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让数据新闻不再高冷|专访王琼

2023-04-07 17: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说起数据新闻,你可能会想到数据图表、炫酷的可视化效果;可能会想到一些工具,比如Excel、Python、Tableau等等;也可能一头雾水。数据新闻在中国还年轻,但行业从业者、学术研究者、个人创作者们,已经围绕着它做了不少探索。

这一次,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白杨数新观察”团队和澎湃新闻“湃客·有数”共同推出系列访谈“数据新闻访谈录”。

我们抱着观察记录、答疑解惑的想法,采访了国内外十多位在数据新闻领域有创见、有思想的学者、媒体人及学子,阐释数据新闻的新理念新发展,介绍数据新闻教育的经验、方法和路径,分享数据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在数据新闻的业务实践前沿、行业发展前景、教学体系现状等话题中进行思维碰撞。

引言

2011 年 5 月,搜狐新闻设立“数字之道”专栏,掀起了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浪潮。2012 年 6 月,中国的四大门户网站均启动了数据新闻的内容布局,国内的数据新闻从此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王琼是国内最早开拓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相关应用工具的学者之一。 

2013-2014 年,王琼在美访学期间接触到数据新闻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彼时,数据新闻在国外已经普及,但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受访学的启发,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获取、表达数据的能力,赋予给普通人”这一问题。她认为,数据可视化不应是深居实验室缺乏感情的产品,应“赋予普通人表达数据的能力”。回国后,王琼牵头组建武汉大学镝次元数据新闻研究中心,并于 2015 年成立武汉镝次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镝数科技”)。镝数科技研发的在线数据可视化工具“镝数图表”如今已能为用户提供 150 多种图表模板和海量场景图文模板。

王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数据新闻研究中心主任,镝数科技创始人,珞珈青年学者,Temple University 访问学者,著有《数据新闻蓝皮书》《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参与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媒消费文化景观》(2010)一书,发表 16 篇核心以上级别期刊论文,主要从事数据新闻与视觉传播的教学工作,重点关注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转型与生产变革。

在跨界思维中邂逅数据新闻 |

Q1:我们了解到您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从选美冠军到生物学硕士,再到新闻界的学者,是什么支持您完成一次次的跨界呢?又是什么让您选择从事新闻行业的?

王琼:朋友总说我喜欢挑战高难度,这个主要与我的性格有关。从小我就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虽然我对于“人上人”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认为就是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想要去做什么,就要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去实现它。

我在大学学习的是病毒学和生物学,之后因为喜欢传播就尝试去做记者。研一时,我去面试了湖南电视台的记者和主持人,没想到一试就成功了,后来我就一直在做新闻这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在武大的时候,我一直想着如何将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2013 年我出国访学,接触到了一些新闻领域权威的媒体以及教育机构,我发现大多数新闻机构都设有单独部门来做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制图等业务。在访学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该如何实践和研究数据新闻,所以 2014 年一回国,我就开始在国内组织数据新闻的主题沙龙,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等。 

我在数据新闻行业一直到坚持到现在的原因,首先,我认为做事就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其次,是数据新闻太美了,非常吸引我;最后,数据新闻是当下媒体、社会、公众(主要是媒介的阅听人——公民)所需要的。因为我们在过去的信息组织传播中,太缺乏这种量化思维的应用了,就使得报道的每件事看起来都是真的,但是报道后所形成的媒体景观,或者是拟态环境带给受众的认知却是失真的。我觉得现在的传媒人,不论是在学界还是在业界,大家都有责任去尝试改变这样的现状。

 

让升温的数据理性催化信息传播 |

Q2:从现有的调研情况看,我们能发现国内外数据新闻在信源渠道、选题拟定、呈现形式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如何追平这些差距?

