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极日记 | 探秘西北航道:格陵兰寻根
原创 极地塞翁
2008年8月19日
乌玛纳克湾
0°C | 8°C
阴
5
萨卡克文化
努斯瓦克半岛(Nugssuaq peninsula)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500年前的木乃伊发现,还有更久远的考古发现。
20世纪40年代,努斯瓦克半岛南岸、距离奇拉基措克不到40公里的萨卡克村(Saqqaq,70°00′35″N 51°56′45″W)发现了大量石器残迹——总共 182 件石器工具。
若干年后,以萨卡克(Saqqaq)命名的史前文化被定义为格陵兰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存在,它也是被称为“ 北极小石器传统”(Arctic small tool tradition)的一部分。
萨卡克文化遗址分布在格陵兰许多地方。其中,迪斯科岛南部的凯凯尔塔苏瓦克(Qeqertarsuaq)的发掘具有重大意义——出土了一具萨卡克冰冻遗骸。
科学家对这位被命名为“Inuk”的中年人进行了基因测序。已确定“Inuk”生活在大约 4000 年前,与东北亚的土著楚科奇人和科里亚克人有亲缘关系,而与后来取代他们的新因纽特人没有直接关系。
科学家还依据DNA绘出了“Inuk”的外貌——棕色的眼睛、易脱落的黑色头发和铲状的牙齿。
补记 | 最新考古成果
《科学》杂志(Science)2014年发表的一项基因研究,检查了在迪斯科湾的另一处遗址——吉克塔西休克(Qeqertasussuk,见上图)发掘的六具萨卡克个体的遗骸。五个mtDNA样本表明,萨卡克的祖先在公元前 4000 年左右通过一次明显的迁徙从西伯利亚进入北美,随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北美人群在基因上保持隔离。
在此之前,《自然》杂志(Nature)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从头发中提取的DNA 样本表明,古代萨卡克人大约在 5,500 年前来自西伯利亚。他们的迁徙独立于产生现代美洲原住民和因纽特人的迁徙。
这两个研究报告,以及此前对“Inuk”的研究,都认定了古萨卡克人生存轨迹的独特性。尽管对古萨卡克人的起始年代的考证略有不同,但考古学家由此推论出,至今6000年-5500 年前(此前的说法是4750年前),一群来自亚洲的黄种人已在格陵兰西南部定居。
6
人间蒸发的古因纽特人
尽管历史如此悠久,但萨卡克人并非当代格陵兰人的祖先。
因为,公元前9世纪左右,在格陵兰岛生存了2000多年的萨卡克文化消失了。
几乎与萨卡克文化同时并存的,是在高极北的“独立-1文化”。这支来自加拿大高北极的古因纽特文化因其遗迹发现于独立峡湾(82 °15′N 21°54′W),而被命名为“独立文化”。
带有箱型壁炉的椭圆形住宅遗迹,以及由岩石和麝香牛骨头制成的鱼叉头、锛头和刀片石……,公元前25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独立-1文化在格陵兰北部存在了一千多年——莫名出现,又莫名消失。
独立-1文化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族群——不仅因为其历史久远,更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极寒环境至今无人可以定居,而他们却在那里生活了近千年。
公元前9世纪,独立峡湾以南又出现了独立-2文化。和他们的祖先不同的是,他们的住宅比独立-1文化的旧建筑更复杂、更大。公元前80年,独立-2文化也消失了。
有学者认为,“独立文化”或许不是消失而是南迁了,但这个假说没有得到考古证据的支持。
多赛特人的面具
公元前5世纪,来自北美大陆的多塞特人(Dorset)出现在格陵兰岛,并在这里生活了1500多年。随着温暖期的到来,大约在公元10世纪,多塞特文化也消失了。
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多塞特人消失的原因是无法适应温暖,或者说他们受到了新引入的疾病的影响。
7
红胡子的绿岛梦
在多赛特人消失不久,一批来自冰岛的北欧人到了格陵兰。
