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日清明|春城何处不飞花

2023-04-05 1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癸卯年 / 伍 清明

2023年4月5日 - 4月19日

桐始华;田鼠化为鹌;虹始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杜牧《清明》

描写清明的诗词作品层出不穷,但最精妙绝伦、深入人心的,当属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凄迷纷乱的清明春雨图景:

清明时节,江南细雨纷飞,路上行走的旅人个个都如同丢了魂魄般伤感低落。借问一句,何处有消愁的酒家?放牧的儿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为何此时的雨是“纷纷”的?为何路上的行人都“欲断魂”?这场雨,这份心情,这一切,都要从“清明”说起,答案也尽在这两个字之中。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时间为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意思是说春分节气的十五天之后,就是清明节气,此时万物清洁明净,气候清爽、景色明朗,所以有了“清明”这一名称。

确实,此时严冬早已过去,大自然充盈着一派清新的阳气,连绵的细雨飘洒人间,处处都是清澈明朗的景象。

物 候 与 气 候

“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在微风细雨中,我们迎来了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清明时节,万物清朗明净,桐树开始盛放新蕾,花开花谢,几许年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万物向阳而生,喜阴的田鼠为了躲避阳光,藏在地底终日不出。

三候虹始见:天清地明,雨后的天空通透澄澈,斑斓的彩虹,定格时光的最美瞬间。

清明初候 桐始华

天地澄澈心也澄澈

清明,大节也。

二十四节气中,唯清明兼具节日身份,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清明在中国人生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经典吟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但清明的内涵太过丰富和厚重,远非这样的集体记忆可以完全概括。清明的内涵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社会的,甚至是政治的。

要读懂清明,不妨返璞归真,把心安放在宇宙中,以一颗初生婴儿般的本真之心,去融入天地万物,静心感受清明时节大自然的气息。

白桐花开清明风。

高高的桐树开花了。北京人习惯称其为泡桐,其实它有着一个雅致的名字:白桐。白桐树长得高大,需要你高高地抬起头仰望它,才能看到那高耸的树冠。桐花有紫有白,花色清淡,却开得极其热烈,花朵硕大而不失妩媚,在高挺的树干上如叠云飞瀑,纵然只能远望,亦能感到一种元气淋漓、朴野酣畅之美。才气纵横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一句“桐花万里丹山路”,写活了桐花绽放那繁盛的气势。

奇妙的是,盛放的桐花在烂漫之中,却给人沉静、素雅的感觉。明朗的天空中,只有同样高大的柳树可以和桐花比肩“对话”。已是深春,柳条渐渐显出了柔嫩的翠绿。看那紫、白的桐花伴着青青柳条在和风中摇曳,我的心里不禁荡漾起别样的温柔与清朗。

驻足在桐树下,我为这美好的温柔与清朗感动了。将“桐始华”作为清明初候,可见古人观察自然之细致。和李花、桃花、梨花、杏花率先争春不同,桐树高大,广布山野,只有当阳气盛至化阴之境,桐花才开始爬上高高的树梢。此时的天地,清澈明朗,新绿葱葱,娇蕊争芳,入眼皆是春和景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对清明之谓的由来的总结,委实精辟!

在时空的交替中,太阳到达黄经 15 度时为清明节气。这一时节的太阳是清新的,万物是清新的,流转于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

山水同清,日月同明,这个时期天地万物的清洁明净,此前未有,此后亦不再。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经典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把四月清明的美好写得淋漓尽致,四月的春,轻灵,光艳,风软,星闪,细雨点洒,百花鲜妍,“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如此至美至好的时节,为什么老祖宗要把清明作为祭祖扫墓的节日,而使其带有悲思悲情呢?

在对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传统智慧的体会中,我对先贤如何去了解和观察自然界,并探求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多有感悟。深味而知,至美离不开至善。世间的最美,自然要与我们的至爱分享。所以,在清明时节,我们要为故去的亲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枚新枝,让亲人知道,即使阴阳相隔,最美好的东西也永远与其同在。

而在清明尽孝致善的伦理道德之美中,更有古人十分重要的生命教育和哲思悟道。在惠风和畅、春光明媚时去追思祭祖,是在提醒我们珍惜并敬畏生命的“生”,同时告诫我们盈虚有数,悲欣有度,生命相似相续,人当慎终追远,节制而行。享受春意盎然的欢欣时不可放纵,感怀生命逝去永不可追时也当悲而不伤。

