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界双相障碍日|梵高同款“天才病”? ——喜与忧,双相情感障碍(上)

2023-03-30 15: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你是否亲身经历,或见到过身边的人有以下表现:明明前些日子还觉得生活无比精彩,连睡觉都是浪费时间经常到天亮才睡着,讲话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同时会突然因为一点小事变得烦躁、易怒;但是没过几天,又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发呆、慌神,连过去喜欢的爱好和活动也没得没有兴趣,甚至默默流泪,无法专心学习、工作。

像这样一天大喜、一天大悲,情绪变化宛如做过山车的人们,在医学上称之为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PBD)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指临床上既有躁狂/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故也有“躁郁症”的说法。自2015年起,由国际双相障碍学会和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发起,将艺术巨匠梵高的生日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World Bipolar Day)”,因为梵高也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不仅如此,林肯、达芬奇、海明威等很多知名人物也遭受这种心理疾病的困扰,老百姓便将这种心理疾病成为“天才病”。

然而该病并非天才专属,而是很常见的心理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平均患病率为2%-3%,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但由于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的不同,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报道的患病率有所不同。在2019年一项涵盖中国31个省的精神障碍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显示,双相障碍患者占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的4.5%,占心境障碍患者总数的10.7%;男女患病比例为1:1.3,这一趋势在各种文化和各种族人群中是一致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可能与激素水平的差异、妊娠、分娩和哺乳,以及心理社会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有关。

如何识别双相障碍的“双面人生”?

虽然在躁狂发作时患者会表现出超出平常的激动和开心,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心”,所以学会识别双相情感疾病的临床表现是了解它的第一步。双相障碍多为急性起病,具有发作性病程的特点,好发于春末夏初。首次发病起病年龄较早,平均发病年龄一般不到30岁,大多起病于50岁以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反复交替出现、或以混合形式存在。

让我们看看躁狂和抑郁发作分别有哪些临床表现和行为:

抑郁发作

注意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的“三低”症状!时间至少持续2周,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患者社会功能,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同时,也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1、伴发焦虑情绪,没理由的紧张、担心、恐惧,或合并像心跳加快、尿频出汗等躯体症状

2、学习、工作效率严重下降,动作缓慢,活动减少,严重时甚至出现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的行为状态;或与之相反,表现为紧张烦躁、难以控制自己,脑中反复思考毫无目的的事情

3、睡眠障碍,如早醒后入睡困难或睡眠过多;食欲变化,如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性欲下降、精力不足

4、出现幻觉(如幻听),妄想

躁狂发作

注意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症状!可伴有夸大性的观念想法、冲动行为等,时间至少持续1周,可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危险及不良后果。躁狂发作可一生仅一次,也可反复发作。那么三高症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方面呢?

1、情感高涨、思维奔逸:会表现为整日的自我感觉良好,想法如喷泉般涌出,口若悬河,兴高采烈,经常诉说生活的快乐和幸福,通常高涨的情感会感染到身边的人,博得共鸣,因此常常被人忽视(但了解ta的人可以看出不同以往的异常性)。开心的同时,也有情绪不稳,对他人的指责激动易怒、暴跳如雷,甚至转为攻击行为(会很快怒转喜或赔礼道歉)。

2、睡眠需求减少,活动增多,出现夸大观念及妄想:常把“不愿意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睡眠上”、“全身有使不完的劲”放在嘴边;自觉精力旺盛、想做大事,有所作为,但多数有始无终;言语内容夸大其词,漫无边际(常与健康、能力、财力、容貌有关)

3、还可表现为食欲增加,不顾他人感受的性欲亢进等行为

4、轻躁狂:与躁狂发作表现相似,但症状只连续出现4天,并且许多行为较轻,心境的改变能被他人注意

需要了解的是,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也可以快速转换,反复至少两次,称为混合发作。为方便疾病诊断和后续治疗方法的选择,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1)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将双相障碍分为双相障碍(I型、II型)和环性心境障碍。

下面是ICD-11对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的特征是躁狂或轻躁狂症状(伴或不伴抑郁症状),与其他双相情感障碍或相关疾病(例如,持续性心境升高)具有共同的主要临床特征。

2

这些症状不符合双相情感障碍或相关疾病组中任何其他疾病的诊断要求。

3

其他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例如,分裂情感性障碍;成瘾行为引起的疾病;人格障碍)并不能更好地解释这些症状。

4

症状和行为不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也不是由于物质或药物(例如酒精、可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包括戒断效应。

5

这些症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严重痛苦或严重损害。如果维持功能,只能通过大量的额外努力。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心身医学专科分会

作者:吴 珩 殷嘉欣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身/精神医学科

审核:陆 峥 上海市医学会心身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医学科普新局面。持续开展“健康方向盘”、“架起彩虹桥”和“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三大系列品牌活动。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已经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普比赛之一,培养了大批医学青年科普人才,为青年医学工作者打造了新时代“有情怀、有温度、有传承、有创新”的四有科普舞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