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通过“蓝碳”栖息地开展除碳工作,此事可能“不确定且不可靠”
【中国绿发会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作为联合国海洋大会的认证机构,持续关注全球海洋保护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资讯。近日,中国绿发会海洋工作组从世界知名期刊获悉一文《通过“蓝碳”栖息地开展除碳工作,此事可能“不确定且不可靠”》(Carbon removal using 'blue carbon' habitats may be 'uncertain and unreliable')。绿会海洋工作组现将该文整理编译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和了解。
(图源: Unsplash/CC0 Public Domain)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恢复所谓的“蓝碳”栖息地的沿海植被可能不是人们所声称的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
在他们的分析中,来自东安格利亚大学(UEA)、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和摩纳哥阿尔伯特二世亲王基金会倡议(OACIS)的研究人员挑战了广泛持有的观点,即恢复红树林、盐沼和海草等区域可以从大气中去除大量二氧化碳。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气候前沿》杂志上,确定了沿海生态系统碳核算不仅极具挑战性而且具有风险的七个原因。
其中包括碳埋藏率的高度可变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以及甲烷和氧化亚氮的通量。作者还研究了有关恢复成本的信息,他们警告说,额外的测量可以降低这些风险,但这意味着成本要高得多。
然而,他们强调,蓝碳栖息地仍应得到保护,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恢复,因为它们有利于气候适应、海岸保护、粮食供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首席作者菲尔·威廉姆森(Phil Williamson)博士是东安格利亚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的资深学者。他说:“我们已经研究了碳去除过程,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蓝碳生态系统恢复的预期气候效益可能会实现,但似乎很可能严重达不到。
“如果你想进行额外的碳清除,你需要额外的栖息地,而恢复的范围是有限的。这些地点中有许多已经建成,用于沿海定居、旅游和港口开发。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应尽一切努力阻止并尽可能扭转全球沿海植被的损失。这是因为蓝碳栖息地不仅仅是碳库,它们还提供风暴保护,支持生物多样性和渔业,并改善水质。”
红树林、潮汐盐沼和海草草甸下方的沉积物富含有机碳,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和储存。
最近的许多研究和审查很好地确定了这些沿海蓝碳生态系统以两种方式提供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潜力:通过保护,减少因此类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恢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长期储存。
这项新的审查侧重于后者,评估通过恢复沿海植被实现量化和安全的碳去除(负排放)的可行性。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州承诺通过碳信用恢复这些生态系统来抵消排放量,前提是对未来从大气中清除多少二氧化碳有可靠的了解。
然而,威廉姆森博士和合著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摩纳哥阿尔伯特二世亲王基金会倡议的让-皮埃尔·加图索(Jean-Pierre Gattuso)教授表示,政策问题更加微妙。也就是说,当仅被视为气候缓解行动时,使用沿海蓝碳恢复来消除二氧化碳的成本效益值得怀疑,无论是为了抵消碳排放,还是为了将其纳入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这些贡献规定了各国根据《巴黎协定》减少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努力。
威廉姆森博士说:“如果我们主要利用这些生态系统来抵消碳排放,预计在2025-2100年期间,这些生态系统将减少多达一亿吨的二氧化碳,但发现它们只减少了10亿吨或可能只有10亿吨的二氧化碳,那么气候转折点可能会被跨越,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然而,如果恢复这样的生态系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发现它们也能消除几十亿吨的二氧化碳,那么这将是一个额外的收获,假设使用其他手段来缓解气候变化。
“因此,恢复不应替代近总量的减排。如果沿海蓝色生态系统恢复项目主要是为了消除碳,它们需要包括全面的长期监测,以验证预期的气候效益正在实现。”
加图索教授说:“与碳通量和碳储量测量相关的许多重要问题尚未解决,影响了认证并导致潜在的过度信用。
“然而,恢复沿海蓝碳生态系统对气候适应、沿海保护、粮食供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极为有利。因此,基于这些栖息地在地方一级提供的多重利益,在许多情况下,这种行动在社会上是合理的。”
本文仅做研究分享,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文参看:
https://phys.org/news/2022-07-carbon-blue-habitats-uncertain-unreliable.html
编译/Daisy 审核/Lucy 责编/angel
本文来自“中国绿发会”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