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侨乡风韵浓!周郡村入选江门市“红色美丽侨村”

2023-03-26 20: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棠下镇周郡村坚持党建引领、聚力侨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把“红色美丽侨村”建设成为突出党建引领作用的主阵地、展示乡村振兴成就的新窗口、凝聚侨心侨智侨力的大平台。近日,周郡村入选江门市“红色美丽侨村”。

为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周郡村以实际行动推动美丽侨村建设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红色资源”有机融合,以全力调动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参与推动乡村振兴,以“侨”架“桥”,凝聚侨心,做好“红色美丽侨乡”创建工作。

周郡村概况一览

地理优势

周郡村是棠下镇重点侨乡之一,位于棠下镇东南面9公里,江门市区东北面8公里处,紧靠西江,东临滨江大道和西江,南近环市街篁边村和石滘村,西达石头,北临大林,大致呈梯形状。东面连接滨江大道,南面连接华安路,西面通向滨江新区凤翔路,北面连接华盛路,水陆交通便利。

人口及华侨华人情况

周郡村土地面积约174公顷,下辖6条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约5271人,共有户数1254户,经济收入以物业出租为主。周郡村旅外华侨华人有1600多人,港澳台同胞约4000人,旅外乡亲总数达56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

近年荣获市级以上奖励或荣誉情况:

2015年被省农办、省住建厅评为“广东名村”;

2017年被江门市环境保护局评为“江门市生态村”;

2020年被省农办、省委组织部评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1年被江门市委评为“ 江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坚持党建引领,彰显侨联作为

着力构建侨界同心圆

1

党建带侨建,焕发侨建新活力

一是通过不断加强党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全面运行并落实《周郡村村级重大事务“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不断凝聚推动侨务工作良好运行。

二是加强周郡村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6个党群服务中心、康乐文化中心、曲艺社、周郡村党史馆等硬件设施,结合侨乡特有的文化资源,大力宣传和弘扬周郡村历史文化底蕴。

三是持续深化理论武装,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通过专题学习、“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活动,在村内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引领侨胞侨眷、党员群众参与学党史悟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四是充分挖掘开发红色资源,依托周恩来总理到周郡视察调研的历史足迹为红色背景,打造了“周总理视察周郡红色足迹路线”,助力乡村振兴。

2

“党建+网格”,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实效

一是打造专业网格化管理队伍。周郡村按照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共划分了6个网格,6个网格党组织,完善“行政村—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的基层组织体系,让微“网格”护好大“心脏”。

二是建设人民调解服务中心。将质询、顾问、人民调解等业务工作实行开放一体化办公,建成周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坚持及时有效地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防止矛盾激化,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

三是建设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严格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整治、大化解专项行动,深入做好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

发挥“侨力”

共谱乡村振兴曲

1

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助力侨乡环境提升

近年来,为全面提升村内环境整治,周郡村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约400万元,同时利用海内外侨胞资源,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工程,联合侨眷同胞、村民清理乱堆乱放杂物400多吨,清拆废弃猪栏、违建房屋约1200多平方;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完成7座公厕升级改造;规范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程序,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进行提升改造,种植花草、搭建桌椅;统筹村内垃圾清扫清运一体化项目发包,村组两级集资近70万元,有序开展清扫村主干道和入户清倒垃圾,人居环境得到提升;对全村5公里河涌进行清淤清漂工作,保障水路畅通;启动污水截污管网铺设,将住宅生活污水和厂企的工业污水进行收集统一处理,避免直排至河涌,逐步解决黑臭水体问题,推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侨乡。

2

夯实基础改善民生短板,完善美丽侨乡建设

通过政府资助资金和海外侨胞集资相结合的方式,对村内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加固。一是全面落实全村自来水管网升级改造正式接入城市管网。二是修建庙边、步宁村小组2个生态停车场、平整“罗汉山”山脚近1200平方空地设置临时停车场和对青年道路全面进行升级改造。周郡市场内设置临时摊位安置本村自产自销户,整治乱摆卖、乱停车的现象,有效缓解村内交通拥堵。三是办好微小实事,在全村主干道路安装数十盏太阳能路灯,解决部分路段昏暗问题,对村内向阳路段、宝树和步宁村小组交界的路段落实道路硬底化。四是通过在村内主要路段和场所安装治安监控设备,减少村治安隐患。五村内有卫生院、学校、市场等服务场所,满足村民的资源供给。

