤峰,摄影师@李琼)

当流水完成在山体高处的侵蚀

便从断崖处

飞流直下

(河南林州龙床口瀑布,摄影师@寒冰)

继而在山谷中汇聚成奔涌的河流

以更大的能量

切割太行山的山体

形成密集又多样的峡谷景观

在河南修武的云台山

河流从坚硬的红色砂岩中

夺路而出

如同红色大地上撕裂的狭缝

被称为“红石峡”

(河南修武云台山红石峡,摄影师@石耀臣)

在丹河穿越太行山之处

一个完美的马蹄湾

深深地嵌入大地

大河蜿蜒而下

(山西泽州县与河南博爱县之间的青天河景区,属于丹河峡谷的一段,摄影师@崔瀚予)

在山西平顺至河南林州的

露水河峡谷两岸

绝壁长崖层层展开

更显壮丽恢弘

(请横屏观看,山西平顺阱底村一带峡谷,摄影师@焦潇翔)

但是

流水对太行的改变

并未止步于此

距今数百万年以前

太行山强烈的隆起

将山脉西侧的盆地封闭成一个个古湖

而山脉东麓的一批大河

沿着峡谷不断向西溯源侵蚀

最终将古湖外围的山体切穿

湖水沿峡谷一泻千里、贯穿太行

这样的过程被称为“袭夺”

(河流袭夺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例如

漳河、滹沱河、唐河、拒马河、永定河

它们的上游皆位于山西高原之上

在汇集了众多的支流之后

这一条条大河

以巨大的体量进入贯穿太行山的峡谷

水走龙蛇、恣意蜿蜒

将太行山东西连缀为统一的海河水系

(河北涞水拒马河峡谷,摄影师@吴亦丹)

当河流搬运着大量的砾石、泥沙、粉尘

从峡口流出群山

便完成了“削山”的使命

开始了太行山对华北更大的塑造

“填谷”

河道在出山后频繁摆动

砾石、泥沙、粉尘

也依次沉降下来

(北京永定河出山口,摄影师@吴亦丹)

太行山内的一个个盆地

就此被填充为平原

(太行山下的山西大同盆地,前景为盆地沉降过程中喷发的火山,摄影师@黄雪峰)

而更多的水流

则冲出太行山东麓

摆荡在低平宽广的大地之上

一个个洪积扇、冲积扇相连成带

如同太行山的“裙摆”

(太行山东麓洪、冲积扇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而这场“填谷”大戏的最终幕

发生在距今约120万年前的太行山南端

当时

黄河切开了三门峡

(请横屏观看,黄河流经河南西部王屋山、黛眉山间的峡谷,摄影师@崔瀚予)

覆盖今天运城、关中地区的一个巨大古湖

自此外泄消亡

只余下运城盐湖作为最后的遗迹

(山西运城盐湖,摄影师@赵高翔)

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巨量泥沙

在太行山东麓已经形成的平原之上

继续叠加了更加广阔的黄河冲积扇

最终

在大小河流的接力搬运之下

太行山东侧地势沉降的低洼地带

被填充为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农田,摄影师@高泽安)

就这样

太行山以其岩石之山体,化为泥沙

填平下陷的盆地

削山填谷、重整河山

而接下来

在太行山搭建好的华北舞台之上

它还要对人类文明产生

重大影响

03

文明靠山

自人类来到华北

就与太行山结下难解之缘

太行山两侧分布着众多古人类遗址

最早的可追溯到170余万年前

他们

采集于山林、狩猎于山麓

以山石为工具、以山洞为居所

顽强地生存、演化

文明之火自此生生不息

(太行山周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太行山区

还是中国农业的源流之一

近一万年以前

在太行山间谷地和山前冲积扇上

先民们尝试种植了最早的粟和黍(shǔ)

如今它们有着更广为人知的名字

小米和黄米

(磁山文化部分工具,摄影师@秦南、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太行人民的种田天赋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

已趋于极致

他们让层层梯田铺满山巅

(请横屏观看,河北涉县梯田,摄影师@魏贺荣)

也在险峻的山崖间

见缝插针,开拓出家园

(山西平顺,太行山间的田园人家,摄影师@寒冰)

当然,更适合农业的土地

集中在太行山东麓众多的冲积扇

这里地形高亢干爽

免受洪涝和盐碱之害

又有太行山阻挡寒风

温度高于同纬度的平原内部

它们自古以来

就是发达的农业中心

密集的人口也催生了

华北最早的“城市群”

(河南安阳殷墟王陵遗址,摄影师@丁俊豪)

这是太行山东麓的一条

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都走廊”

无论是繁盛至今的北京

还是光彩不再的邯郸

抑或是早已湮灭为尘土的

朝歌、殷墟、邺城、燕下都、中山灵寿故城

......