王琼:有差异是正常的,因为国情不同,大家做这件事情的基础不同。首先,是环境背景的差异。数据新闻的发展是以数据开放作为大背景。国内外数据开放程度不一样,起步时期也有早有晚,所以我们获取开放数据的渠道、流程以及获得数据的数量和种类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第二,是国内外专业教育的差异。我在 2013 年到美国学习数据新闻,当时我的老师从事数据新闻的工作已有十年。而在中国,数据新闻的专业教育最近几年才起步。2014 年,中传第一个开设了数据新闻方面的专业,这意味着我们是从 2014 年才开始培养数据新闻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国外相关的人才储备自然比我们丰富很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行业的一代人要经过时间的磨砺才可以去塑造一代人,进而影响整个行业。因此我们必然也需要很长时间,培养足够优秀的人才,才能够支撑起数据新闻这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客观而言,国外媒体的记者编辑更偏技术向,动手能力更强。他们擅长使用一些处理和表达数据的工具,这使我们在挖掘数据、表达数据的结果上存在差异。比如对一些大体量复杂数据的数据新闻报道,与国外相比,国内能独立完成的媒体较少,质量上也存在一定差距。

第四,是同业者生态的问题。我在美国学习数据新闻时,会感觉这个圈子里的人都非常活跃。大家愿意共享数据和经验,互相交流技术、工具使用、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等。比如镝数的合作伙伴 NICAR,他们在美国成立了一个计算机辅助报道协会,类似于数据新闻专业社区。他们有邮件 list,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邮件来讨论;同时,他们每年会举行 1-2 次行业大会,也会开设多场专业培训。在美国,老师、学生以及业界从业者的自驱力很强,愿意为数据新闻的学习付费,但是在国内,个人自费去学习数据新闻的动力可能不够强烈。 

各方面的这个原因导致我们的数据新闻跟国外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数据新闻全盘落后于其他国家,国内有些媒体也是走在前面的。并且,我们在移动端上的作品实践,比海外更快一些。至于如何追平这样的差异,我认为核心还是人才培养。数据新闻的教育要更加普及,媒体的领导要更加重视,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

Q3:我们正处在融媒体时代,单纯的图表数据可视化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数据新闻的需要了,您对此有着怎样的创新理念和应对方式?

王琼:自 2012 年中国进入大数据元年以来,数据表达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们一直期望能给用户提供一种体验,即非专业人士也能借助镝数的图表产品“镝数图表”——快速地生产出像专业人士做出来的一些成果。我们不希望数据可视化变成一个专业、高冷、缺乏情感的东西,这也是我们要去做自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就是我们整个团队思想上的共识——图表再酷炫,也要为表达的目的服务,所以图表需要跟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进行混合编辑,从而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传播。

 

数据新闻是媒体发展的必然方向 |

Q4:数据新闻作为一门跨学科专业,随着学科背景和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其未来的应用场景是否会更加多元化?您对其融合形式有哪些展望?

王琼:我认为数据新闻以后会非常日常化。我们现在仍特意提出某个新闻是“数据新闻”,是因为在大众的认知里,它是新潮的,还不够常态化。但数据新闻其实就是一个量化的思维方法论。当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用哪种方法报道,取决于怎样才能把这个真相尽可能地挖掘和展示出来。在未来,数据新闻所代表的这种量化的方法论,会越来越普遍地融入到各行各业的新闻报道中,数据新闻的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广大群众将通过数据新闻更好地了解政策,洞悉社会。 

Q5:在数据新闻的学习当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输出者,还是说对信息进行解码的阅读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在当下数据新闻逐渐变得日常化的环境下,对新闻受众来说,如何培养这种数据素养?

王琼:我们做数据新闻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开发易学易用的工具,与媒体形成协作工作小组,目的就是希望赋能数据时代的每一个用户。但是只靠镝数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进来。我们假设了一种路径,即通过培育一代新闻人,来影响一代中国人。简单来说,它类似于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先找一些可合作的 KOL(关键意见领袖),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再把数据新闻相关的能力、知识和素养传播到普罗大众中去。

Q6:于您而言,数据新闻工作者需要有哪些特质?

王琼:首先,要有热忱和激情,喜欢这个行业。没有兴趣为基础,工作起来是很痛苦的。其次,要有行动力去进行专业的学习和探索,不能只说不做。再次,要有开放性和创造力,能够快速地吸收新知识。数据新闻工作者要有想象力,能够在事物之间举一反三,建立连接。比如我们团队的另一个联合创始人刘真,她的开放思维就非常强,如果告诉她宇宙中有一种可能性,她就会找到这种可能性并且实现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品好,为人正直诚实。

采写 / 陈奕颖 胡文萱 唐俊蔚 陶恩洁 杨珂

编辑 / 甘思一 程柏冰

统筹 / 詹新惠 汪惠怡 湃客·有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