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拆违和产业转移中的广州“制衣村”:数十万从业者去与留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2023-04-07 21:14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因拆违、产业转移,广州海珠区“制衣村”近期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制衣村”位于海珠区康鹭片区,约一平方公里土地内有制衣厂、仓储企业5200多家,聚集超30万制衣行业从业者,是广州知名的城中村。

春节后,海珠区加快推进“制衣村”的拆违和产业转移。海珠区已确立目标,今年要完成康鹭片区20万平方米拆违整治。同时,海珠区已与清远市成立招商联合工作专班,联系发动服装制造“小作坊式”企业7000余家,邀请超300家意向企业负责人到清远市考察,共建“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群”。有媒体形容称,海珠区城中村“制衣村”已开启“清远时间”。

“制衣村”的工厂多是小规模经营,目前老板、工人们在观望中,他们清楚“制衣厂”的拆迁改造、产业转移趋势不可逆,但害怕订单流失,也不敢轻易离开,毕竟拆迁改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新的专业市场形成也需要时间。

康鹭片区包括康乐村、鹭江村两个城中村,聚集了超过30万制衣行业从业者。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图(除署名外)

“寻找客户”的制衣厂老板们

中山大学南校区南边,有众多四五层高的自建房,这里孕育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服装面辅料市场“中大纺织商圈”。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零散摊位构成的中大布匹市场逐步形成。2000年后,在政府的整治改造下,部分商户搬入村民自建的临时建筑,部分制衣厂搬入临近的城中村,形成了以制衣为主要产业的康鹭片区。

康鹭片区包括康乐村、鹭江村两个城中村,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辖内有制衣厂、仓储企业5200多家,聚集了超过30万制衣行业从业者,其中95%以上是外来人口,大部分来自湖北。也因此,坊间称这一带是“湖北村”。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大纺织商圈已有广州国际轻纺城、珠江国际轻纺城、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广州红棉中大门等59家大小面辅料专业市场,涵盖现代展贸式商铺、写字楼、公寓、酒店、会议展览中心等商业配套。近年,这里还吸引了大量的服装设计、面料研发、展示发布等纺织服装时尚核心产业及延伸配套产业在周边聚集。

今年春节前,澎湃新闻曾探访康鹭片区“制衣村”,当时这里已复市,略显冷清,但大家普遍对春节后的情况持乐观态度。

今年3月下旬,澎湃新闻再次探访“制衣村”,发现这里已恢复昔日的喧闹,狭窄的过道上人来人往。成群的工人们在街上等待,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便会跟雇主走,随时开工。众多制衣小老板蹲在路边,一旁摆着“寻找客户”的牌子。

这是“制衣村”特有的情景,开工、居住、消费都能在这处狭小的空间内完成。一栋栋自建房内,是众多纺织服装产业从业人员在城市拼搏、谋生的身影。

“制衣村”已恢复往日的热闹,街上人来人往。附近居民表示,相比过去,人流量减少了约两成。

昔日的热闹虽恢复了,但很多人还是感觉到了变化。多位住户向澎湃新闻表示,相比过去,人还是少了,估计少了两成左右。

来自湖北荆州的“80后”李青松在康乐村开了一家绣花厂,200平方米的厂房每月租金3万元,有十多个工人。据李青松介绍,他的父母过去就是做制衣的,在父母的引导下,他进入该行业,已经在康乐村做了十多年。

每年10月-12月,是制衣行业的旺季。去年,李青松损失很大。“春节后的行情应该会比较好,大家普遍都看好。”今年春节前,李青松曾分析说,正常情况下,制衣行业年底不仅要生产冬装,还要提前备好春季服装的货。去年年底都没怎么备货,因此春节后这方面的订单需求应该非常大。另一方面,随着出入境政策放宽,大量海外订单也会涌入。

3月23日下午,澎湃新闻再次见到李青松,他透露过去一个月的生意要比预期差一点。至于原因,他能想到的是,整个市场在萎缩,来自国外的加工订单减少了。

“制衣村”的一些工厂“蜗居”在自建房内,多数是“小作坊”,厂房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300平方米以上的已是“大厂”。