三千年来

此兴彼衰的都邑名城

都离不开太行山的馈赠

(太行山下的北京城,摄影师@黄建秋)

而太行山的西侧

更是天然的表里山河、四塞之国

在一个个盆地的中心

大同、太原等历史名城也相继崛起

(山西大同航拍,摄影师@枉言)

太行山下

文明日渐繁盛

太行山本身

则成为重要的军事屏障

时至今日

穿越太行山仍非易事

人们凿山开路

让公路悬挂于高崖之上

(山西平顺神龙湾挂壁公路,摄影师@焦潇翔)

或是将大桥凌空飞架

跨越深不见底的峡谷沟壑

(山西泽州仙神河大桥,桥墩高达150米,摄影师@邓国晖)

对于古人来说

工程技术极为有限

更是只能利用

断层、河流截断山体的天然孔道

穿越太行山

其中最利于通行的八条道路

史称“太行八陉(xíng)”

(太行八陉与明长城走向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北连朔漠、南控河洛

西接秦晋、东临幽燕

太行山注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是草原民族南下

与中原王朝南北对垒

还是中原内部纷争

东西诸侯割据分野

围绕太行山的争夺都极为关键

(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它和居庸关所在的军都陉山谷被公认为太行山的北界,摄影师@杨东)

战国末年

太行山的重要地位便初露端倪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胜赵国

从而夺取太行山南段的上党盆地

此地有滏口陉直下赵都邯郸

又有白陉、太行陉至黄河下游

对中原构成高屋建瓴之势

此后东出再无险阻

天下一统的进程由此奠定

(山西高平炎帝陵附近,背后的山谷即为长平之战古战场,摄影师@石耀臣)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太行山成为北方诸多政权割据纷争之地

前秦、前燕、后燕、北魏、东魏、西魏等

走马灯般变换的王朝

均围绕这座山脉决一胜负

一旦一方失守太行山

此后便无险可守、回天乏术

(河北怀来与北京昌平之间的高楼长城,负责保护居庸关的侧翼,摄影师@杨东)

明代

太行山成为护卫京师的屏障

也是抵御北方草原势力南下的主战场

北京附近的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

地位变得空前重要

太行山上

不断新建或增修长城关隘

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等重重雄关

林立于群山之间

(北京昌平居庸关位于军都陉山谷正中,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摄影师@杨东)

抗日战争期间

太行山的铁壁铜墙

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对抗侵略的靠山

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是太行山最为浓墨重彩的民族记忆

盆山交错的太行山系

犹如天然的层层堡垒

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军队

在南口、平型关、雁门关、忻口等地

依托一道道山脉顽强地阻击日本侵略者

其中平型关战役中

八路军一一五师利用山间峡谷设伏

歼灭进犯平型关的日军一千多人

缴获大量武器辎重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全国军民士气为之振奋

(山西繁峙平型关村,摄影师@杨东)

当华北的城市和交通线相继沦陷

易守难攻的太行群山

更是成为了最为坚固的

敌后堡垒

在当时的太行山

能通车的大路屈指可数

日军被迫步行作战

重武器也难以发挥优势

以八路军为主的中国军队

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人民的配合

同敌人周旋、战斗

在重重包围之中

反而力量日渐壮大

根据地扩大到太行南北数十个县

(山西黎城黄崖洞一带,是八路军兵工厂所在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40年秋冬

八路军更是从太行群山中走出

汇集一百多个团的兵力

袭击日军控制的铁路、矿山、城市

沉重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统治和掠夺

这场“百团大战”

正如一次精彩的亮剑

而太行山的根据地

正是那一把抵在日本侵略者咽喉的利剑

在华北的腹心屹立不倒

直至战争的胜利

(百团大战纪念碑位于当时的主战场之一——山西阳泉,如刺破长空的利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烽烟不断之外

太行山同样在文化上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太行山南段的王屋山

位列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云雾飘渺的奇峰

正如神仙居所

(河南济源王屋山,摄影师@邓国晖)

太行山北段的五台山

号称清凉山

有着酷似高原的气候和地貌

同时是汉传、藏传两派并重的佛教名山

吸引着蒙藏等族信众

不远万里,前来参拜

(山西忻州五台山菩萨顶,摄影师@杨国军)

北岳恒山的悬崖之上

悬挂着小小的悬空寺

孔子、老子、释迦摩尼

在这方寸之地

一挤就是千年

(山西浑源悬空寺位于恒山中的峡谷,摄影师@石耀臣)