苏东坡《东栏梨花》云:“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后汉书·班固传》有道是:“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清朗,明净,在自然的境界,在人生的境界,在建设人类社会的境界,都是最美好的一种追求。

“洁”而后清,“节”才能明。天地澄澈,心也澄澈,乃清明之本、清明之魂也。

清明二候 田鼠化为鴽

生动传神宇宙间

进入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对如今的城里人来说,这个从农耕时代走来的物候总结,似乎格外陌生而遥远。

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对田鼠的释义很是生动:“鼫鼠,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那鴽是什么呢?《素问》是这么说的:“鹑也,似鸽而小。”也就是一种鹌鹑类的小鸟。

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喜阴的田鼠因为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小小的鹑鸟则因为阴气已经潜藏,终于可以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活动,尽情地在花间鸣唱了。

那时,阳气才刚刚冒头,蛰虫才刚刚从漫长的冬天中惊醒。走过了惊蛰,走过了春分,到了清明“田鼠化为鴽”,天地间已然是百花怒放,百鸟飞翔,生机勃勃,亮丽无比。

这意味着,天地走到这个时节,已经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大变化,阳和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反转!

碧桃,玉兰,樱花,丁香,海棠,连翘……这时的大地,是五彩的;这时的五彩,是浓郁、鲜亮而妩媚的。目之所及,处处充满着生动的神采。

早在 1600 多年前的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认为绘画重在“传神、写神、通神”上,这一提法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绘画不是以“写形”为中心,“写形”只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

中国艺术无不相通,先有金石篆刻,后有绢纸笔墨。诗、书、画本为同源,理法一贯,琴、棋也与之相通。儒家、道家、佛家之说,对绘画、书法各有其影响。当然传统绘画受到道家的影响较大,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艺术对神韵的理解和追求,几乎离不开“自然”,尤为强调与自然的共融。

故而,在中国绘画中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峰峦叠嶂,春云出谷,白练飞下,一老翁端坐松下抚琴,琴声与松涛回荡于幽谷,再与那瀑声合而为一,泉音如心声,宇宙之心与人心相通化之,从中参悟人生。

不管是对艺术,还是对人,中国文化里有一个很高乃至最高的赞美,就是赞其神韵。《宋书·王敬弘传》赞美敬弘的神采:“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宋代司马光在《送守哲归庐山》诗中赞美哲公的风度:“哲公金陵来,神韵自孤秀。”文艺作品的情趣要上升到“神韵”的层次,是历代中国文人至高的追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论述道:“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明代胡应麟的《诗薮·宋》说得更痛快:“矜持于句格,则面目可憎;架叠于篇章,则神韵都绝。”

甚至可以说,“神韵”二字,代表了中国艺术的一种精神图腾。

人间四月天,正是大自然最生动的时节,宇宙万物充满神采。

清明三候 虹始见

春雨生情花曼飞

风雨之后见彩虹。这个哲理,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

日照雨滴彩虹生,这是多美的景象!而阴阳交会的天地,又该是多么活跃!

此时的天地万物,幸福地浸润在气温不断上升所带来的阳光、雨水和春风之中。闭上眼,仿佛能听到万物生长的声音:田间的冬小麦、山野里的竹笋开始拔节;牛、羊、马快活地抖着身子;孩子们欢快地嬉戏、跳跃,笑声飘荡在空气里,身体像在抽条,噌噌噌地长高……

最能代表春天的花朵,无不留恋这一年一度亮相的机会,尽情展现着靓丽的容颜,不肯离去。桐花在高高的树冠上盛放,桃花、海棠俏丽多姿,而艳冠群芳的牡丹就在这春深时节傲然登场。白玉、二乔、墨魁、赵粉、状元红、姚黄、蓝田玉、豆绿、葛巾紫……好像天下所有美丽的色彩,都集于牡丹一身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当百花迎来了花中之王,春天的高潮到来了!在万物拔节的生龙活虎中,激情怎能不飞扬?