56岁的刘远东是湖北监利人,5年前他和儿子在“制衣村”开了一间厂,占地300平方米,专门做裤子,有30多个工人。刘远东透露,去年他亏了近20万元。

正月初九,刘远东从老家赶回广州,他发现生意很好,但这种局面仅维持了一个月,“赚了大几万”。刘远东的分析是,去年大家没来得及备货,导致春节后的订单需求很大,但很快这种需求就释放完了,市场回归了冷淡,“客户都在,但他们的订单需求都减少了”。

“原料在涨,订单价在降,利润在一步步走低。”刘远东说,他最怕没订单,毕竟接不到订单就无法开工,而他所经营的制衣厂每个月的租金都要数万元。这段时间,刘远东都会来街头蹲守,加入“寻找客户”的大军。

3月下旬,由于订单变少,众多制衣厂老板在街上蹲守,“诚寻客户”。

王翠芳的感受和刘远东相似,“忙碌了一个月后就冷了”。王翠芳是湖南人,在“制衣村”经营一家专做针织的小厂10多年。她说,如今街上“寻找客户”的人很多。

不想继续打工,27岁的周代岚决定自己当老板。去年,他投入30多万元,在“制衣村”租了200平方米的场地,开了一个专做上衣的小厂。“去年大家都亏了,没什么可说的。”周代岚说,此前,大家都说春节后生意会变好,但如今看不那么乐观,“内卷太严重了,利润持 续走低”。

“一个月要开支几万元,有没有订单对我很重要。”创业虽有压力,周代岚依旧保持乐观,他认为做这行有点赌运气,“运气好,接到一个好单,一年的钱就挣回来了”。

拆违和产业转移

近年来,有关“制衣村”拆迁改造的消息时不时流出。如2019年有报道称,广州市将引导中大布匹市场向广东清远市疏解。之后,广州商务局相关人士又表示,中大布匹市场确定不搬。2021年,康乐、鹭江两村出现在广州更新改造项目当中。同年3月30日,康乐村首期安置地块正式动工。2022年11月、12月,广州海珠区和清远市多次就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一事进行洽谈、招商推介等。

今年春节前,“制衣村”的从业人员们还显得较为淡定。他们认为,过去很多次传言最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再是,纺织服装行业是广州市、海珠区的重要产业,不可能被放弃。

春节后,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化让大家意识到,拆迁改造可能真的要来了。

今年2月10日,海珠区在凤阳街鹭江东约新街88号召开违法建设拆除现场大会,对位于鹭江东约新街88号大院及其周边区域,总建筑面积7030平方米的违法建设实施现场拆除。

据微信公众号“广州海珠发布”消息,2月22日,广州市推动城市更新提速增效工作动员会暨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海珠区举行。为稳步推进康鹭片区等重点片区综合治理,海珠将强化宣传发动,向康鹭片区房东业主、企业老板、务工人员发出“三封信”,向社会发出加强城中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政府通告,营造“同心共治、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据海珠区官方透露,今年,海珠区将全面完成康鹭片区违建拆除和全区196万平方米拆违整治,其中康鹭片区全年目标拆迁面积为20万平方米,并对拆控违情况每周检查、每周通报、纪委每周跟进。今年以来,海珠区共拆违19.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25%,其中康鹭片区拆违2.92万平方米。

“制衣村”由一栋栋自建房构成。澎湃新闻走访发现,为了扩大面积,很多业主在自建房的顶楼加盖了一层铁皮房,用来当厂房出租。在此次拆违工作中,这些在顶楼加盖的铁皮房被认定是违建,会被拆除。

