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上海创新改革试验:减少不合理行政干预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2018-07-11 10:0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科技创新需要怎样的体制机制?上海正在用行动给出答案。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策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印发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计划通过3年努力,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率先实施一批重大创新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改革经验。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近日走访上海多地看到,伴随着体制机制障碍的逐步破除,这座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正持续释放科创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达3.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5件,是五年前的2.4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达3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是三年前的近一倍;2018年1-5月,上海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达两位数增长,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4个百分点。

不合理干预减少

作为全国首个上报方案的试验区,上海全面创新改革明确了十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截至目前,上海已完全落地实施6个方面,另有2个方面正在推进,已形成初步成果。此外,1个方面已在国家批复前开展了自主改革探索,还有1个方面正努力争取落地。

已经落地的改革举措,重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而随着政府不合理干预的进一步减少,科研和产业创新活动开始释放出全新的活力。

譬如,上海市食药监部门牵头推进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不再强制“捆绑”药品的研发和生产,让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真正进入可以“外包”时代,让研发者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而在之前,一些初创企业的研发团队研究出新药物,因为注册与生产两大环节的捆绑,无力自主生产的他们,只能忍痛把“青苗”卖给国内外研发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等。

不仅如此,上海还制定了风险救济赔偿制度,为企业购买商业责任险提供保费补贴,并为试点品种注册申请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企业的创新活动。

新政激发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目前,上海已有39家申请单位提交了102件(59个品种)试点的注册申请,涉及具体品种59个,其中32个品种是尚未在国内外上市的“全球新”1类新药,18个品种已获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成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品种,其中5个品种已经批准上市。

进一步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同时,上海也在建立新的创新管理机制。

譬如,上海率先建立的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联动管理机制,将19项财政科技专项优化整合为基础前沿类专项、技术创新引导类专项等4类,建立了统一平台管理。

此举解决了财政科技投入多头管理、重复支持的问题,提高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将科研基础类项目劳务费资助比例由20%提高至50%,则让科研单位有了更自主的探索权限。

科技成果转化提速

上海汇聚了大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让专业科技人员蕴藏的巨大力量,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全面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

然而,无论是国有资产流失之虞,还是利润分配的限制,都让实验室的成果进入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面临着种种障碍。

2017年4月,上海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更多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大批代表性的高价值专利,因而成功实现了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譬如,2017年5月,同济大学将王占山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置”6件发明专利,以3800万元的价格转让,其中85%收益归于科研团队。

又如,上海理工大学将太赫兹技术以2879万元价格作价入股,其中80%奖励给研发团队成员,得利于新的规定,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并奖励给个人时,个人可以暂不纳税,递延至股权转让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尊重科研成果转化规律,政府的资金投入亦在转换思路。

位于嘉定区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以下称“微工院”),2017年9月正式启动运营国内首条8英寸研发中试线,本土小公司的微机电系统产品,自此有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助力。

微工院常务副总裁丁辉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的试点,上海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给予稳定支持和经费使用自主权。

在性质上微工院是企业,在人财管理上,上海创造性地采取了先“给钱”后“考核”的评价体系。固定拨款逐年减少,但随着产业收入走高,配套资金也会跟上,这也是上海首家采用该评价机制的企业。

创新的管理下,重大创新成果正加快涌现。微工院的MEMS(微机电系统)、微流控和硅光技术平台均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

人才政策不断更迭

人才是科创活动的关键。

在全面创新改革建设方案中,上海明确,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

围绕科创中心人才政策,上海2015年出台了“人才20条”,到2016年升级为“人才30条”,再到2018年出台“人才高峰工程行动计划”,过去三年,上海人才不断更迭,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以微工院为例,对标世界顶尖的比利时IMEC,这家机构需要招徕世界各地的优秀研发人才,需要大量懂技术有经验的“工匠”。

2017年9月从日本回国加入微工院的王诗男,现在已是这里的“顶梁柱”,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正是多渠道人才引进计划,让他坚定了在嘉定安居乐业的想法。

成功入选国家和上海有关人才计划,王诗男除了能得到国家及上海市财政补助资金,还将获得由嘉定区财政给予的综合资助,累计金额或达百万元以上。

以海归人才为例,可以看出上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力度。

根据公安部授权,上海出入境管理部门实施了25条出入境便利政策,新政率先探索了海外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场化认定标准和便利服务措施,允许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沪创新创业,以破解海外高层次人才出入境的不便利难题。

目前,上海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柔性引才方式,面向海内外集聚了包括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近500人。仅2017年,上海新增两院院士13人,总数位居全国第二。

据上海市发改委、市科委等部门介绍,下一步围绕加强科技人才激励、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上海有关部门将研究提出新一批改革举措并争取试点。

同时,上海也将推进实施国务院授权的先行先试改革举措,鼓励中央单位在沪开展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加强重点领域自主改革探索。

    责任编辑:徐晓阳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