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寻书欧洲|大英图书馆:有哪些中文书?
大英图书馆位于伦敦市中心,坐落于圣潘克拉斯车站(St Patricks Station)附近。它是英国的国家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其馆藏包含来自世界各地的约1.7亿件物品,包括书籍、杂志、手稿、地图、乐谱、报纸、邮票等,涉及400多种语言。此外,该馆还拥有庞大的数字档案和音像资料。自2013年起,它还开始归档英国网站(后缀为“uk”的网站)。
在大英图书馆诞生之前,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有着类似的功能,它后来成为大英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书籍、手稿和期刊馆之一,其馆藏物品既有当代的,也有古代的,既有英国的,也有外国的。它还存放着17世纪英国博物学家、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以及英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罗伯特·科顿爵士等人的藏品。1823年,该图书馆获得乔治三世国王的藏书,令其藏书量倍增。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主体是圆形阅览室,这个阅览室于1857年开放,曾接待过许多著名的访客,包括查尔斯·达尔文、查尔斯·狄更斯、卡尔·马克思、萧伯纳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列宁也曾是这里的读者,他当时看书时使用的是化名雅各布·里希特 (Jacob Richter) ,以防止俄国当局对他的跟踪。英国小说家乔治·吉辛在他1891年的小说《新格拉布街》中,将圆形阅览室描述为“书影之谷”。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论小说与小说家》中,圆形阅览室是探讨小说的艺术的起点。
上世纪70年代,根据《大英图书馆法》,英国决定建立国家图书馆。议会的愿景是建立一个位于英国信息网络核心的单一机构。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外借科技图书馆以及英国全国书目出版社等单位遂联合起来实现这一目标。当时,新图书馆所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找一个合适的场所,将不同机构的馆藏汇聚在一起。最终,圣潘克拉斯车站的一个旧铁路货场成为大英图书馆的新家。
大英图书馆大楼由建筑师科林·圣约翰·威尔逊爵士(Sir Colin St. John Wilson)设计,于1997年向公众开放。这座建筑也成为之前一百年来英国建造的最大的公共建筑。不过,这个庞然大物依然无法容纳大英图书馆所有的馆藏。其使用率较低的馆藏被存放于约克郡,这部分馆藏占总馆藏的70%。并且,大英图书馆的馆藏与日俱增。据统计,该馆每年新增三百万件藏品,总藏品可填满六百二十五公里长的书架,每年的新增藏品要用长达十二公里的书架来摆放。
2023年1月13日,我和朋友来到了大英图书馆。远远望去,图书馆的轮廓像是一艘远洋客轮。我们首先停在图书馆前的青铜像前。惭愧的是,我之前来过很多次大英图书馆,早就注意到它,却从没有认真了解过“他是谁”。其实,青铜像人物的作者和名字就标注在青铜像的旁边。有时,我们目的性过于强,对周围的很多信息视而不见。这座青铜像是爱德华多·保罗兹(Eduardo Paolozzi)的作品,呈现的是牛顿在寻求知识的场景。爱德华多·保罗兹出生于爱丁堡北部的利斯地区,是意大利移民的孩子。他1943年曾在爱丁堡艺术学院学习,然后前往巴黎工作。他的作品深受欧洲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爱德华多·保罗兹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先驱。
大英图书馆外景
图书馆前的牛顿雕像