众多在顶楼加盖的铁皮房已被拆除。

众多在顶楼加盖的铁皮房已被拆除。

据当地村民介绍,拆除1平方米的铁皮房,政府补偿租户500元。但对于租铁皮房当厂房的制衣厂老板来说,一个一两百平方米的厂房至少要投入几十万,若遇到拆迁,补偿金不足以覆盖成本,损失还是非常大。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工作也在加速推进。2023年2月,“制衣村”多地设置了政策咨询点,村口设立了通向清远产业园的大巴,可供大家免费乘坐去清远实地了解情况。据海珠区此前透露,海珠区已与清远市成立招商联合工作专班,联系发动服装制造“小作坊式”企业7000余家,邀请超300家意向企业负责人到清远市考察。

将中大纺织服装商圈制造业向清远转移,这也是海珠区纺织服装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据广州市商务局制定的《打造时尚之都三年行动方案》,中大纺织商圈被列为广州打造时尚之都重点项目之首。2020年,海珠区发布《中大纺织商圈助力时尚之都锦绣十条》,提出将中大布匹商圈打造成为融合纺织时尚发布中心、纺织产业标准中心、纺织产业数据中心、纺织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于一体的国际时尚中心。康乐村和鹭江村则被定位为中大国际创新谷的成果输出与配套服务区,将打造成为集科创+时尚+文化产业于一体的符合国际品质,具有活力的创新枢纽。

目前,部分自建房顶楼加盖的铁皮房尚未拆除。

“如果能赚钱,搬去哪里都愿意”

康鹭片区的“制衣村”,距离中大布匹市场步行10分钟,距离沙河服装批发市场车程半小时,即使去白云区和番禺区,运送布料、服装的时间最多半天。这种“去哪里都快”的优势,使得“制衣村”能做到“当天接单、当天出货”,是“制衣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根据政府规划,今后,中大纺织服装商圈加工生产制造业将向清远转移。位于清远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距离海珠区约80公里,这样的距离在很多制衣厂老板看来“太远了”,没有了“当天接单、当天出货”的优势。

“如果能赚钱,搬去哪里都愿意。”李青松向澎湃新闻表示,“制衣村”的加工订单,主要来自沙河服装批发市场,若搬去清远,订单还是高度依赖沙河服装批发市场,但空间距离变长,订单也恐怕随之流失,因此很多制衣厂老板有顾虑,不敢随便搬迁。

前阵子,李青松的妻子接到来自清远的电话,对方说有租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邀请他们去清远实地看看,他们婉拒了。李青松表示,他们没有搬去清远的计划,一是觉得拆迁没那么快;二是,若真的要拆迁改造,必须搬走,他们还可以考虑搬去番禺、白云等地。

“制衣村”的老板、工人们,多数来自湖北。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海珠区从事服装相关产业的湖北籍人员近30万人,主要来自湖北天门、仙桃、潜江等地。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来,湖北多地来广州招商,引导服装企业回乡办厂。如今年1月,“荆州·广东纺织服装产业企业家恳谈推介会”在广州举行,会上36个重点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总金额204.2亿元,涉及原辅料生产、纺纱织布、成衣制造、研发中心、检测平台、纺织服装产业园等纺织服装产业链各个环节。荆州市委书记吴锦表示,荆州市委、市政府将用心用情当好店小二,精准对接服装企业落户需求和返乡企业家创业需求,全力支持纺织服装企业“人回归、心回归、情回归、业回归”。

李青松表示,他身边从事制衣行业的朋友,确实有人选择返乡创业,但他们一般都有固定的大客户,不愁订单。对于众多制衣厂小老板来说,返乡创业的风险大,可能回了老家就没了订单。

“大部分都搬过去才有用,个别的搬过去没有用。”王翠芳说,搬迁的成本高,一个厂至少投入几十万,很多门面、厂房还有高达几十万元的转让费,要转让也很难找到下家接手。再者,就算制衣厂老板们愿意搬去清远,若工人不愿意去,也没有用。

多年来,“制衣村”的用工模式除了固定的长工,还大量使用日结工。这种日结的用工模式,有了订单再临时找工人做,对于老板而言,用工成本可控;对于工人来说,单日的工价更高,工作自由度也高。一名熟练的制衣工人,其日结工资一般在四五百元左右,高的甚至能挣到上千元。

