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疲倦的时候,不妨来读福克纳

2023-03-30 18: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雪野 楚尘文化

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阅读偏好。喜欢解谜的,会选择侦探小说,想体验故事的,会去寻找各种情节……那么,选择阅读福克纳的,可能有我们这样一类——自虐式读者。

对于很多人来说,福克纳也许并不陌生,但阅读他的作品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挑战。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表达过:

福克纳的小说在神经感到某种疲劳的时候看上几页,便觉十分容易理解。

而在译者看来,福克纳的翻译工作也是一件苦差事。上世纪80年代,李文俊先生在翻译《喧哗与骚动》时,曾经向钱锺书请教问题,钱先生在回信中写道:

翻译(福克纳)恐怕吃力不讨好。你的勇气和耐心值得上帝保佑。

是什么造成了福克纳的晦涩呢?或许是像“意识流”一般学院派的术语,筑起了阅读的屏障。太多时候,福克纳总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类似阅读乔伊斯的印象。昆丁在自杀前的大量呓语恰巧是最完美的印证,没有标点的文字极具跳跃性,却又呈现了阅读的自由。村上说在疲劳时来读,是有道理的,只有在神经倦怠之时,才能更精准地捕捉到福克纳传递出来的情绪。

于是,在某一天略显沉闷的午后,我翻开了《喧哗与骚动》。

▲ 《喧哗与骚动》,[美] 威廉·福克纳 著,李文俊 译,出版方:大方x楚尘文化,2022年7月

01.

白痴班吉与诗人昆丁

透过栅栏,穿过攀绕的花枝的空当,我看见他们在打球。他们朝插着小旗的地方走过来,我顺着栅栏朝前走。勒斯特在那棵开花的树旁草地里找东西。他们把小旗拔出来,打球了。接着他们又把小旗插回去,来到高地上,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他们接着朝前走,我也顺着栅栏朝前走。

福克纳的开头总是写的十分精彩,他似乎总能借助最初的几句话就把人物的命运定下了。班吉是一个白痴,这个家族中不幸的小儿子,因为天生存在智力缺陷,为了不让自己的家族蒙羞,母亲将他原本承袭的舅舅名字改成了班杰明。以班吉为中心的世界很纯粹,他代表着生命最初的混沌的形态,这里的时间一直没有流动。班吉传达出的句子都很简短,因为一个永远都没长大的三岁婴孩只能借助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喧哗与骚动》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以班吉、昆丁、杰生、迪尔西的视角讲述了四天的故事。在这四天中,穿插了大量的追忆以及事件的描述。班吉的部分,是全书中篇幅最短的一章。这部分中,福克纳传递出了有形、具体但又是含混不清、难以描摹的情绪。树的香味、炉火的光焰、流水的声音构成了知觉的全部,这些意象的描写极具感情,它们适切地重复出现,最终流向了凯蒂,她是班吉最重要的依靠。

▲ 《喧哗与骚动》(2014)剧照

接下来,我要谈谈昆丁,他是小说中唯一的“诗人”。

过了一会儿,那最后一声的颤音才停息下来。袅袅余音在空中回荡了很久,与其说是你听到的还不如说是感觉出来的。就像在落日斜斜的光线中耶稣和圣弗兰西斯谈论他的妹妹时曾经响过而现在还在响的所有钟声一样。

昆丁的独白比班吉的更长,他的世界更倾向于一个城市的梦游人。钟表、妹妹、忍冬的香味,这三种事物频繁地在昆丁头脑里闪回,以至于他甚至忘记了身处的世界。“忍冬是所有的香味里最最悲哀的一种”很像是对艾略特《荒原》“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的戏仿。不经意间飘来的花香是纠缠昆丁的梦魇,妹妹的贞洁与家族的荣誉融进了对忍冬的回忆。还是青年学生的昆丁太过敏感,他的精神过于纤细,不足以承受矛盾的痛苦,在这个角色上,福克纳倾注了自己的部分投影。捕捉细微的知觉的能力,与福克纳最早练习诗歌的写作不无关系。虽然他自嘲自己是一个“失败的诗人”,但也只有诗人,才会为任何事物哭泣。

福克纳笔下的风景,总是染上了一层灰色的忧郁,昆丁沉水之前的旅行,更像是一首充满了漂浮的能指与流动的情绪的长诗。这场旅行的中心是凯蒂,在昆丁反复的呓语里,可以看到他思绪的繁乱。他将一切与妹妹联系起来,圣经、死亡、意大利小姑娘……最终的溺水自尽似乎也可看作为爱情而毁灭,因为这是一种禁忌的情感。但是,昆丁是个爱死亡胜过妹妹的人,他要挑战的是“时间”,以及家族的耻辱,最终他选择了永远的遗忘当作解脱。

▲ 《喧哗与骚动》(2014)剧照

02.

