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豆瓣评分9.4!《重启人生》剧终,别错过这3本书
Brush Up Life
重启人生
"
是幻象也是日常表象,是零零碎碎也是完整一生。
日剧《重启人生》夹带着充满慰藉的妙趣,饱含平凡人的简单情愫,兜兜转转中指引我们去体认人生的寡淡与繁复。
年轻一代在剧中寻找人生哲学,但现实显而易见且让人扫兴——我们借不来多余的人生,也不存在重启人生的可能(除非庞加莱回归成真……)。
“我们只有这一世”,湛庐君的同事在追剧中忍不住吐槽,她继续说“无法像局中人那样置身婚姻之外,孩子和家庭已经构成了此时的结局。”
就过好当下吧!无论是孜身一人,还是融于家庭或承担养育之任。
不管是触及友情、爱情、亲情,都希望以下3本书能带给你更多思考,让仅有一次的人生更自如、自洽、自由,每一天都自得其乐。
"
出于爱与了解而行动,
不要出于恨与无知而行动。
——《鹿智者的法则》
这本书在引进中国之前,已经在全球畅销25年,爱读书的演员刘亦菲在2017年3月接受《时装L’OFFICIEL》采访时,坦言自己最近一直随身携带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是循着林中鹿踏出的足迹,遇见了隐居的山居女智者——在西方神话中,林中鹿通常都是智慧的代表,女智者睿智的表达和豁达的身影,如同我们在神话传说中遇到的充满智慧与能量的林中鹿一般,迷人又神秘。
丹·米尔曼跟随着鹿智者在山中漫步,这一路恰如蜿蜒的人生道路,智者与他交流了十二个人生道路上终将掌握的哲理:
0
1
平衡法则
寻找中庸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
如果说引力是牵引宇宙万物的力量,平衡就是打开所有秘密之门的钥匙。无论在身心情感的哪一个层面,平衡都对我们有所助益。
平衡法则提醒我们:无论何事,我们都可能做得太完美或太差劲,如果我们生活或习性的钟摆经常过于偏向一端,那它将会不可避免地摆动到另一端。
0
2
选择法则
决定不是用语言变大的,而是用行动表示的
自由意志既是我们的负担,也是我们的幸运——因为它给了我们选择的力量。
我们的未来,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选择塑造,环境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且应该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重新找回掌控力,这样我们才有勇气去活得充实。
0
3
过程法则
看到不同阶段的每一个步骤,而不要只看到远期目标
过程把一段旅程变成一串小小的步伐,一次一步,向目标进发。
过程比时间更重要,它让我们领会耐心的重要性,并构筑在细致准备的坚实基础上。它代表了对我们无限潜能的信任。
0
4
存在法则
关注当下,投入此时此地的体验
时间是种矛盾的存在,穿梭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却没有实体,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
时间的概念是思想和语言的约定,而有关时间更深层的事实是:我们只有“现在”。
0
5
共情法则
出于爱与了解而行动,不要出于恨与无知而行动
宇宙并不评判我们,它只给我们后果和教训,并提供纠正和学习的机会,此乃因果循环的法则。
共情意味着认识到,无论是朋友还是仇敌,我们都应在自己的思维和能力范围内尽力做到最好。
0
6
信念法则
接受生命中的不确定性,用心感受你的道路
信念将我们与人类共同的智慧直接相连,它提醒我们,我们所知道的超越了所听、所见、所学,并提醒我们,要相信智慧存在于我们自身,要去观察、聆听,相信它的爱与慧。
0
7
期望法则
在做到之前,先相信自己能做到
精神始于思想;我们朝着心中所想前进,但无法超越。
我们的所思、所盼、所信创造并装点着我们的体验。只有扩展我们对可能性的最深层信念,才能给人生带来改变。
0
8
诚实法则
