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评介|久违的捷杰耶夫,依然“俄味十足”
从文旅部通知开放审批境外演出之日起,小众的古典音乐市场波澜不断。北京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最具指标性的剧场,无疑反应极为迅速,首先迎来第一位国际独奏家、大提琴家扬·沃格勒,紧接着是第一支国际乐团、著名的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与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3月27日,与国家大剧院时隔近四年的大师与乐团为座无虚席的国家大剧院观众奉献了精彩的首场音乐会,许多观众留下了“难忘”“久违”“超预期”“俄味十足”的评语。
名团来访
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作为俄罗斯最古老的音乐机构之一,拥有悠久而卓越的历史。乐团成立于18世纪彼得大帝统治时期,十月革命前被称为帝国剧院乐团,在苏联时代乐团更名为基洛夫管弦乐团,1991年恢复原名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指挥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并称赞其杰出音乐表现的传奇音乐家包括柏辽兹、瓦格纳、柴可夫斯基、马勒、尼基什、拉赫玛尼诺夫。
从1988年大师捷杰耶夫担任艺术总监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逐渐在世界各地举行音乐会,伴奏歌剧,成为世界著名交响乐团之一。
自1998年首次到中国举行音乐会,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舞台足迹已遍及国家大剧院、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大剧院、江苏大剧院等国内重要演出机构,其艺术造诣深受乐迷认可。
一票难求
3月16日,文旅部通知开放审批境外演出时间。3月17日,国家大剧院网站登出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音乐会预告,遂引发乐迷高度关注。3月18日,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音乐会曲目公布。3月20日上午十点多音乐会开票,由于订购流量激增,国家大剧院网站一度瘫痪,截止当天下午四点多,捷杰耶夫马林斯基三天的音乐会门票全部售罄,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料。不少乐迷发出了“想买票时已经无票可买”的自我调侃。
这次大量抢票结果导致三个有趣的现象,音乐会上座率几乎100%,年轻人比例目测超过90%,观演秩序总体十分良好。如果说副作用的话,中场休息时排队取饮用水的场面也很壮观。这无疑为接下来全年各地的名家名团演出给出了积极信号。
演出现场
在观众的掌声中,马林斯基的演奏家和指挥大师捷杰耶夫终于亮相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舞台上没有指挥台,捷杰耶夫站在离乐队很近的位置。
捷杰耶夫当晚的排兵布阵十分特别,他将小提琴声部分成左右两部分,低音提琴与大提琴靠左,中提琴在右。这样乐队的音响更为平衡,乐器的对话效果也更为突出。
首支曲目《红旗颂》出乎所有人意料,也让现场观众收获了第一个惊喜。有观众说这是“在开场听到了加演”,根据首场曲目安排,这种幽默的反应也不无道理。下半场最后一首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充满悲伤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确实不便再加演其他作品。
正式曲目从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交响曲“古典”》拉开序幕。这首作品是模仿古典初期的交响曲而作,典雅活泼。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近年来对这首作品的演绎愈加严谨,现场也是如此。特别在轻快的第四乐章,乐团发挥了高超的技巧,以旋风般的速度制造了当晚第一个高潮。
音乐会最高潮出现在接下来的经典音画组曲《天方夜谭》(又译舎赫拉查德)。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包括智慧战胜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情节。作曲家特意为此设计了众多独奏与重奏段落,与乐团合奏形成强烈的故事性。
马林斯基的乐队首席与声部首席独奏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这部经典音画增色不少。特别是乐队首席洛伦茨·纳斯图里卡-赫兹考维奇(Lorenz Nasturica-Herschcowici)的分量最重,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他独奏时常常身体后倾,右脚悬空。由他领衔的弦乐声部也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提琴学派的优势,丰富的揉弦与优美的歌唱,令人大饱耳福。在第三段落“王子与公主”动人的旋律中,捷杰耶夫将乐队力度调整得恰如其分,浓淡相宜,打动着每一个人。
下半场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与捷杰耶夫有着不解之缘。大师的指挥一气呵成,乐章中间几乎没有放下手给予通常的停顿,他张开双臂,仿佛在制作壁画,挥洒、涂抹音乐的色彩。
《第六交响曲“悲怆”》虽然充满悲伤,但与作曲家的经历没有必然联系,它表达的是一种抽象的意义上的悲伤,而不只是具体的事实的悲伤。捷杰耶夫的诠释充满了力量,也展现了他和乐团对这部作品的绝对熟练,无论合奏与独奏屡有精彩表现。粗粝的铜管、深情的木管(尤其是单簧管演奏家德米特里·伊林与大管演奏家罗迪翁·托尔马切夫)、时而忧伤时而疯魔的弦乐,都让现场乐迷极大满足。但或许是太过熟悉,《第六交响曲“悲怆”》发挥的感人效果不及《天方夜谭》。
曲终时,捷杰耶夫将手势停在半空,所有乐手保持了最后演奏或没演奏的姿势一动不动,有的乐器放在腿上,有的仿佛还没演奏完,唯一共同点是双目低垂,表情凝重,构成了一组震撼人心的群体雕塑。
音乐会散场,已近十点一刻,不少乐迷随着人群缓缓移动,留下了“难忘”“久违”“超预期”“俄味十足”的评语以及对接下来演出的不变期待。
据悉,3月28日,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继续以俄罗斯作曲家为核心,展示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3月29日,捷杰耶夫将视线锁定在德奥音乐,带来门德尔松与布鲁克纳著名的《第四交响曲》。3月30日捷杰耶夫将四度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与青年大提琴家李拉共同完成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之后是《第五交响曲》,与观众继续分享经典时刻。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