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花城与文学,有多少种意境

2023-03-30 18: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硬核读书会 硬核读书会

广州。/unsplash

一个属于花城与文学的夜晚有着多少重不同的意境?

3月25日的广州,是属于文学的:上午,花城文学院正式成立;晚上,“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在广州友谊剧院举办。

文物摄影师赵震与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于时空之境探寻穿行时空的风;旅行家夏伯渝于物我之境中穿越游走无界的风;国际知名建筑师马岩松于意象之境中触摸变化万象的风;得到创始人罗振宇与非遗醒狮传承人赵伟斌于未来之境中跟随一往无前的风。

他们作为花城文学之夜的“读境人”,带着观众和读者们一起进入了文学之境。

今天,他们与作为观礼嘉宾的知名影评人、策划人谭飞一起,带你解读他们眼中的广州与文学。

(回答顺序为读境人出场顺序)

参加花城文学之夜,您的感受是什么?

赵震:广州的文学类活动从外宣推广、落地举办,到创建花城文学院,都很用心!这次的花城文学之夜,创意非常好,穿越古今文化的时空对话,用年轻人的视角和方式,完成了这次跨年龄段的文化活动。

文物摄影师赵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白雪松:最大的感受是感动。每年都有儿童节、劳动节、重阳节……终于,咱们热爱文学的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狂欢节啦。

夏伯渝:这次的“花城文学之夜”活动很新颖,把文学和歌舞等各种文艺节目融合在一起,文艺又时尚。

马岩松: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创意,它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粤剧家曾小敏和薛凯琪同台,以及舞狮节目,都在用一种新的形式向大家展现传统文化。

其实我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我希望我的设计可以打破常规,同时也可以跟传统建筑一脉相承,今天这个活动让我发现了在各个领域中的同道人。

国际知名建筑师马岩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赵伟斌:清风徐来,特别醒神!

罗振宇:我自己算是文学的爱好者。这次来参加花城文学之夜颁奖盛典,我感受到了广东对于文学的重视,用了那么多资源,请了那么多作家,做这样漂亮的一个典礼,真是感受到了主题中说的那句话——有风自南。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几年,文学好像越来越热了,文学奖、图书奖、文学之夜等活动出现了不少,还有文学类电影、纪录片也很受关注。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白雪松:仓廪实,才会有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在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文学的重要性,这就是所谓的“盛世修典,和世存典”。

文学是这个飞速变化世界中的永恒坐标,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吟诵着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苏轼和陆游的名句,还在翻阅四大名著。人的身体会腐朽,但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会永垂不朽。

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夏伯渝:文学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内心营养的汲取。人们开始注重生命的质量和厚度,因此也更关注能够给他人生命带来影响和借鉴的纪实类文学作品和纪录片。

马岩松:以前大家喜欢谈论大的东西,开口闭口都是“时代”和“趋势”。但是,人们现在似乎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这在建筑上也有体现,以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和公共建筑,传递的都是宏观的信息,比如城市的历史和规划。但是现在,大家更需要的是所有人都可以与之“对话”、产生共鸣,在其中得到慰藉和启发的建筑。

赵伟斌:文学越来越贴近大众的生活,人们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精神文明的追求更加热烈了。

非遗醒狮传承人赵伟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谭飞:我觉得文学是很多艺术的母体,很多好的电影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以文学为母体的艺术样式都会比较厚重,有时代的烙印在里面。

像《红楼梦》、金庸的作品,到现在依然是文化资源。这就说明文学有很长远的生命力。现在很多浅层、快消式的文化产品没有这种生命力。

文学也越来越像一个轻奢品,代表的是一种审美品位和美学标准。大家能从文学中找到同温层,找到跟自己一样喜好的人。我觉得这也是文学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就是一个介质,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不管科技多么发达,人都是需要表达的。

知名影评人、策划人谭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您对广州这座城市的印象是什么?一个文艺、诗意的城市,您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

赵震:广州这些年发展得非常快,城市变化很大,也越来越注重发扬传统历史文化。从美食、文学、醒狮,可见这座城市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白雪松:最大的印象就是广州是一个特别包容又特别美的城市。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好多鲜花盛开,它们的盛开不是为了取悦某个人,而是在自己想要盛开的同时,很自然地让更多的人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

一个文艺、诗意的城市就应该像广州一样,城市很大,大到能够包容下很多思想火花的碰撞;繁花很美,美到能够让热爱文学的人们灵感爆棚,想赶快记录下这一刻的思如泉涌。

夏伯渝:广州是个美丽的城市,是我们国家最早改革开放的一线大城市,四季如春、鲜花常伴,所以也叫“花城”。我印象中广州有很多美食,广州人喜欢吃早茶、煲汤,管帅帅的男孩子叫“靓仔”。

一个文艺、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时尚、前卫、现代、繁华而又有鲜明个性和历史底蕴的。

旅行家夏伯渝。/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马岩松:广州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城市,就像这场晚会所呈现的一样。其实北京也是,但那种结合不像广州这么有活力。广州很接地气,和当地人聊天,你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能量。