即使有相反的冲动,也要按照你的高标准行事
诚实意味着要按照精神法则生活和行事,秉持我们的最高愿景,摒弃负面冲动。
从诚实的角度出发,我们认识、接纳并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我们对他人的感召不靠语言,而是靠榜样的力量。
0
9
行动法则
去做,去实践,永远不要等待时机到来
无论你感知到了什么,无论你有何种天赋和潜能,只有行动才能将它们落实。
很多人听闻过奉献、勇气和爱这样的概念,但只有行动起来,才算是真的了解了它们。行动带来理解,行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0
10
循环法则
准备做出改变,与你的生命进程配合
自然世界的运行遵循着节奏、模式和循环——四季更替,星辰变幻,潮起潮落。季节并不互相侵扰,云也不在空中与风竞赛。
所有事情都发生在最恰当的时节——上升,下降,再上升,就像海浪,在时间里循环。
0
11
包容法则
放下执着,心甘情愿地拥抱发生的一切
包容意味着接受此刻、此身、此生,敞开胸怀接受。包容的要求是,抛开自己惯有的生活方式,让生活与一种更高的意志保持一致,这更高的意志是心之智慧的表达。
绝不应该是被动接受,包容的人会将每次挑战变成一种获得精神成长的方式,并扩展自己的认知。
0
12
同一法则
谨记自己与万物的联系,用一体的眼光看世界
当我们出现在地球上时,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但正如一滴滴雨水都汇入同一片海洋,我们每个人也组成了一片意识之海。
要在最高的真理中找到爱与心灵的平静,认识到我们都是共同体。丢下那些包袱,那些恐惧、嫉妒和仇视;理解的羽翼让我们腾飞,飞到共情的无垠之壤。
不要去背诵这些法则,去实践它,将它们融入自己的生活。这些法则就像种子,一时之间难以开花结果,但如果你好生栽培,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人生是一道又一道终点线,
我想在死前10秒觉得这一生很快乐。
——《拼命活在顺其自然的瞬间》
作者中野善寿的人生准则就是“今天就是一切,什么都不拥有,才不被过去束缚,不为未来烦恼,可以专注于今天”。
“我想出版一本不谈商业秘诀,而讲一个人的生活姿态的书”。日本商界传奇中野善寿,在75岁时写著了《拼命活在顺其自然的瞬间》一书。
凭借着书中一条条态度鲜明的哲思,中野善寿赢得了世俗的财富和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据此在每个年龄段都能潇洒自如。
如果你疲于工作与生活,不妨花几分钟听听这位“前辈”的真心话。一点顿悟,换来透亮的人生前景。
1.
拜托了别人就要信任和放手
做得好就给予褒奖,做不完也只能等待。如果不这样,就永远无法将事情交给他人。要是一个人扛下所有,反而不能专注于真正该做的事。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用人。
2.
不用事事报告,也不用企划书
要的只是结果
将具体的工作尽数交给员工。在作者看来,员工不需要事事联系你,随时向你汇报、同你商量,也没必要为了征得同意,特意写一份企划书,只要打声招呼、聊一聊就行。人与人彼此期待,才能开展工作,要不断考察对方是否能胜任现有的岗位。
3.
把握现金流,简单判断
清楚地记得公司的销售额、利润,把握它们的流动情况。会计有各种各样的技巧,但整体金额是增是减却做不了假。增减背后必然有原因。
4.
公司和团队能生存下来才是王道
无论是公司还是团队,只有生存下去,才能日后报恩。常言道,死后万事空。正是这个道理。如何生存下去?如何才能成为被别人期待、看好的公司?经营者应该首先考虑这些。如果总是看别人脸色,想着“别人会怎么看”之类的问题,就会耽误时机。
5.
根本谈不上培养下属
而是努力追上他们的步伐
做个随意的领导者,不必说出“培育人才”这种话。对上级不需要怎么客气,与此同时,对下属也不需要什么威严。与其说培养下属,不如说希望他们能拉着你更上一层楼。和比自己优秀的下属们一起工作,努力追上他们的步伐,尽己所能,共同进步。
6.