灵魂分成两份的凯蒂

封建陈旧的家族里,似乎总会诞生出浪荡子。和康普生家庭中的男孩相比,凯蒂最为独特,她是那个爬上树被下面的男孩们仰视的女孩,她是这部作品中的英雄,只有她勇敢地离开了家。但是福克纳作为小说的上帝,却让凯蒂走向了堕落。凯蒂的堕落被康普生家族视作家门不幸,从此以后,这个本就衰败的家庭变得更加充满死气。

第三篇的视角以杰生为主,他承担了“恶人”的角色。谈起自己的姐姐,他用尽恶毒的语言,对待哥哥的去世也是冷嘲,而弟弟班吉是他一直想甩掉的包袱。他总在强调自己的损失,认为哥哥的投河是对家庭投资的浪费,他如同典型的守财奴,一点小利都不放过。福克纳在这部分一改前两篇的写法,去掉了大量私人化的描写,转而去对叙事进行了补足,阅读杰生部分显然更符合对通常故事的期待。在创作《喧哗与骚动》的时候,福克纳也是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他曾写道:

我仅仅是开始写到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小河沟里相互泼水,姐姐跌倒弄湿了衣裳,小弟弟哭了,想到那姐姐打输了说不定是受伤了。也说不定是他知道自己是小娃娃,她不管水仗打成什么样也会停下来安慰他的。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当她停下水仗浑身湿透朝他伛下身子的时候,整个故事,这在第一部分里是由那同一个小弟弟讲述的,仿佛都在我面前的纸上展现出来了。

1928年,在先前小说出版比较顺利的情况下,福克纳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他开始构思关于康普生家四个孩子的故事。康普生系列最早由《That Evening Sun Go Down》和《A Justice》两个故事组成。两个故事都描写了孩子面对黑暗产生的没有支撑的不安的情绪。康普生的第三部小说最终成为了《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出色地融入了之前的创作经验,福克纳又加入了黑人保姆迪尔西这个“局外人”视角。书中刻画的迪尔西的形象很容易让我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长”,她们都代表了少年时代温柔、包容的力量。

福克纳深厚的功力体现在完美地融合了康普生三兄弟和迪尔西的视角,他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描写了乡土与怀旧情绪的主题。每个兄弟都被困在名为“过去与小镇”的精致的瓮里,凯蒂的灵魂分成了两份,她给与了班吉母亲般的依靠,又是昆丁幻想的情人。不安带给了昆丁太多焦虑,他竟以为借助乱伦之名可以保住妹妹的声誉,也能够恢复家族早已消逝的名誉。家庭是杰生的折磨,每个成员的名字都是对他的诅咒,福克纳最后也戏耍了这个可怜的“恶人”,让他最为珍视的账本被偷走了。但福克纳是一个怜悯的作家,他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受环境影响的可怜的普通人。现在,让我们换一个思路来看,如果昆丁顺利从哈佛毕业,他是否就能重振家族,杰生的命运是否也就得到了改变。也许这个故事会得到彻底的颠覆,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新的年轻人去纽约闯荡自己的美国梦,而不是将自己沉浸在旧日的树影里。

03.

充满诱惑的“往昔”

往昔是一个充满无限诱惑的词语,我不禁好奇福克纳为何要沉迷孩童的嬉戏场景,以及那种朦胧的不安。《喧哗与骚动》很难找到始与终,它看上去只是关于一个存在于美国南方小镇的一段时间的经验。无聊翻阅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这本书的成书时间,1929年——那个经济急速繁荣却走向大萧条的年代。

艺术并不是南方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北方,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它是曼哈顿大楼基石上的那块最坚硬的矿工之石。它是街上垃圾与破烂的一部分。

……

芝加哥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歌曲的脚韵并不总是跟曲调和谐一致;人们精力充沛、大嗓门、变幻莫测却永远是年轻;从广袤得几乎能算是一片大陆的一条河的流域里,青年男女被吸引到城市活泼的不安里来,然后又给吐了出来。

显然,福克纳更多的是一个经济上的保守主义者,他对现代带来的成果持一种小心翼翼的怀疑态度。他将名字命名为《喧哗与骚动》的时候,潜藏着对过去的记忆的探索,正像他在作品里提到了黑人的问题,并将温情都留给了黑人保姆迪尔西。多年后,当福克纳又对故事增加了附录作为补充,这可以视为成熟的作家福克纳借助了同一个故事,与危机中写作的自己进行了一次对话。

福克纳身后的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他自己经历过一战,所处的南部州依然处在南北战争后种植园传统消失的矛盾中,同时,他又是个敏感、孤独的作家,注意到了时间会成为过去,而不再成为时间本身。于是,他借助《喧哗与骚动》呈现了现代与过去,时代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和独特的自我意识。我想,他的精神也不只存在于密西西比,或者虚构的约克纳帕塔这样具体的地名,在当今的时代——危机的收缩期,我感到和福克纳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一段因为疫情不能旅行的日子,使我格外想念车厢里充满夏日暮色气息的时刻,也许我的神经已经疲倦了,但我却感觉成了一个胜利者,征服了《喧哗与骚动》。

睡不着的时候,不妨读一读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美] 威廉·福克纳 著,李文俊 译

出版方:大方x楚尘文化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原标题:《疲倦的时候,不妨来读福克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