多位工人向澎湃新闻表示,若去清远,基本就只能进厂做长工,而且相比广州,清远的工资会低一些。目前,愿意去清远工作的工人还比较少。其中一位工人表示,一个专业市场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若现在工人们大量去清远,“也可能找不到工作”。

每天,“制衣村”的路边会聚集很多工人,他们在这里寻找工作机会。

“制衣村”的老板们多是小本经营,为了开厂已投入多数身家,他们不敢冒险,就算生意不好做,也更倾向于咬牙坚持。他们的想法简单且务实。刘远东说,春节后,没人来“制衣村”投资,很多人也开始考虑出路。

李青松也说,过去,大家都有确定感,觉得可以当作自己一份事业打拼,安心在“制衣村”奋斗。如今,大家的心态变了,“(在这里)干一天是一天。”

“产业转移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纺织服装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广州“制衣村”,一些问题也根深蒂固。

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商贸流通研究院)教授王先庆长期关注中大纺织商圈发展,他曾撰文指出,中大布匹市场存在着交通拥堵、消防隐患、商住混乱、配套不全、乱搭乱建、仓容不足、物流落后、产权复杂、经营无序、税收流失、利益纠纷、人口太密、治安紧张、环境欠佳、监管太难十五大难题,并提出加速商贸与物流分离重构贸易供应链、优化整合资源重构生态链等5方面建议。

不管是从产业升级角度,还是从城市发展角度,“制衣村”要有未来,必须有所改变。长年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制衣厂老板、工人们也清楚,“制衣村”的升级改造、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一位在“制衣村”居住多年的工人表示,“制衣村”的环境确实差,一旦下雨,很多房屋的一楼会被淹,但多年来大家还是选择集聚在这里,都是为了生计。

王翠芳坦承,“制衣村”的环境确实不好,拆迁改造也是好事,但这里关乎几十万人的生计,要大家搬走没那么容易。她希望政府出台更合理的方案、更完善的政策,引导“制衣村”转型升级。

距离“制衣村”约80公里之外的清远石角镇,占地1万亩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正在打造中。根据规划,该园区由省市区三级政府顶层设计,加快承接广州中大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升级,打造广东省千亿级产业有序转移升级示范点,未来将进驻近5000家纺织服装企业,用工需求逾10万人。

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 图片来自清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

今年1月,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对外招聘纺织服装工人5000名,熟手工人保底8000-12000元/月,新手工人经培训上岗,工资在6000元/月以上,并提供一年免费住宿等福利。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该园区仍在招工中。

今年1月31日,正月初十,“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企业集体开业仪式”在清远举行。该园区通过减免生产经营场地租金、免费提供员工宿舍及人才公寓、设备搬迁费用、设备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一批纺织加工制造业率先实现转移。公开报道显示,不到2个月,该园区已接待全国3500多家企业,其中460多家企业已经落地。

一位曾去清远考察的制衣厂老板向澎湃新闻表示,相比“制衣村”的自建房,清远那边的园区环境很好,有利于企业规范经营,扩大规模,而且租金、生活配套等成本也要低一些。

广东省湖北商会秘书长郭修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调研会上,很多康鹭的服装企业主说,“转移还是有困难。”“买布匹、辅料不便利,销售也不便利。而且康鹭的服装企业都是中小规模,甚至是家庭作坊,进到现代化的工厂里,会很不适应。”郭修认为,如果产业要转移,政府必须给企业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给予长时间的前期补贴,“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经营,很难在清远再造一个‘中大’。”

据南方日报此前报道,王先庆前往清远实地考察后表示,广东早期抓住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形成完备工业体系。但产业扩散链条的无序化,使得产业过于分散,园区化程度低,导致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大而不强。“广州纺织服装业缺少超大型的园区,一个标准规范化的产业园,对于技术、产业、市场进步都非常有利。”

“广州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和产业链历经三四十年才形成,根深蒂固。搬迁牵涉的问题肯定很多,比如某些环节不具备,某些生产要素缺失等。”王先庆认为,产业转移本身就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尽力去做,还要不断地试验。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崔烜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