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什么是“独立思考”?

2023-03-30 13: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什么是大家常说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一种理性思维能力,人们获取知识前都需要拥有。同时,它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仅从字面上将独立思考理解为认为一个人思考。那么,独立思考是否意味着一个人的思考?真相远远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

讲述|周濂

来源|知鸦通识APP《表达训练营》

01.

独立思考,不是一个人的思考

其实,独立思考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而是与他人一起思考。

换言之,当一个人独立思考的时候,反而是开始考虑别人的想法了。在这个意义上,完全脱离他人的“独立思考”是不存在的。

正如雅各布在《喧哗的大多数》中所指出的那样,思考具有不可避免性、彻底性与社会性。你所想的一切,其实都是对他人的想法和言行的一种回应。

黄晓明曾在一档节目中贡献了一个经典的表述,他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就是最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与表达。

黄晓明的经典表述,图源:综艺《中餐厅》截图

那么,除“一个人思考”之外,我们对“独立思考”还存在什么误解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当我们称赞某人可以“独立思考”时,通常意义上指的是,这个人不再像我讨厌的人那样说话,他听上去更像是我赞同的人了。

反过来说,当有人与我的观点相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他被洗脑了,而不是开始真正的“独立思考”了。

所以到这里你会发现,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把“独立思考”等同于“像我一样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虚假共识偏差”。它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者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以及行为的普遍性。

《地狱之门》雕塑中的思考者,图源:Wikipedia

也就是说,人们总会认为自己属于大多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主流观点。

“虚假共识偏差”让人们普遍地认为,别人的感受跟自己是一致的,而那些与我的观点不一样的人,要么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要么是完全不可理喻的人。

打个比方,如果做一个民意调查,题目是你觉得人们更喜欢猫还是狗?那么我想养猫的人会倾向于回答说:“那肯定是猫!”,而养狗的人,则会倾向于说:“当然是狗”。

要想避免虚假共识偏差和以自我中心的思考,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

02.

学会倾听

避免虚假共识偏差的第一种方法,就是学会倾听。

国外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大学生的沟通形态中,平均有14%是花在书写上。16%花在说话上,还有17%的时间花在阅读上。

而大部分的人,花在倾听上的时间是53%。这充分地说明,倾听与表达具有相等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

想要成为一个好的表达者,首先要学会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唯其如此,才能发现对话者潜在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倾听的第一种方式是,在别人表达观点的时候,要尝试先不做评价和判断。轻易地评判、反驳他人,很容易让你听起来“爹味十足”。有时候明明是好话,对方也听不进去了,从而陷入到无休无止的争吵当中。

事实上,我们在交流时,通常会有两个目的,一是沟通情感,二是解决问题。如果你能识别这两种不同的沟通目的,并且能认识对方的真实需求,那么在之后的交流中,你就会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倾听方式。

比如,当你的朋友向你抱怨工作中的种种不愉快时,他到底是在发泄情绪还是希望你去帮助他解决问题?如果你分不清对方的交流目的,那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所以,下次你的朋友抱怨的时候,不妨先学会倾听,肯定他的情绪,然后再尝试去表达你的观点。

倾听的第二种方式,是做记录,或者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去表示你的确在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观点。其中身体语言传达出来的信号是最为诚恳和直接的。

倾听的第三种方式,也是倾听的一个关键性技巧,就是要总结和复述。复述对方的话,有如下几点好处:

首先,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们是不是已经准确地理解了他们的意思,如果复述不到位,对方就有机会进行改正,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歧义;

其次,复述还可以帮助我们明晰地判断和把握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当然,要注意的是,这些复述其实都带有我们本人对对方内在感受的体察。

由此可见,复述的技巧在于认真倾听对方的感受,复述对方的想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倾听者建立联系。

倾听的最后一种方式,就是适当地进行自我披露。虽然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事实上只要愿意,我们总是能够与对方找到公约数。

比如我们同为北漂、同为打工人,或者又来自于同一个省份,拥有类似的经历和遭遇等等。

在找到公约数之后,你也可以做适当的自我披露,让对方意识到,你不仅在倾听他的讲述,而且你还和他产生了共鸣。

由此一来,你们之间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彼此,也能更好地进行表达以及打动对方。

不过,在进行自我披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适可而止,不要把自己变成倾诉者。

心理学中将自我披露比作剥洋葱,图源:豆瓣

当你能够做到不加批判地进行聆听,适当地复述对方的观点,并且进行自我披露的时候,你才掌握了与他人沟通的良好本领。

03.

换位思考

避免虚假共识偏差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学会换位思考。

虽然我们总是可以与对话者找到共同点,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人和人之间有太多的差异了。

同一件事情,你看到的是阶层矛盾,我看到的性别差异;你看到的是利益之争,我看到的是理想的冲突。

其实人们总是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或者说总是看到被既定的概念图示所规定看到的东西,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进行换位思考——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视角,看到对方的利益、兴趣以及合理性,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对方简单地判定为无脑或者非理性。

艾伦·雅各布斯在《喧哗的大多数》中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在乔丹之前,NBA巨星张伯伦或许是NBA最有影响力的球星,他平均每场球得50.4分,简直不可思议。

更夸张的是,他曾经在单场比赛中,拿下了100分的最高分,这两项记录都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职业的篮球运动员,张伯伦却不擅长罚球,他的命中率只有51.1%。

前NBA球员威尔特·张伯伦(Wilt Chamberlain)

图源:Wikipedia

有人专门研究了张伯伦的罚球动作,结果发现,当他把腰弯下来罚球的时候,他的命中率就会有所提高。

可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却很少这么做,这到底是为什么?

如果我们不换位思考,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张伯伦的这个做法是非理性的。那么,张伯伦的真实理由是什么呢?

后来张伯伦承认,在他看来,俯下身子罚球的姿势不够man,会被别人视为是小女孩或者娘娘腔,这会让他觉得非常尴尬。

听完这个理由,相信大多数人会觉得,张伯伦这个理由太荒谬了,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具有所谓的男性气质,他居然宁愿放弃更高的罚球命中率,作为一个NBA球员来说,这个做法简直是太不理性了。

如果这个判断是成立的,要基于一个前提假定,就是他最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篮球事业的成功。

显然,这个前提假定对于张伯伦来说是不正确的。因为从他的角度来说,他的篮球事业已经非常成功了。

相比“他的罚球命中率可真低啊”,他更不希望人们评论他说:“张伯伦是一个伟大的球员,不过只有娘娘腔才会用那样的方式去罚球”。

如果站在张伯伦的角度,换位思考,我们会认为他的这种做法是完全合乎理性的。如果不进行换位思考,仅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我们便无法探究到问题的答案。

独立思考不等于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学会在倾听和换位的基础上,与他人一起思考。

转载文章 | 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转载」

原标题:《什么是“独立思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