连师道尊严的孔子也不禁神往这样一种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闲暇时与几个高足弟子谈论社会、政治和个人生活情志,曾点的志向简单朴实,他向往的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大为赞赏。

这是多么富有情趣的春日郊游图,阳光下,春风里,沐浴、唱歌、远眺,生命的激情呈现在无忧无虑的状态里,充满最本真、最朴素的充实和欢乐。

如此春意浓郁的时节,又怎会少了爱情?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以说是写少女怀春不得而生春愁的千古名篇。

对于春天里的情爱,古人的表达是浪漫的、开放的。看《诗经·溱洧》的描绘:“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用现在流行的语言翻译,就是:溱河洧河春波荡漾,帅哥美女采兰水上。美女说:看看去?帅哥说:去过了。再去看看吧?河水之外,河滩宽敞又舒畅。男女相戏喜洋洋,互赠芍药情意长。

淳朴的激情,风雅的诗情,浪漫的爱情,都在“虹始见”这个春意深深的时节伸展开来。

传 统 习 俗

清明节除了扫墓的传统,还有一些禁忌,比如禁火、忌使针、忌洗衣,民间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除此之外,这个时节的娱乐活动也是非常丰富,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坟祭奠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参加扫墓的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

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清明祭祀的祭祀场所按照各地习俗不同而有所区别,以墓祭最为普遍;还有一种是庙祭,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有的人因为不能返回家乡而选择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也有些人在家里拜祭祖先灵位。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花绽柳青,正是外出郊游赏美景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

荡秋千是由来已久的清明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秋千的历史相当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也是为了避及某些方面的忌讳,改为秋千。那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深受宫廷女子和深闺女子的喜爱,在民间也颇受欢迎。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鞠”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就是用脚踢的意思。蹴鞠运动类似今天的足球,相传早在战国时期就在我国民间流行,汉代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则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清明的时候,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犹如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它们被清风带走,飘至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拔河

拔河最早叫“牵钩”“钩强”,唐朝开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盛行于军旅,后来流传到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便成为清明习俗了。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代以来,清明期间便有了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插柳

关于清明插柳的风俗,素来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因此,有些地方的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而且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其二,防病辟邪。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关于辟邪的说法是: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因为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其三,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欲封官于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出山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晋文公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并逐渐演变为习俗。

此外,关于清明节还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柳永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伎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仕途不顺,虽中过进士做过县令,但晚年贫困潦倒,死时无钱下葬。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

饮 食 文 化

所谓“民以食为天”,清明节也在全国各地逐渐演化成一场以“春”为主题的别样“美食节”。

青团子

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等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螺蛳

清明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潜伏在泥中的螺蛳纷纷爬出泥土。此时,正值螺肉肥美,螺蛳还未繁殖,壳中尚无小螺蛳,确实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故有“清明螺,赛过鹅”之说。螺蛳价廉物美,营养丰富,其肉质中钙的含量远远超越牛、羊、猪等肉,磷、铁和维生素的含量也比鸡、鸭、鹅要高。螺蛳食法很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螺蛳不仅是席上佳肴,而且也是治病良药。中医认为螺蛳的味甘、性寒,具有清热、明目之功效,能治黄疸、水肿、淋浊和消渴等症。

焐熟藕

焐熟藕含有糯,口味与众不同,也是苏州人清明节的节气食品类。据了解,每到清明时节前,大家从藕池中采收隔年迈藕,去节去梢,两边切下一片状,用檽米灌实,再把片状用木签盖上钉牢。将藕放进锅内,添加食碱,表面盖些菏叶,盖上盖子大火烧煮,至藕呈深褐色酥熟已经。制冷后,蘸赤砂糖浆等服用。

白印糕

宋代着名文人墨客王安石,儿时十分穷。家无住宅,只能在苏州天平山下的咒钵庵里安身。一天吃三顿粥,每餐十三碗,一会就肚子饿了。之后他把粥盛在菜盘里锁定,冻住一块一块的,肚子饿了就拿出来吃一块,起名叫“白印糕”。后代用粘米粉模仿王安石的“云朵糕”干了方糕,是从而传下。

在江南,遇见清明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一生中,写过许多诗词给子由,这首也是。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熙宁八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苏辙题名“超然”。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大概是想起了子由,写下这首《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唐宋旧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