爱德华多·保罗兹基于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1795年的彩色版画《牛顿》创作了这尊青铜像。在布莱克的作品中,牛顿被壮丽的大自然所包围,但他浑然不觉,只专注于用数学的维度研究复杂的宇宙。布莱克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蔑视牛顿以牺牲自然和创造力为代价的科学思想观。爱德华多·保罗兹解释他的创作初衷和布莱克截然不同。他同时受到牛顿和布莱克的启发:他们两人一个代表科学,一个代表诗歌、艺术和想象力,他故意将两者相融,并用一件作品体现出来,以此表达“自然与科学、诗歌、艺术、建筑——所有这些都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这些元素也符合大英图书馆特点。几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是,爱德华多·保罗兹根据自己的模样塑造了牛顿,而牛顿的眼睛是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那里复制而来的。
牛顿适合做大英图书馆的“代言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大英图书馆收藏有他的诸多著作的早期版本,比如《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个新的最准确的月球运动理论》《广义算数》《通量法》的早期版本等。
我们步入大英图书馆,发现里面“车水马龙”。有人在看展览,有人在聊天,有人在书桌前飞速地敲字,有人正闹中取静看书……人们各自忙碌着,又互不干扰。图书馆内最显著的一个景观是矗立在图书馆中央的茶色玻璃塔。塔内堆满了书,这些书正是1823年乔治四世国王捐赠给大英图书馆的其父亲乔治三世的藏书。该玻璃塔拔地而起,高6层,蔚为壮观,并且,所有书的书脊朝外摆放,如果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出书的名字。
图书馆内景
图书馆的茶色玻璃塔
大英图书馆里经常举办各种主题展,我最喜欢的是约翰·里特布拉特(John Ritblat)画廊里的展品展。这个画廊展出的珍品包括威廉·布莱克的版画,简·奥斯汀的写字台,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手稿,奥斯卡·王尔德、查尔斯·狄更斯等人的手稿等。来自敦煌的《金刚经》也在这里展出。画廊中还展示着大量中世纪的彩色照明手稿,这些手稿令我流连忘返。我每次来看展,都会把允许拍摄的每页手稿翻拍一遍,似乎这样就可以把它们“据为己有”。在欧洲,能看到公开展示的照明手稿的地方屈指可数,大英图书馆榜上有名。
展览预告
大英图书馆的中国馆藏丰富,该馆拥有超过10万本中文印刷书和2500种中文期刊,包括明清印刷品、明代纸币和著名的皇家手稿等,其中含有从1820年到1910年出版的全部《京报》,也包括用满文、西夏文和纳西文等语言记载的中国史料。此前,大英图书馆中文典藏部前主任吴芳思曾介绍:大英图书馆收藏有450多块中国甲骨,它们是大英图书馆中最古老的藏品之一。这些甲骨来自英国传教士库寿龄(Samuel Couling)和美国传教士方法敛(Frank H.Chalfant)的收藏,即著名的“库方二氏收藏”。它们是1903年至1908年期间,两位传教士在山东传教时收购的。大英图书馆馆藏的敦煌文献大约包含七千卷保存完整的卷轴,上个世纪初,这些卷轴由斯坦因从中国带走。
当然,图书馆里的重头戏还是书。馆内值得看的书很多,我和朋友最关注的还是和中国相关的书,便决定去中文阅览室瞧瞧,只是进阅览室需要办理读者阅读卡。大英图书馆面向所有人开放,但若想进入阅览室看书,需要凭借身份证件和证明居住地址的信件办理读者阅读卡。我当时并没有带可以证明居住地址的信件,好在急中生智,想起手机收件箱里有网络费缴费电子单据,上面有居住地地址,于是,我顺利办好了读者阅读卡。
最终,我俩在图书馆三层的亚非学阅览室看到了开架摆放的中文书,只见书架上摆放着各类敦煌文献书、辞典类书、文学类书、美术作品研究等书。在异国他乡,看到这么多熟悉的文字,汉语大部头,我居然有些激动,不由得想,很多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曾经来这里翻阅过这些书呢。
亚非学阅览室入口
亚非学阅览室
中文书架
旧目录箱里的中文书目录卡也吸引了我俩的视线。我们看到王士贞的《凤洲杂编》、周鲸文的《击剑集》、吴开生的《古今文录》、顾寿白的《寄生虫》……我好奇地在网络上搜这些作品,结果发现,有好几本,网络上关于它们的信息一无所有。原来,这些作品只能在图书馆里找到。这个小小的实验业已表明——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查资料依靠图书馆,如今,即使网络已经大规模普及,但网络上的信息依然有限,图书馆依然必不可少。此时,我有个疯狂的想法,想把大英图书馆旧目录箱里的这些中文目录卡挨个查搜一遍,好奇这里到底有哪些好玩的中文书呢。
中文书目录卡
旧目录箱
(崔莹:记者、专栏作家,爱丁堡大学博士,热爱行走和文学,喜欢收集世界各地的老插画书,出版有《英国插画师》《英国插画书拾珍》《访书记》等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