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自古“社恐”出“大家”

2023-04-03 12: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社牛”、“社恐”,是现代社会中很流行的词汇,通俗点来说,就是外向和内向的人。这两种人可以说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两个极端。社牛总是很容易引起别人的主意,与人打成一团,社恐却总是不容易被人发现。似乎容易成事的人都是“社牛”,但在看不到的另一面,那些“大家”好似又都是“社恐”。

“社恐晚期患者”齐白石

说绘画大师齐白石社恐,会有很多人提出疑问,如果他都社恐,如何做到艳遇不浅,成长路上屡得贵人相助,艺名渐隆后“朋友圈”也扩大不少,常为当时的名人作画治印。可他却是名副其实的社恐,还晚期。每天靠装心脏病来谢绝外界对他的拜访。

齐白石在画蟹,1948年,杰克·伯恩斯摄

齐白石早年拜师王闿运时,“社恐”本性就显露无遗。王闿运听到齐白石的事迹后,曾多次表示愿意收他为弟子,但齐白石却一再犹豫,怕人说他“借势标榜”,以至王闿运觉得他很奇怪,感到他“高傲不像高傲,趋附又不肯趋附”。

定居北京后,画家圈中找不到齐白石的影子。他在一方印章里声明过“一切画会无能加入”。这种孤僻的处世风格令人颇感怪异,他就干脆称自己和瑞光、冯臼为“西城三怪”,并画了《西城三怪图》。

齐白石《西城三怪图》

不站队、不打嘴炮、不参加争论,是他在生活中的原则。1935年,张大千与徐燕孙为一点小事,在《晨报·画刊》舌战,著名学者傅增湘想以聚餐的形式调解矛盾,并托人邀请齐白石出面。他拒绝说“不喜欢多管闲事。”

齐白石在《寄园日记》中记述

常书“三缄”二字自省并赠人

晚年的他,更是因为不喜欢见外客得罪了不少人。他的一名学生曾口述,齐白石不分昼夜紧闭大门,门里还加了一把锁,有人去找他,女仆从门缝中看清来客外貌并问清情况后,进去告知,如果他相见才开门,不愿见的,都让女仆回答说“主人不在家”。

齐白石的社恐,如他的《檐前》诗中所述:“青门经岁不常开,小院无人长绿苔。蝼蚁不知欺寂寞,也拖花瓣过墙来。”

天才张爱玲的社恐人生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张爱玲在其19岁时创作的作品《天才梦》中写到。她从不掩饰自己的古怪,她说:“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纳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甚至自己的母亲也无法接纳她的怪异。

张爱玲的母亲一直教她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着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的天分,千万别说笑话。但是这些教导全都失败,她依旧异于常人,还是不会削苹果,不会织绒线,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打针,却不认得去医院的路。更关键的是,她不会待人接物,恐惧社交:“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与人交接的场合中,她总是充满了惶恐与不安。

直到晚年,张爱玲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没有任何改变。在他人看来,她的行为有些怪异,“她经常目不斜视,有时面朝着墙壁,有时朝地板。只闻见她窸窸窣窣的一阵脚步声,廊里留下似有似无的淡淡粉香”。

当时,张爱玲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伯克莱大学安排台湾学者陈少聪给张爱玲当助手,两人同在一个办公室,中间只隔着一层薄板,陈少聪在外间,张爱玲在里间。陈少聪发现,张爱玲极不喜欢与人交往,刻意躲避着人群。于是,陈少聪总是把需要给张爱玲的资料整理好,趁张爱玲不在的时候,放在她的办公桌上,以此种方式来减少和张爱玲的接触。为了彻底杜绝与别人接触,张爱玲后来竟然白天不去上班,当别人快下班的时候,她才到单位来,一直工作到深夜。

张爱玲和赖雅

同事陈世骧好客,经常在家里举行聚会,尽管张爱玲不喜欢交际,但有时也不得不去参加,可即便参加了,也给人一种不合群的感觉。有一回,陈世骧又在家里举行聚会,陈指着几个朋友说,大家就像个大家庭一样。可张爱玲却表示她最怕大家庭,弄得大家十分扫兴。还有一次,陈世骧在家中宴请张爱玲,特地叫了几个晚辈学生陪同,那一天,张爱玲和陈世骧同坐在沙发上,陈世骧滔滔不绝,张爱玲却很少说话。她只和陈世骧说话,偶尔应一声陈夫人的招呼,对其他人一概不理。去过陈世骧家里两次后,张爱玲就再不去应酬,任陈氏夫妇怎么邀请,她都婉言拒绝。