“红胡子埃里克”出生于挪威,随父亲移民冰岛后成了农场主。因农奴的纠纷,埃里克杀了另一个农场主。被判三年流放。
流放期间,埃里克航行到了格陵兰的西南部。那里拥有与冰岛类似的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有望实现美好的农场梦。
流放期满返回冰岛时,埃里克故意给这片土地起了一个比“冰岛”更吸引人的名字——“绿岛”(Greenland),以吸引更多的人与他一起开发那片神奇的土地。
公元985年,埃里克带着25船渴望土地的移民返回格陵兰岛——有11艘船在海上失踪,只剩下14艘到达格陵兰。
新移民在格陵兰西南海岸建立了两个定居点:东部定居点位于纳尔萨克以南约二十公里的地方。西部定居点靠近现今的努克。
埃里克峡湾的北欧人定居点
埃里克成了格陵兰岛最高酋长。他的领地迅速发展,极盛时有农场280个,人口3000-5000人。
1002年,一场来自冰岛的瘟疫害死了许多移民,也包括埃里克本人。然而,这个移民族群依旧幸存了下来,甚至还在200年后成了天主教的一个主教辖区。1261年,岛上的北欧移民共同宣布效忠挪威国王,格陵兰遂成为挪威的海外领土。
Hvalsey 教堂是格陵兰岛保存最完好的北欧遗址
欧洲人在格陵兰西南鼎盛时期,亚洲人在格陵兰北部再次出现。
当年通过白令陆桥来到美洲的因纽特人,公元11世纪再次从阿拉斯加出发。在经过数百年的长途迁徙后,于14世纪到达了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卡纳克一带形成了图勒文化,并继续向南扩张——奇拉基措克遗址就是图勒文化的组成部分。
15世纪初,北欧人在格陵兰的定居点消失了。有人说,图勒人的扩张、海盗的袭击,以及殖民地被挪威政府放弃……这一切,加速了这个族群的走死逃亡。
但多数专家认为,是小冰河期的严寒逼走了这些北欧人。冰芯考古证实,这个时期的格陵兰气温比现代低6-8 °C。
北欧人的定居点消失300年后,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突然想起了自己在格陵兰的主权。于是,18世纪初,一支商业和宗教联合探险队从丹麦前往格陵兰岛。
基督教百折不回的传播打开了因纽特人的心理壁垒。在和平进入因纽特社区的基础上,丹麦人学习并应用因纽特人的寒地生活方式,有些人还与因纽特人结亲通婚——甘愿被因纽特同化的丹麦人从此融入了格陵兰。
如今的“格陵兰人”是一个全新的人类学概念——以因纽特血统为基础的、因纽特与北欧血统融合的族群。
无论黄皮肤还是白皮肤,当代格陵兰人都认同自己的祖先是因纽特人。不过,他们并没有早期古因纽特人(萨卡克人、独立文化和多赛特人)的基因,而是图勒人的基因——尽管图勒文化来到格陵兰只有七百年的历史。
7
相倚共生
为了厘清复杂的历史变迁,我做了个《格陵兰人类简表》,梳理一下格陵兰族群的兴衰框架:
这个简表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一、非战争更迭。纵观世界古代史,朝代的更迭总是与战争相关。但格陵兰不同。这里不仅没有朝代,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只有线性的族群兴衰——发生与消失,再发生与再消失……
二、面对恒久的大自然,人类只是过客。格陵兰的前几支族群分别在苦寒之地拼搏了数百年甚至一两千年。但,地球打了一个“喷嚏”,偌大个族群说没就没了。消失的原因更是脆弱——多赛特人是因为气候变暖,而挪威人则是因为气候变冷。
三,图勒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原住民”;北欧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殖民者”。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移民”——图勒人间接来自亚洲,挪威和丹麦人直接来自欧洲。并且,挪威人比图勒人到格陵兰的时间还要早近百年。
在这个星球的任何一块土地上,最后的“剩者”,未必是强者,但一定是适者——造物主所造的所有事物之间必须互适互容,才能相倚共生。
我的这个认知,感悟于已发生的格陵兰人类踪迹。
原标题:《北极日记 | 探秘西北航道 -6- 格陵兰寻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