挖掘“百年侨乡”资源

传承侨乡文化精髓

1

丰富多样的侨乡历史文化资源

据《谢氏族谱》记载,周郡村是在南宋咸淳年间,由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移民聚居形成,谢安禄及族人到此定居。经过历史的沉淀,村内主要姓氏为谢姓、萧姓、邓姓,而周郡谢氏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到了近代,大量周郡人跟随传教士走南闯北、奔赴海外谋生发展,给侨乡带来了海外文化的洗礼,对周郡村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建筑文化

周郡村的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主要为清末至民国时期青砖屋。特点是青砖外墙、瓦片屋顶、冬暖夏凉,还有岭南特色的窗花。

经过历史岁月的洗礼,始建于1915年英氏祖祠已有大面积的破损,为了增进华侨同胞情谊,共谋发展,于2015年华侨同胞捐资重修祖祠。英氏祖祠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为三进院落合院式布局,内有匾额“惇典堂”,书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现仍作宗祠使用。而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的萧氏大宗祠,初名“翠林萧公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2012年由华侨同胞捐资约55万元重修,其砖石木结构,清水砖外墙,壁面绘有人物和花鸟画,还有石雕木柱,整座祠堂疏朗空阔,内挂有“崇文堂”匾额。

英氏祖祠与萧氏大宗祠均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保护和深入研究。

《谢氏族谱》记载,原周郡谢氏宗祠曾改为周郡学校,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周郡深入基层视察途中,曾到作为小学的谢氏宗祠听课,留下了一段周总理来到周郡视察走访的光辉足迹,不断激发着周郡村焕发出重塑红色基因先进村的新活力。为更好地纪念周恩来总理,周郡村在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和资助,联系海内外乡亲踊跃捐款,重建谢氏大宗祠,目前,谢氏宗祠在稳步修建中。

民俗文化

周郡村历史文化习俗久远,至今仍保留存有的民间习俗有开灯和传统婚嫁。开灯,也叫“挂灯”,在过去,男孩出生后的第一个春节都要进行开灯,开灯意味着家族添丁,在正月十六才取下,又叫“圆灯”。传统婚嫁习俗中保留中原古制的“六礼”,虽村内现已很少沿用,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等礼俗还存在和沿用。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龙溪古庙,供奉着观音菩萨、文昌菩萨、关帝菩萨等。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及观音诞等,周郡村民都会到庙里拜祭。

2

海外华侨华人助力美丽侨乡建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周郡村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虽身居异地,却拳拳赤子心,耿耿桑梓情,如谢少娴、谢仕强、谢佐宏、英永祥、肖开源、邓翠蝶伉俪等贤达,他们通过艰苦奋斗,事业有成后不忘家乡,报效桑梓,慷慨捐资馈故里,支持周郡村建设和各项文体活动。

在教育事业方面,捐赠和扩建周郡小学教学楼,设立助学金,为莘莘学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经济发展方面,周郡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发展起了以纺织厂和制衣厂为主的外向型企业,促进周郡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在村内建筑方面,修建主要村道实现道路硬底化,修健宝树桥梁,便于村民日常出行;

在其它公益事业方面,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为周郡村兴办各项公益事业捐资达数百万元,为周郡村的各类惠民事业、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周郡村香港同胞英蔼雯女士获得了2019年第23届环球夫人全球年度冠军,荣获“环球夫人中国亲善大使”称号。

3

逐步构建和完善侨务工作体系

推进党建带侨建工作,提升为侨服务水平。落实由村党委书记任侨建组长,通过建立定期与海外侨胞的联系,掌握海外侨胞及村内归侨侨眷情况,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开展侨情活动,如对村内侨眷开展慰问敬老活动、组织侨眷开展篮球赛、象棋赛、写对联等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侨乡人民与海外侨胞的友谊和联系。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棠下镇(通讯员/周仕波)

原标题:《侨乡风韵浓!周郡村入选江门市“红色美丽侨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