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观展攻略丨丝思史诗解读梁绍基作品
原作者:高宇璇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在吴文化博物馆二楼的公共空间内,静静地摆放着一段裹满银白蚕丝的枯木,走进展厅,又能看见高悬着的状似古琴的槠木,这些融入参与进博物馆本身的展品,正是艺术家梁绍基的杰作,也是本次“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 梁绍基 空槎
梁绍基在访谈中曾提及,“丝思史诗”是本次展览中他的作品的核心。本期观展攻略,就让我们共同走近展览,用艺术家“丝思史诗”的视角来观察、解读《空槎》《草山》这两件以吴地历史为元素的展品。
什么是丝思史诗?
梁绍基在天台山建立工作室,三十年来栖居山中,潜心养蚕,以蚕的活动和蚕丝为材料,与文明、自然沟通互动。对于他来说,丝,是作品的媒介,思,是艺术家的对过去、未来的沉思探索,史,是连结创造历史,诗,则象征着超越当下事物的诗歌和彼岸。
空 槎
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经过月氏、大夏等国,探明黄河源头。又有多部著作记载了不知名者乘槎遇牛郎织女的传说,如《博物志》:“近世有人居海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随着故事流传,后世多将汉代张骞附会为乘槎者。《荆楚岁时记》就曾写道:“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市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至此,乘槎故事兼具了具体人物和传奇色彩,与世俗文化融合,这乘槎图式渐渐成熟并在装饰器物上流行开来,吴文化博物馆馆藏《至正乙酉朱碧山造银槎杯》正是其中的精巧典范。
元代 朱碧山造银槎杯 吴文化博物馆藏
朱碧山造银槎杯描绘了一人坐于槎上,身体后仰,昂首远望,此造型来源于张骞乘槎溯水而上,寻找黄河源头的故事。梁绍基以此历史元素为灵感,选取外形酷似馆藏文物银槎杯的断木,在其上裹满蚕丝、点缀蚕茧,创作出展品《空槎》。它被放置在吴雅展厅出入口处,与厅内银槎杯遥遥呼应,暗示着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循环。
丝思史诗
让我们回到主题“丝思史诗”这四个字上,蚕丝蚕茧是艺术家特殊的材料,是柔软的织物和展览主题中不变的“丝”。乘槎故事被古人化为器物,几百年如水般流逝,银槎杯成为了一段闪闪发光的历史,面对这样的历史片段,梁绍基以《空槎》拟作乘槎者已消失不见的船筏,他不由让作品替他发声,发出一声“逝者如斯夫”的喟叹,发出他对历史轮回的探索追问。这种作品的沉思,正可以被理解为主题中的“思”字。而“史”字,一是指创作灵感的来源,但它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乘槎作为图式的历史文物,而是蕴含艺术家在当下创造历史的第二层涵义。
当代 梁绍基 化蝶
梁绍基用作品连结古今,融入思索,在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新的时间、空间和社会背景下,《空槎》作为历史而生,也创造着历史。《空槎》是极富有诗意的,“它是一个废墟……它像白浪,又像云一样,飘逸起来”。乘槎者已去,雪白蚕丝裹着空空的枯木,不由让人畅想。乘槎凌空飞越到达银河的故事在一代代传播中和张骞融为一体,演变出客星犯牛女、得支机石等多种故事,为《空槎》蒙上一层瑰丽的神秘色彩。
草 山
《草山》之名源自吴中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草鞋山。草鞋山古文化堆积厚达11米,共分为10个文化地层,串联起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良渚文化,展示了远古时期的不同阶段长三角地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可以说是吴中地区极富历史意义的文化遗址。
当代 梁绍基 草山
从“丝思史诗”的角度来看,《草山》同样使用了梁绍基代表性的材料——蚕丝。他利用自然材料,与坚硬的钢筋框架形成反差,用洁白柔软覆盖了仿照草鞋山出土文物而造的陶器。他让蚕在框架山上诞生、吐丝、破茧,将自己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通过蚕的生命历程,融入历史之中。《草山》三角形的外观象征永恒,暗喻着以生、死(墓)、繁衍(旺)为“三合”的中国古代生命观。
当代 梁绍基 草山作品细节
艺术家用这样的语言,凸显出千年来生命的循环不息,对历史遥遥作出回应,这是他基于历史,对生命精神的“思”。《草山》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家个人的思考或是对历史的直接再现,它同样有着自己的“史”。作为当代艺术,它象征着中国艺术基于吴文化和传统遗产的再诠释,在结合传统材料和全球视野的背景下,为如何留存、构建东方文化探寻了新的可能性。艺术家用蚕生命的过程,将作品从简单的历史延申,被赋予了生命意义的历史自行超越了个体和社会。《草山》用艺术的视角引领观众重新品味世界,这样脱离了现实的意蕴是《草山》的诗。
当代 梁绍基 高山流水
本次展览中,不但展出了上文提到的《空槎》《草山》,更有融入多媒体呈现方式的《云》和《高山流水》《化干戈为玉帛》《探耳》等以战国古琴、吴地兵戈为主题的作品陈列。《高山流水》上蚕迹蜿蜒跌宕,填补丝线之缺,于无声中与古琴和弦震响;蚕丝以柔克刚,裹起战戈与锈蚀,寓意着《化干戈为玉帛》……梁绍基的多件作品以吴地历史为元素,上承历史,下接新意,引领观众去品味历史、思索当下,体察其背后生命的颤动与呼吸。
当代 梁绍基 化干戈为玉帛
“丝思史诗”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艺术家的作品,也为个人感受的成形提供了切入点。在过去与未来,死物与鲜活间,吴文化、艺术家和观众在博物馆中,在展品面前,从不同视角相互连接,无时无刻不在为文化与艺术提供新的理解和议题。
- 特展信息 -
四两千斤——梁绍基与杨诘苍双人展
展览时间:2023.02.17-2023.06.11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公共空间,二楼基本陈列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