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突然有人惊叫一声,他在土层中发现了一些彩色的陶片。
作为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十三朝古都,西安留下了诸多陵墓遗迹,因此这里的子民们都有着“遍地是宝”的觉悟和自豪,看到被挖出的陶片,他们猜想着这里也许又是一个新的奇迹。
随后不久,5月的一天,西安浐河边的一块高地上,中央考古训练班一位年轻的考古队员石兴邦前来探察。傍晚时分,他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两米多高的断岩,这是当地农民在取土或者平地时挖出来的剖面。这样的断岩往往是查看古代遗迹的最佳地点。
果然,地层显露之后,暴露出来很多信息。这让石兴邦如获至宝,他急忙从随身的背包中拿出工具开始勘察。在剖面上,他发现了各种土层以及一些夹杂在灰石中的骨制工具残片。
石兴邦带回的古物,引起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极大兴趣。他们初步判定,这些东西属于当时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最灿烂的仰韶文化,但它究竟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还需进一步探究。
历史永远神秘,也永远孤独,像一个新嫁娘,总在等着一双手,来揭开她的盖头。这一次,她等到了。
第二年秋天,半坡遗址挖掘工程正式展开,主持者就是年仅31岁的石兴邦。
发掘不久,一座面积约一百六十多平方米的房屋遗址显现出来,考古队员们发现,这不像一个普通的房子,极有可能是整个部落的集体活动中心。
一年之后,一个以大屋为中心建成的氏族部落,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中国首次面世的氏族村落遗址。这个发现已经举世瞩目,而当时谁都没想到,更加惊人的发现正在下一年等着他们。
1955年春天,考古队迎来了最令人兴奋的发现。他们在发掘坑里第一次发现了大批量的陶罐。拂去尘土,将那些瓶瓶罐罐清理出来,他们发现那些陶罐上面都扣上了一个陶盆。
石兴邦小心翼翼地将陶盆揭开细看,他的目光立即被一个神秘的人面鱼纹所吸引。六千多年过去,它的色彩依旧亮丽如新。这正是后来被收录进历史教科书,成为一代代人初识半坡的人面鱼纹盆。
在随后清理出的陶盆上,他们又相继发现了各式各样的鱼,有怒目而视的,有腾空跳跃的,并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这些图案也从一开始的写实手法变得越来越写意。
根据现场发现,考古队推测这应该是一个鱼的氏族,鱼就是他们的标志和族徽。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出,半坡一带在史前有水有鱼,自然形态非常丰美。
人面鱼纹图案让人们找到了了解原始人类通道的大门,那么打开这扇门,在底下的陶罐中,他们又将看到什么?
移开彩陶盆,在陶罐底部,一个年幼孩子的尸骨被安放其中,这种陶罐后来被称为“瓮棺”。随着瓮棺的发现,新的谜题又出现了。他们发现很多盖着瓮棺的陶盆底部都被打上了一个小洞,那么,这个洞在遥远而神秘的六千年前又代表了什么呢?
除了陶盆陶罐,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由石兴邦带领的考古小组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一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充满着古人对重力认知的硬陶尖底瓶;发现了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发现了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发现了遗存的粟米和蔬菜籽粒;发现了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
最后,一个六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得以重现。这是史前中国的最佳读本,新石器时代最为灿烂的文化之一,它的面世让后世的人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原始人类生活的场景。
另一方面,对半坡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我国史前文明考古的空白,建立起我国完善的考古科学体系。半坡遗址也由此成为了新中国考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了进一步研究挖掘出的文物,1958年,在原有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后经多次修缮,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
依着史前人们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样式,博物馆大门被设计得颇具原始村落风格。院子中的鱼池里,耸立着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雕塑。院落两旁是文物展厅,再往里走就是在原始村落居住区上盖起的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保护大厅。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据推测这是当年先民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
为了将这些发现普及给大众,半坡博物馆不但建起了史前工场,还原了史前人们制造的各种工具以及技术,还招募了约20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为前来参观的人们提供讲解和演示,让人们可以全面感受人类母系氏族社会的艺术、风俗、人情、民居、以及田园生活。
找回失散的文明,讲述尘封的故事。半个世纪以来,半坡的发掘者们,用一个甲子的时间走过了人类近万年的历史,用一刨一铲唤醒了沉睡六千年的氏族部落。
也许在六千年前,当先民们磨制出第一根针、捻搓出第一根线、打制出第一枚鱼钩、烧制出第一个陶瓶、建造起第一座房屋时,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六千年后,我们依然在使用这些工具,虽然材料变了,但形式却未曾改变。
当年意气风发的石兴邦,如今已是95岁高龄的老者。年事太高,他说话已经不大利索,视听能力也都已严重退化。然而,当他再次来到半坡遗址,看到那一排排曾被自己亲手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来的物件时,老人的眼睛亮了,手也本能地抬起,想把那些故事再为我们讲述一次。
这座神秘的古村,点燃了人类发展的一道曙光,它为后世留下了史前文明,也留下了未解之谜。而这些谜题,需要一代代人去潜心探究。
在陈列馆里,在史前工场,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小朋友,或是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侧目细看,侧耳细听;或是在史前工场跟着志愿者们一起实践钻木取火、建造房屋、印染麻布、修补陶器……
也或许,解开下一个谜题的人,就藏在这些孩子中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