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清华大学孙天印:金融参与吸引社会资本流向低碳行业和企业

金融时报
2023-04-05 18:34
字号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2023年重点工作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这也与近几年的发展思路一脉相承。自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以来,围绕低碳转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行动。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系统也在不断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其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碳金融如何发展创新,多位代表委员积极建言。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就建议“建立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提升碳市场的金融属性”;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也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碳金融产品体系,指导金融机构按照《碳金融产品》这一金融行业标准,研究推出标准化碳金融创新产品,规范碳金融业务发展”。

应该如何理解金融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作用?在现有条件下,金融业如何发挥作用?怎样推动金融更深度参与全国碳市场?围绕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天印。

《金融时报》记者: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金融管理部门多次提出要提升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对此,您如何理解?

孙天印:金融将在市场定价、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形成有效的碳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碳市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形成有效的碳定价,只有多元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加入进来,碳市场才能有充分、活跃的交易,才能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实现合理的碳定价。

其次,碳市场也涉及企业和资金的风险管理。对控排企业和行业来说,引入像碳排放权期货之类的金融衍生品,可以为他们提供较为明确的碳价预期和碳价波动风险管理工具,降低转型升级压力。企业可以利用碳排放权期货管理风险,提前锁定碳成本,安排节能技改或市场交易。

再次,金融的参与也会向碳市场注入更多的资金源头活水,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向低碳行业和企业,满足企业运用节能减排技术、开发自愿减排项目所需资金,促进碳减排和经济清洁低碳转型。

从欧洲碳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成熟的碳市场交易集中在碳衍生品,在市场初期就流通了碳配额期货、远期等金融工具,有效提高了非履约期的碳市场活跃度,相较之下,现货的交易量并不大。除了期货、期权衍生品,欧洲金融机构还开创了不同交易品种掉期合同,例如,巴莱克资本推出的CER(核证减排量)-EUA(欧盟碳排放配额)掉期合同可以将部分EUA转换成CER。未来,中国碳市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创新碳金融工具,比如,大力推动碳期货、碳远期、碳掉期、碳资产证券化这样的碳衍生产品,以及碳排放权的抵质押、碳回购、碳基金和碳交易保险等。此外,数字化技术与碳金融的结合有利于进行投资决策,促进碳市场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碳金融发展有其必要性。您认为,现在推动相关产品发展时机是否合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

孙天印: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依赖一定规模的成熟碳交易市场,要求市场合格参与主体达到一定水平,还需要建立稳健的风险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碳市场仍在起步阶段。从制度体系来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仍未实施,缺乏对碳排放交易的有效监管;碳市场信用评级体系尚未建立;支持碳金融产品落地的法律依据有待完善。

从信息需求来看,2022年出现的数据造假事件暂时抑制了碳市场的扩容,金融机构的参与更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当前,我国碳市场还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和信息基础,现阶段推动金融机构全面参与碳市场交易的条件有待成熟,当下,金融机构可以协助提供交易、结算等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

未来,碳数据核算方法须得到规范,金融机构要具备相应的碳采集、计算能力,提升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同时,我国碳金融的基础设施得到巩固,监管和激励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支持碳排放权质抵押等法律基础和治理机制趋于明晰,形成对碳金融市场的有效支撑,此时能够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实现合理配置资源、控制排放总量的目标。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金融业应该如何更好地支持低碳转型?

孙天印:碳金融实际是当前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经超过20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大概三分之二的资金投向了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

全国碳市场目前仅允许控排企业入市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允许金融机构入市开展业务尚待时日。地方试点碳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则可以成为各大券商先行先试,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创新的试验田。例如,券商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之一,直接连接投资端和融资端,在开展金融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提升市场流动性、促进信息透明和价格发现等方面,均能够发挥枢纽作用。券商可以承担包括碳市场做市商、碳资产中间商、碳债券承销方、碳金融产品开发方等多样化的市场定位。券商入场将有助于加快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为企业合规履约、降低自身碳排放和盘活碳资产,提供更多的创新碳金融工具选择。

此外,现阶段还应加强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拓展工业碳账户多场景应用。金融机构要依托碳账户将碳排放情况纳入授信审批决策环节,融入贷款定价等信贷管理模型,探索碳效贷、能效信贷、绿色电力资产化、气候债券、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同时,也可以引导保险机构将碳减排量等纳入投资决策体系与保费定价机制,探索依托碳账户对发放贷款及债券的项目进行碳效分析,对比贷前贷后的碳减排量、单位贷款碳排放强度等,形成经济、科学、便捷的信贷碳效益评估体系。

(原标题为《“碳”寻未来 金融何为 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天印》)

    责任编辑:刘霁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