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文化】扬雄留下了哪些成都“印记”?

2023-04-02 1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扬雄留下了哪些成都“印记

扬雄的一生,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学作品和人生履历,为家乡成都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年的“印记”。这些印记渐渐与成都这座城市交互融合,成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成为成都人精神世界的财富。

蜀地百科全书

《蜀都赋》《蜀王本纪》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扬雄的《蜀都赋》是中国历史上众多都邑赋的开山之作,其中对于都邑地理位置、山川河流、矿产物藏、动物植物、都城建设、祭祀风俗的描写,都成为日后都邑赋必写的题材,是京都大赋的雏形,为都邑赋这一赋的种类的形成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扬雄雕像(图片来源:清廉蓉城)

在《蜀都赋》中,扬雄对自己的故乡蜀郡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描写,不仅记录了蜀都的地理方位,同时记载了它东、南、西、北四方的山川河流、少数民族、丰富的矿藏物产。正可谓是“木竹茂盛,飞禽走兽,皆藏其中”。

在《蜀都赋》中,有对成都城的描绘“都门二九,四百余闾。两江珥其市,九桥代其流”。

也有对成都商业发达的记录“万物更凑,四时迭代。彼不折货,我罔之械。财用饶赡,蓄积备具”。

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成都就已是中国西南最繁华的大都市,城市的物产之丰、商业之繁华,在扬雄的文字流转中,为后世徐徐铺开了一幅壮丽的蜀地山河画卷。

秦汉时期成都略图(李思纯1936年绘制,李德琬提供)

与《蜀都赋》并列的,是《蜀王本纪》。先秦之时,巴蜀之地就已诞生和发展出了灿烂的文明,令人叹为观止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就是古蜀文明存在的明证。

但是由于对巴蜀文化传承上的缺失,到了汉代,人们对古蜀的历史已是模糊不清。而扬雄却凭借自己在蜀中的行走与游学,写出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蜀王本纪》,让古蜀国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的历史得以首次系统化、规范化地呈现于史料之中,尤其是“教民稼(jià)穑(sè)”“德垂揖(yī)让”“凿玉垒山以除水害”等重大历史事件,成为今天研究古蜀历史的重要依据。单从这点来看,扬雄对蜀地文化的传承就已经是功不可没。

《蜀王本纪》

邛崃火井:世界最早的天然气

扬雄《蜀王本纪》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扬雄笔下能够燃烧煮盐的“神火”,就位于今天的邛崃市火井镇。扬雄是最早记录邛崃火井的文人,他的文字直观地展现了汉代时成都人已在使用天然气煮盐。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记录,比西方要早了1600多年。

成都是全世界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早在西汉时期,成都人在临邛地区(今邛崃市火井镇)就发现了天然气,并用于制盐(图片来源:邛崃市火井镇人民政府)

邛崃火井的发现,有一段堪称神奇的传说。相传,汉代时,当地人发现火井镇的地面有盐水浸出,于是竞相挖井熬盐。在之后的一天深夜里,电闪雷鸣,忽然间,一道苍蓝的霹雳冲破云霄,重重地砸在大地之上,曾取盐的盐井立刻有火焰从中喷涌而出,高达数丈。当地人在短暂的惊慌后,惊喜地发现了分离卤水与天然气的方法,并顺势用同一口井中之气点火熬盐。

随着当地对井盐的开采,到东汉末年,临邛的火井火势已从盛转衰。于是诸葛亮亲自过问此事,并教授当地人如何科学地使用火井煮盐,而诸葛亮所创造的用竹子输送天然气,堪称史上最早的天然气输送管道。

一座火井,串联起的不仅是扬雄与诸葛亮,西晋时的左思、东晋时的常璩,都对邛崃火井表示了高度关注并实地考察,于是在左思的《蜀都赋》、常璩的《华阳国志》中,也对邛崃火井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后,火井便受到了世人关注,而生活在火井镇的先人们,也幸运地成为世界上最早以天然气作燃料的人。

《华阳国志》(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墨池之畔:成都七中的诞生地

成都市青龙街曾有一座墨池,据传曾是扬雄故宅旁的龙堤池。因扬雄著书作文在此池洗笔,蜀地后辈们为纪念扬雄,就将龙堤池称为“墨池”。

墨池书院、芙蓉书院(图片来源:《成都县志》)

到了元代,蜀国公纽璘在墨池畔创办了墨池书院,开启了墨池书院官办民助的模式。这座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代,到了道光年间,已成为了郑姓私宅。当时聂铣(xiǎn)敏主持四川学政,面对民间重建墨池书院的呼声,于是捐出俸银约1万两,出资买下了郑氏私宅三院及空地数亩,在青龙街重建了墨池书院。

咸丰年间,芙蓉书院搬到墨池书院,将墨池书院一分为二。墙左为墨池书院,墙右为芙蓉书院。这两座书院与尊经书院、锦江书院、潜溪书院同为成都著名书院,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905年,墨池书院与芙蓉书院合并,创办了成都高等小学堂;

1906年,改名为成都县立中学;

1924年,改制为新学制3年的成都县立初级中学;

1931年,创办高中,更名为成都县立中学校(简称成县中),成为初、高中具备的完全中学;

民国时期,成县中列为成都“四大名校”之一;

1952年,成县中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七中学校(简称成都七中)。

千百年来,时光变迁,扬雄曾读书洗墨的墨池,流传下了蜀中千古文脉,后人也在扬雄等蜀中先贤的熏陶之下,延续着当年蜀中文化的辉煌。

2014年拍摄的位于成都市林荫街的成都七中(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