所以我觉得广州很文艺,因为它有烟火气。很多人觉得文艺就一定要很孤独,我不认同。一座有人文精神、会赞美个人真实情感的城市,就是文艺的城市。

比如杭州的西湖十景,其中很多都是人工景观,但是当一个城市主动去追求诗情画意、去创造与公众的情感连接时,这座城市就是文艺的。

赵伟斌:既传统又时尚,既古老又有活力;既有勇立潮头的劲头,又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让人感到舒服、向往,即使离开,也难以忘怀,念念不舍。

谭飞:我非常喜欢广州。我年轻的时候来广州,感觉这里连呼吸都带着一种美。改革开放的时候,广州是最早与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城市,带来了很多新鲜空气、新鲜信息。

但广州同时也很平民气息。你无法想象北京的一个亿万富翁,会穿着拖鞋去吃街边摊,但在广州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人在城市中需要的生活感、安全感、舒适感,在广州都能感受到。哪怕在一个陋巷找一家做烧鹅的店,你都觉得很开心。

广州。/unsplash

其实广州最早音乐是很厉害的,像毛宁、杨钰莹,最早都发迹在这。音乐的词也跟文学有关,李海英、陈晓琪这些人,都是广州的骄傲。

当然广州的评论也做得挺好。以前有个杂志叫《随笔》,包括《花城》,我们年轻时都看,能看到很多很尖锐的东西。

还有以粤剧为代表的,一些老广州的特点。我以前有时候爱去街心花园看老人家唱粤剧,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学性,或者说文学的一个变种。

谈谈文学和您的关系,什么作品、什么作家对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白雪松:我的老家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书架。书架上面有很多书,大多数的书都是繁体字的。我小时候电视看多了会被批评,出去玩久了也会被批评,只有在从书架中抽出书看的时候,家人会纵容我。

那时候,每一次看书都会看很久,一开始是为了躲清静,但是看进去之后,就慢慢感受到了文学无法抗拒的魅力,那种魅力用任何语言都很难准确地描述出来。

在读书方面我比较贪多,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文学作品,只要写得精彩,我都会手不释卷。如果非要说影响的话,我只能说,我看过的这些文学作品,让我变成了如今的这个人。如果没有它们,就没有如今的我。

赵伟斌:我是非遗醒狮传承人,从广义来说,醒狮也属于文学的范畴,以醒狮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我很喜欢梁凤莲老师的《乱云飞渡——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之途》。

《乱云飞渡》

梁凤莲 著

广州出版社,2007-12

马岩松:建筑跟文学很有关联性。在设计一栋建筑的时候,我们需要编排材料、空间、时间、氛围等要素,我觉得这个过程和作家的创作过程也很像。

建筑和文学一样,都是容纳和创造喜剧和悲剧发生的场所。所以,自古以来的“好建筑”,都是具有文学性的。它不是一种宣讲式的建筑,不需要建筑告诉人“你来这里会得到什么”,因为大家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星际穿越》剧照

同时,它们都具有跨时间的特性。就像我正在做的深圳湾的一个项目,设计理念就是“远古的未来感”,在那个项目里,既有原始感——似乎人类文明从来没有过一样,又有未来感——因为这种建筑是陌生的。

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品,《星际穿越》算一个。这部电影在科幻层面确实很出众,但我觉得它也挺文学的,因为它传达的情感是饱满的,是可以让观众和这个故事对话的。

赵震:文学是人生的盐。有了盐,人生便有了滋味。关于盐,余华先生在《活着》里写过一句令人揪心的话: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是福贵埋了有庆后的一段话,即使多年后再读,还是像在旧伤上撒了盐,痛彻心扉。

《活着》

余华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7

这便是文学。盐,是生活里的不可或缺的调剂品,正如文学是我们人生的调剂品。

文字真实记录,文学准确表达。文学,是本能,是我们表达情感的本能;文学,也是需要,是我们表达情绪的需要。借助文学,我们就能大声地对这个世界说点什么,也能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徒呼奈何又怎样?至少,我们说了。从古至今,我们的先人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

夏伯渝:我对一些英雄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感情,比如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的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等,他们的一生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创造出奇迹,这也深刻地影响了我。

谭飞:原来我看金庸和古龙,觉得金庸是一种侠义,古龙是一种机灵,古龙的文句非常潇洒飘逸。后来也受过鲁迅、曹雪芹影响,还有国外的毛姆。文字和文学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意识不到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变成你血液里的因子。

我也喜欢写东西,出过七八本书,包括评论、翻译和小说集。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越爱看书的人越喜欢写东西,这些阅读积存在你的心里、身体上久了,你自然就会想表达。

《天龙八部》(1997)剧照

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带一本书。我觉得要把每一个缝隙都当成阅读的机会,而不要说我有个书房,我坐在书桌旁才叫看书。

碎片化生活来袭之后,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精神上的真空。而且现在有个特点,如果让你用闲下来的一整天看书,反而看不进去,但如果你只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提前计划好用它来阅读,反而能看进去。

我觉得是给自己一个仪式感,让你觉得这是一个正事儿,睡前看一看,工作间隙看一看,飞机、高铁上作为伴读看一看,总会找到时间。阅读也是让现代人抵抗注意力分散的方式之一。

· END ·

整理丨硬核读书会

校对丨黄思韵

原标题:《花城与文学,有多少种意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