此外

太行山从北方的草原游牧地带

延伸入中原腹地

有利于各族群在此割据、存续

又便于其扩散至华北各地

太行山在历史上

堪称北方各民族的熔炉

从春秋时期的白狄(dí)、赤狄

到东汉时期内附的匈奴、羯(jié)人

再到十六国时南迁的鲜卑

一个个民族在太行山你来我往

最终都在此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巨流

(山西大同曾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的都城,由北魏皇室开凿的云冈石窟,是华北佛教艺术的瑰宝,摄影师@黄雪峰)

04

尾声

就这样

太行山完成了对华北的塑造

成就了中国东部地质史诗

最精彩的章节

也成就了自身的极致风光

如今的太行山

可以驱车草甸之上

看夕照铺满长崖

(从河北蔚县东甸子梁眺望群山,摄影师@秦建)

可以冬日雪霁之时

看孤峰悬于云海

(河南济源王屋山冬日云海,摄影师@原震宇)

可以夏日炎炎之时

看溪涧跌落层崖

(河南辉县的断崖和瀑布,摄影师@崔瀚予)

还可以看群山汹涌如浪

继续书写塑造华北的传奇

(请横屏观看,河北邯郸太行群山,摄影师@邯郸老崔)

以太行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

塑造了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野

正如太行山的隆起

伴随着华北平原的形成

大兴安岭、巫山和雪峰山的隆起

也伴随着东北平原和江汉平原的形成

这道纵贯南北的的地形阶梯

分隔开草原大漠与白山黑水

分隔开黄土高坡与中原沃土

分隔开西南山国与鱼米之乡

(太行山在中国的位置,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然而,正如我们在太行山的历史中看到的

分隔并不是故事的终局

连接才是

正是在这列阶梯上

百川东流而下

雕琢出壮丽的群山

也塑造出广袤的平原

正是在这列阶梯的两侧

华夏的先民点亮了文明的漫天星斗

又共同生活千年

历经血与火的考验

最终汇聚成

和而不同的中国

(请横屏观看,河南林州太行大峡谷,摄影师@寒冰)

本文创作团队

-星球研究所-

撰文:李楚阳

编辑:所长&云舞空城

图片:徐鹰

设计:汉青

地图:陈景逸

审校:王逻辑&洪鹤&云舞空城&陈志浩

封面摄影师:栗剑兵、王红斌

审核专家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苏德辰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尤联元,杨景春.中国地貌[M].科学出版社.2013.

[2]李常宝.壮美太行[M].山西经济出版社.2018.

[3]朱日祥,朱光,李建威等.华北克拉通破坏[M].科学出版社.2020.

[4]郭康,邸明慧,张聪,蔡湛等.嶂石岩地貌[M].科学出版社.2007.

[5]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吴忱,许清海,刘劲松.华北地貌新论[M].科学出版社.2017.

[7]曹现志.华北地块中部中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变过程与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8]孟元库.太行山东麓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9]倪观忠.钻孔岩芯揭示的黄河贯通三门峡时代[D].兰州大学.2022.

[10]王晓敏.文化线路遗产视角下的太行山陉道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11]张婧静.论十六国时期上党地区的政权角逐与民族融合[D].山西大学.2014.

[12]吴奇,许立青,李三忠,刘鑫,王鹏程,曹现志,索艳慧.华北地块中部活动构造特征及汾渭地堑成因探讨[J].地学前缘,2013,20(4).

[13]徐杰,高战武,孙建宝,宋长青.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J].地质学报,2001,75(2).

[14]刘芳圆,崔俊辉,陈立江,赵艳霞,秦彦杰,吴忱.华北平原地貌区划新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4).

[15]张玮.层累的标识:太行山历史文化谱系建构研究[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2).

[16]郭晓明,王法岗.泥河湾百年科学探索述略[J].文物春秋,2021,181(4).

[17]王星光,李秋芳.太行山地区与粟作农业的起源[J].中国农史,2002,21(1).

[18]李国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粟类植物的驯化起源研究[J].南方文物,2015(1).

[19]王尚义.刍议太行八陉及其历史变迁[J].地理研究,1997,16(1).

[20]李广洁.商周之际至春秋时期太行山的战略地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1).

[21]张玉坤,李松洋,李严.明长城内外三关军事聚落整体布局与联防机制[J].城市规划,2021,45(11).

[22]岳谦厚.山西烽火,抗战中耀眼的丰碑[J].记者观察,2005(8).

[23]张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历史地位浅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4).

[24]刘和甫,梁慧社,李晓清,殷进垠,朱德丰,刘立群.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J].地学前缘,2000,7(4).

原标题:《太行山,太行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