禁火的这天称为寒食,举新火的这天称为清明。

丘迟《与陈伯之书》里说: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的确是江南最美好的季节。

这也是江南农人采茶迎蚕的时候。

这还是野菜顶好吃的时节。

挑菜节虽然已经过去一个月,荠菜、金花菜也已经过时,但是还有其它野菜在前赴后继地生长,而且种类更多。

清明时节,马兰头特殊的香味最为吸引人。一旦过了清明,就会逐渐变老,嚼不动了,因此这几天是最适合吃马兰头的。寻常做法,马兰头切细凉拌就很入味了。

古人称香椿为椿,称臭椿为樗。掐一把香椿嫩叶炒蛋,是此时餐桌上最得宠的菜之一,它是时令名品,过了春天就很难吃到。

虽说竹笋一年四季都有,并不是特别强的时令食物,而春笋让人这么记挂,还是因为它是一年里最鲜美的笋。做汤的时候放两片,炒腊肉的时候放两片,那实在是鲜得不要不要的。

水芹就是林洪在《山家清供》里提过的碧涧羹,开白色小花,形似芹菜。水芹的食用季很短。农历二月三月采之,洗净,入汤灼过,滋味既清而馨。

从前书院里有一片砂砾地。一直以为它没用,后来一下了雨,那里就长出地衣来,密密的、挤挤的,尤其是春暮,又肥又大,肆意生长。地衣另有个诗意的名字,叫“葛仙米”,炒蛋吃可以,做汤喝也鲜美。

其实好多野菜都是在书院里认识的。比如野豌豆。春天开很艳丽的紫色小花,嫩苗可以清炒来吃。野豌豆,就是《诗经》里提到的“薇”。古人在那时候就经常记挂着要“采薇采薇”了。

我很爱吃的野菜,要算是野葱了。四五月是野葱最肥美的时候,香气远胜于菜市场里卖的小葱,用来炒蛋、炒肉、做饼,真是令人念念不忘。到了七八月份,它就在顶端开一枝小小的花,浅紫色,也很美。

其实,它的样子应该叫野蒜吧,只是乡人习惯呼以为葱,也就一直这样叫它了。

比较特别的野菜是柳芽。

柳芽是柳树初生的嫩芽,颜色淡绿微黄,须在未开花絮之前采下,或拌,或蒸,或炒,或摊饼,或做馅,做法繁多。

柳芽微苦,摘下以后先在热水里焯,捞出后放凉水里泡,这样可以除去大部分的苦味,吃起来鲜香可口,仅剩下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苦味,这种淡淡苦味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最简便的做法是凉拌,将焯好泡过的柳芽装入大碗或者小盆中,撒上蒜蓉,滴上几滴小磨香油和食醋,拌点酱油,撒上盐,喜欢辣味的还可以剁点小红椒,拌匀,一份鲜香爽口的凉拌柳芽就做成了,在初春的中午,就着馒头吃,再好不过了。

要特别说说清明草。

这时候的田头,生长一种清明才有的鼠曲草。

鼠曲草,又叫清明草、菠菠草、佛耳草、软雀草、蒿菜、面蒿、清明菜、水萩等等。

江浙一带,清明这日到田头去采来鼠曲草,择净、切细,和水加麦粉碎揉成浅绿色的馃子,上笼蒸熟以后,会变成深绿色。我们叫它麦果。

儿时的麦果,不是碧绿生青的糯米团子,里面有馅,那是白猪油和着黑芝麻,大清早在搪瓷杯里用锅铲柄砸碎的,也有咸菜拌肉丁的。样子也多,有扁而不塌的圆饼、有滴溜圆的团子、有捏了耳朵的饺子,白的、绿的、半白半绿的,有的外面滚了一层珍珠米,一口咬下去,又韧又软,鼠曲草的纤维丝丝缕缕地牵连着。很有嚼劲。

清朝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里记载了清明果的制作方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就是我们所谓的青团子了。

苏州园林里的清明

清明时节,天地一洁如洗,园林内外已被柔软的春色覆满。祭先祖、踏远足、与春同归。世间姹紫嫣红开遍,暮春时分的万般好景,都为赴这十分春色的清明节。

烂漫春色,鸟与花齐栖,风与水并色,天下的春光,一半要归入园林。江南私家之曲水婉转风姿,尽在这一日里看遍了。

清明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之重大,远胜其他节气。因为它并非只是一个反映物候变化的节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还包含着更多的思想内涵:对故去之人的哀思、对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最绚烂春意的欣赏……它既庄严肃穆,又活泼生动,既不忘过往,又满怀希望。

— FIN —

封 面 / 羡壶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原标题:《今日清明|春城何处不飞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