永远聆听现场的声音
那些似懂非懂的数据,多半都是杂音,最好不听。到你的业务现场去,在那里发几个小时的呆,聆听那里的声音。为此就要给生活留出空白,如果太过匆忙,就会错过真正重要的声音。
7.
没有想做的事也没关系
诚实面对,必会柳暗花明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想做的事,也没想去的地方。但最庆幸的是那时的自己比较诚实——正因为老老实实观望着身边其他人,才有了日后意想不到的转机。
8.
拥有并不会产生稳定
舍弃才能自由
“与其舍弃,不如不拥有,无论车、房,还是手表”。事业有成却仍然租房、住宾馆并无不妥。大概房子能给人一种安定感,觉得“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能回到这里生活”。但换言之,这也意味着“无论何时,我都被这里束缚”。“无论何时都能搬走,无论在哪里都能马上开始全新生活”,正是我秉持的生活态度。
9.
故乡的束缚,不过是一种幻想
人很难舍弃的东西之一就是故乡。因为出生在那里,与那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只是故乡,越是美好的回忆,越不能过度沉迷。不回顾过往,要始终追逐从未见过的景色。
10.
不留有形之物
而无形之物又能留下多少?
在一个月收入四五千(人民币)的时候,我就差不多拿出一两千进行捐款。将资产一点点整理,简简单单就好,也几乎没有给儿子们留遗产,不留有形之物,反而能让家人更和睦吧。真正应该留下来的,是无形的想法。这就得靠人的能力了。
社交人脉,买房买车,要思考规划,要看PPT,要度假攻略,要成为“有用的人”……许多不必要的事物,都揉进去了短暂人生,消耗着我们的精力。
透过中野善寿丰富且独特的实践和经历,你会窥见更贴近人生的“本质”,掌握更适合当今世界的“活法”。
也许你真的喜欢咖喱的辣味,
喜欢《someone like you》传递出的悲伤。
——《苦难的意义》
为什么那么多人念念不忘于自己吃苦、受冻、流泪的经历?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关键性成长都发生在重创之后?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卢姆基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众多新发现,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苦难与幸福的全新阐释。
在关于“痛苦”的问题上,我希望我们能有更丰富的词汇,便于人们对不同程度的痛苦做出区分。但事实上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因此我仍将使用“痛苦”一词来描述全谱系的消极体验。
正如你的舌头碰到你发炎的牙齿的那种疼痛属于疼痛一样,各种各样温和的痛苦也是痛苦。但如果你不喜欢我谈论痛苦的方式,只需在脑海里将我用的这个词转化为更怪异但或许更准确的表达——出于生理或心理原因,那些通常令人感到厌恶的体验,如此一来,我们对痛苦的理解就能达成一致了。
本书将探讨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愿受苦。
第一种与享受辛辣食物、过烫的热水澡、恐怖电影、剧烈运动等有关。我们会看到,这类体验能带来快乐。它们可以增强未来体验的快感,让人远离自我意识,满足好奇心,提高社会地位。
第二种与登山和生养孩子等体验有关,这类行为需要付诸努力,通常也并不那么愉快,但它们也是构成良好生活的一部分。
这两类自愿受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烫得人发痛的热水澡、辛辣咖喱带来的不适感是主动追求的结果,我们期待它们发生,如果没有这种期待,它们就不会发生。另一类痛苦则有所不同。在为参加马拉松比赛做准备时,没人希望自己受伤,也不想因为退赛而感到失望。
然而,搞砸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你不会希望成为一个游戏的输家,但如果知道自己每次都会赢,你就体会不到任何乐趣。
事实上,从更宽泛的层面上讲,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保罗·布卢姆《苦难的意义》
保罗·布卢姆还在书中驳斥了流传已久的关于“人类天生就是享乐主义者,只追求快乐”的人性观,揭示人类倾向于追求更深刻、更具超越性事物的本性,从而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真正幸福而有意义人生的方向。
正如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都是进化赠予我们的宝贵礼物,苦难和快乐也是支撑我们生命的两股中坚力量。
原标题:《豆瓣评分9.4!《重启人生》剧终,别错过这3本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