晚年时的张爱玲

现代作家白落梅对张爱玲这样评价:“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的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山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张爱玲是那个干净的人,她从未低头和屈服过,她以凛冽疏离的姿态,睨眼蔑视着,她的内心,坚强,明朗,旁若无人的活着,听天由命的离去。”

张爱玲以自己的才华行走在这世界,以自己才气换来自己想要的自在,并给中国现当代文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实得像火腿一样的王国维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小性格孤僻忧郁,不善言辞。且貌寝、矮身、塌鼻、黄脸皮。胡适言:“样子真难看”。鲁迅曰:“老实得像火腿一样”。

用今天的话来说,王国维是位社恐患者。不擅与人交,独学潜志。但正因为有大把与自己独处的时间,他才能潜心研究学问——他有深厚的国学造诣,研究《红楼梦》,写出《红楼梦评论》,成就了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成为了红学里程碑;他又是个杰出的诗人,写出了《人间词话》,以崭新的眼光评论中国旧文学;他仅用4年,写出了中国最早的关于戏曲历史的书籍《宋元戏曲考》;他精通多国语言,自学英文、德文,能研读康德、叔本华的原著。

清华研究院四导师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四次请他去当教授,都被他婉拒。最后蔡元培“五顾茅庐”,并申明只需他远程写信教学,王国维才答应,还执意不要工资。这才有了鼎鼎大名的“清华研究院四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王国维与罗振玉成就“罗王之学”

王国维的一生中,罗振玉是他唯一的知己,两人相交30年。两人在旅日期间,写出了中国近代考古学著作《流沙坠简》。鲁迅评价它为真正的国学。此外,王罗二人都对甲骨文充满兴趣,罗振玉创作了《殷墟书契考释》,王国维与1917年创作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之后又写出了一篇《续考》。二人与郭沫若、董作宾成为“甲骨文四堂”。

在独自完成一个又一个开天辟地的学术研究后,王国维在50岁盛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杀。就在前一晚,他还在陈寅恪家里畅谈学术,陈寅恪丝毫不觉有异,想不到王国维此时衣兜里已揣着一封遗书,只有寥寥122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的帅才

林彪作为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性格冷漠,很少与人交际,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身边的人都很难与其推心置腹的谈话。他的冷漠甚至到了连炊事员给他夹菜都不行,否则他就不吃饭了。

据资料显示,当时四野的将领经常到总部开会,林彪从不和他们寒暄,见面只谈公事,然后便起身离开,最多把手上拿着的炒黄豆袋子扔到对方面前,问他们吃不吃。其身边工作人员们回忆,林彪特别怕风,从来不到室外走动,喜欢一个人在静静的房间里独自踱步,从不跟人扎堆,这种十分特异的生活习惯和孤僻的性格,让林彪在开国将帅群中显得有点另类。

他在病痛的折磨下,越发不苟言笑,严肃得像个木雕,在苏联的三年时间里,他把精力转向攻读英、法、德、俄等国著名军事家的著作,潜心研究军事理论,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没完没了地踱步、转圈和研究地图,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没有一点变化。

林彪喜欢吃黄豆

归国后,林彪很快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还本就沉默寡言的他,因为繁忙的工作与身边的人更是没有了沟通。南山别墅中一位贴身侍候林彪的工作人员,在陪伴林彪的十余天里,林彪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林彪也很少和秘书讲话,别墅里几乎听不到他讲话的声音。坐专机时,他的话也很少,只要坐进包厢,不是批阅文件,就是靠着飞机的玻璃窗凝思眺望,时常一看就是个把小时,只有一次他跟专机上的服务员说自己脊椎上还残留着弹片,一直怕风、怕冷、怕受阳光刺激。

生活中的林彪与玩笑绝缘,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他一生中只和大家开过一次玩笑,甚至还不好笑。作为功勋显赫的“战神”,林彪自然受到异性的青睐,不过在这方面林彪从未有任何逾矩之事,有人评价林彪已经到了“厌恶女色”的地步。

不过正因为他这般冷漠的性格,在军事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能从容应对。被人称为“泰山崩于面前而面不改色”的帅才。

除了以上这几位历史上的大家名人外,当今也有许多“社恐”的名人。例如许多迷妹心中的男生梁朝伟,以及带给我们“80后”欢笑的周星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也许给了能说会道的社牛们许多的优势,他们更容易结交朋友,更容易展现自己。不过,正因为时代的浮躁,我们是否更应该多给自己沉淀的时间,在自己的领域里去发觉与深挖——或许,认真做个“社恐”也不错呢!

你是社恐还是社牛?

撰文 | Jane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