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江鲟“时隔23年首次自然产卵”?危起伟:仍属人工干预
3月21日上午,人工繁育的长江鲟在野外水域被监测到排卵
近日,长江鲟“时隔23年在长江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的消息备受关注。
3月27日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向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表示,“自然产卵”这一说法并不正确,该项实验仍是利用人工养殖的鱼,在实验条件下实现了未打激素的自主繁殖。“是人工干预下的产卵。”危起伟说,这项实验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在欧美和中国,中小个体的鲟鱼都有比较多的先例。
危起伟解释,自然产卵或自然繁殖是指鱼类自然种群性成熟亲鱼在自然条件下的交配和受精过程,在没有人工干预情况下的,称为自然繁殖。此前,长江鲟被宣布野外灭绝正是因为长江鲟自然繁殖活动停止,自然种群已无法自我维持。
危起伟提到,2018年,农业农村部颁布了《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 2035)》后,他们研究所开始在宜宾江段放流亲鱼,想让人工养殖的鱼在自然条件下产卵,但至今未监测到自然繁殖。
危起伟称,他们所放流的长江鲟达到性成熟的鱼有600多条,目前他们也在寻找长江鲟不能自然繁殖的原因,他推测或许与被放流的性成熟长江鲟亲鱼密度不足、人工养殖的亲鱼对天然河道的适应性问题,以及向家坝下游水文条件等有关。
有媒体此前报道,3月中旬,在四川宜宾市江安县开展的“长江鲟野化繁殖实验”中,此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时隔23年后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并在同一环境下,成功孵化出首批长江鲟幼苗,跨出了恢复野外种群极为关键的一步。
报道称,科研人员将20尾雌雄成体长江鲟,放入空间大小为45立方米的人工产卵巢内,通过精准调控水流速度、模拟产卵河床环境,引导长江鲟在天然水域自然产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表示,此次实验是从多年来的室内仿生态繁殖,成功走向野外自发交配产卵繁殖,为长江鲟实现自然繁殖、恢复重建野外种群带来了新的希望。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0年以来,长江鲟自然繁殖停止;2022年7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宣布长江鲟野外种群灭绝。
澎湃新闻注意到,2023年2月1日,许兰馨、周亮、危起伟在发表的文章《长江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中提到,2000年以后未见长江鲟野生仔鱼,且至今未监测到其自然繁殖活动发生,推测其停止了自然繁殖。
前述文章称,2018年以后放流的稚鱼生长情况很好,其中放流的772尾性成熟或近性成熟长江鲟,超声波监测显示,主要滞留在向家坝下游至宜宾岷江三江口,位于安边长江鲟历史产卵场范围内,通过2019—2022年每年3月—5月实施食卵鱼解剖、江底采卵和水下视频等监测手段,均未监测到自然繁殖。放流长江鲟还未形成自然繁殖的原因复杂,推测可能与被放流的性成熟长江鲟亲鱼密度不足、生态适应性等有关,也与向家坝下游近坝区 (安边即长江鲟历史重要产卵场江段) 水文变化过大有关,此外清水下泄和水文周年节律和日节律变化较大等对长江鲟性腺发育、洄游、栖息和繁殖交配等造成的影响尚需研究。
“总体而言,通过长江十年禁捕,并开展持续性放流,并开展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的生态调度,在宜宾至合江江段,以及赤水河干流的长江鲟在2030年之前有望实现自然繁殖和自然种群重建。”前述文章写道。
3月27日,危起伟表示,他期待人工放流的幼鱼数量较多,适应性更强,经过几年后达到性成熟,在长江十年禁捕的利好窗口期,长江鲟的自然繁殖得以重建,自然种群得以恢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