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莫言祝贺这个写作联盟将成立:曾经最大的梦想是考进华东师大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邹佳雯
2023-04-06 15:4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听说有很多考不上大学的人,经常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墙头上爬来爬去……他们从墙头爬进去的时候,是文学青年,爬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青年作家。”

4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发布了一条来自作家莫言的视频,莫言在线上对4月8日“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将在华东师大成立表示祝贺。

视频中的莫言站在一个挂有大“福”字的书柜前。他表示,几十年前,当他还是个儿童的时候,就对华东师范大学有非常深的印象,那个时候他的大哥和大嫂都在华东师大学习,一个在中文系,一个在化学系,“当时我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有一天我能考到这个大学里去。当然后来这个梦想是破灭了。”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听说有很多考不上大学的人经常在华东师范大学墙头上爬来爬去,那个时候华东师范大学聚集了一群热爱文学的、有很高文学素养的老师们、学生们,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莫言说,“那些考不上华东师范大学的孩子们,他们从墙头爬进去的时候,是文学青年,爬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青年作家。”

莫言自我打趣道:“很遗憾我没有参加到这个‘爬墙头’的运动里去,否则的话,我想我应该写出更多更好的小说。”

在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随即将这段话与不久前做客华东师大的作家余华联想到了一起,“余华先生爬墙头这个梗真是过不去了。”

在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随即将这段话与不久前做客华东师大的作家余华联想到了一起,“余华先生爬墙头这个梗真是过不去了。” 华东师范大学官方视频号截图

就在不久前的3月26日,王安忆和余华在华东师大进行了一场主题为“现实与传奇”的文学对谈,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对谈一开始,余华先追忆了自己写作《活着》的往事,他说,《活着》的最后十页是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招待所里定稿的。

讲座中,余华绘声绘色地分享了自己“爬墙头”的故事:“当年我来上海给《收获》杂志改稿,被安排住进了华东师大的招待所。那是个很好的时代,我和苏童、程永新、格非他们一见面就聊文学,谈最近看了什么书。到深更半夜饿了,那个(华东师大)大铁门是关着的,我们就爬铁门,越爬身手越矫健,吃完饭再爬回来。”余华的讲述引发台下师生的笑声。

3月26日,王安忆与余华在华东师大展开对谈,一票难求。  华东师范大学 图

“后来我们发现招待所晚上也要关门,所以我们订房就只订一层的。从窗口爬出来,再从铁门爬出去,吃完饭回来以后从铁门爬进来,再从窗口爬进去。那我们要订两层的(房间)不就爬不上去了么,毕竟我们不是消防员么。”余华说,这对他来说是一段很美好的经历,而这个经历是因为《收获》。

其后,余华又笑着提到莫言:“莫言签我的名字确实比我好,但我签(他的)也不比他差。”

值得一提的是,3月26日“现实与传奇”文学对谈的“入场票在某二手网站炒到千余甚至近万元”,主办方开通数个视频号同步直播后,光是华东师大官方号就吸引了约40万人在线观看,点赞量近140万次,这也让不少人看到了久违的“文学热”。在对谈中,王安忆与余华又谈及创意写作学院能否培养青年作家的问题,以及短视频对文学创作的冲击。

4月8日,“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研讨会将在华东师大普陀校区举行。

“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在华东师范大学是非常恰当的。我预祝这个联盟能变成一个真正的联盟,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写作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莫言在祝贺视频中谈到,“这是一个近年来在大学里出现的非常新鲜的培养模式,我自己也是这个模式的受益者,我坚信这样一种培养会为我们的文学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再次祝贺,祝愿,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