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了把歌推火,唱片公司争先恐后给歌曲加速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益佰
25岁的英国歌手Raye在英国的排行榜上已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她正试图在美国也打造一首热门歌曲。但单曲《Escapism》的成绩似乎不尽如人意,上线一周后播放量就开始下滑。
不过,一个月后这首歌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从一周18万次播放跃升至50万次、 600 万次……直到登上 Billboard Hot 100的第 22 位。
发生了什么?加速版的《Escapism》迅速流行并吸引了TikTok用户,他们把歌曲当做视频BGM,并推动原版的流媒体播放。Raye的唱片公司干脆发布了单曲的官方加速改编版,在 Spotify上就收获了上亿的播放量,带动歌曲原版的播放量迄今超过3亿。
自从变速音乐这种趋势在社交媒体上兴起以来,许多大牌艺术家都加入了这股潮流。不少唱片公司与歌手也都观察到了变速音乐的潜力和商机,纷纷推出官方版“加速音乐”(Speed Up),鼓励粉丝对歌曲进行实验并帮助创作变速音乐。变速音乐正成为音乐营销的新密码。
A
想要爆红?给音乐加点速
“两年前,我会说只有5%或10%的音乐人可以接受变速音乐。”环球音乐集团 A&R 战略副总裁Nima Nasseri在采访中说,“现在大概是70%左右。”他说,这些变速真的可以帮音乐人点燃事业,“它们是很好的增长机制,每个唱片公司都在推出它们。”
环球音乐启动了 Spotify 帐户Speed Radio突出变速的曲目,每月有超过 900 万听众。“每当我们获得这些具有吸引力的变速混音时,我们都会用Speed Radio标记它,它只会放大增长。”Nasseri 说,“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
“音乐人应该明白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为曲目带来新生命的最佳方式之一。”有从业者说。许多变速歌曲没有取代或分散粉丝对原版曲目的注意力,反而会吸引对原版的更多关注。大量流量从变速版本被引导到原始版本,《Escapism》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在内容过剩的时代,歌曲越来越难以被发现,音乐行业正在鼓励粉丝对歌曲进行实验并帮助创作混音。整个 TikTok的DJ 社区都在制作这些变速音乐,试图让它们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 唱片公司和营销人员表示,他们有时会付给这些 DJ 从几百美元到 20000 美元不等的费用,让他们重新制作和发布变速版本。
近期最红案例包含囊括各大榜单的 R&B 歌手SZA,以及新生代歌手Sabrina Carpenter,两人皆透过变速音乐和短视频平台,创下个人生涯最佳成绩。
SZA 在 2022 年年底,一推出新专辑《SOS》便获得广大好评。非官方变速版主打个《Kill Bill》在TikTok 拥有超过 100 万使用次,内容多以变装转场为主,这帮助歌曲登顶美国Billboard榜单亚军。Sabrina Carpenter 的歌曲《Nonsense》的变速版在 TikTok 开始流传,带动专辑《Emails I Can't Send》成为她职业生涯中最热销的专辑。
这波热潮甚至将好几首旧歌重新推上排行榜。Lady Gaga 在 12 年前推出的《Bloody Mary》,在变速后爆火。连 Lady Gaga 本人都加入这波挑战,最后歌曲成功在 2023 年1月以原版进入《告示牌》百大热门榜单。
音乐人们也主动寻求变速合作。加拿大的Michael Bublé 就与 Sped Up Songs + Nightcore(仅在 Spotify 上每月播放就超过140万次的音乐组合)合作发布了 2004 年单曲《Sway》的官方加速版本,Spotify 播放量已超过 1800 万。
流媒体服务也为这些混音创建了播放列表。Spotify 的 Speed Up Songs 目前拥有超过 100 万粉丝。
B
是创意,还是流量收割机?
“孩子们正在控制歌曲。”J. Erving说,他是发行公司 Human Re Sources 的创始人,以及索尼音乐娱乐公司创意开发执行副总裁。唱片公司高层决定歌曲的日子结束了。有从业者形容,如今唱片公司只是提供橡皮泥,粉丝们可以决定要把它捏成什么形状。
这种变化一部分源自技术的推动。操纵音频从未如此简单,歌迷可以在手机甚至电脑上利用软件轻松制作变速歌曲。一部分也来自于文化潮流的变迁,Z世代是在网络上与meme文化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习惯于人为的、重复的内容,音乐也不例外。
变速歌曲并不是一种新趋势,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Ross Bagdasarian创造了动画虚拟乐队艾尔文与花栗鼠(Alvin and the Chipmunks),同时也设计出了专属于这只乐队的声音。他以大约一半的速度录制人声,然后将音频加速到正常速度以产生令人迷惑的高音效果。
花栗鼠乐队已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儿童艺术家之一。它在Billboard Hot 100上获得了两首单曲冠军,并获得了五项格莱美奖,还出现在动画、电视剧和电影以及其他媒体中。
花栗鼠乐队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变速歌曲也引领过一阵潮流。Deidre LaCarte给Roger Miller在 1973 年的歌曲《Whistle Stop》加了速,配上动物跳舞的画面,引起了一阵病毒传播,还催生了类似的歌曲。到2001 年,挪威二人组Nightcore 将流行歌曲的速度提高了大约35%,直接带动了现代变速歌曲的潮流。
到2018年,就有Twitter用户注意到了变速音乐这一新兴趋势,并表示“加速播放的TikTok 歌曲是这个时代的夜曲”。这一时期,已有Nicki Minaj的《Roman Holiday》等歌曲的加速版本。到 2022 年初,Nelly Furtado的《Say It Right》 的Speed Radio混音版已成为热门话题。随后,变速歌曲形成燎原之势。
Pitchfork 的一篇文章指出,近年来,改变歌曲的速度已成为许多创作者使用的版权技巧,旨在绕过 YouTube 等平台的自动版权审查。同时,这些变速作品也发展出自己的独立生命。
持异议的业内人士人为,变速音乐确实给歌手提供更多曝光机会,却对以“创意”为本的音乐产业种下隐忧。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唱片公司不需要花多余时间在培养音乐人和作品上,只要为现成作品制作3至5个新版本就可以了,因为他们知道,大众无论如何都会买单。
C
音乐创作,正被潮流裹挟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的音乐风格,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 DJ 为俱乐部创作这些变速音乐,然后这些音乐成为主流的一部分,甚至变得比原始歌曲更受欢迎,我不会感到惊讶。”有业内人士说。
自 TikTok 流行以来,TikTok 趋势一直在影响着音乐的播放方式和传播方式。最明显的就是现代人注意力短暂,音乐创作者也渐渐屏弃前奏和尾奏,歌曲变得越来越短。Billboard就指出,自 2000 年起,前百大歌曲逐渐由平均 4 分 10 秒减少至 3 分 30 秒,更在 2021 年时简短至 3 分 07 秒。与 20 年前相比,平均曲长减少了 25% 之多。
Billboard指出,当下热歌的平均时长正在缩短
你可以说每部电影都应该有90分钟长。但一部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电影,能快速讲述一个故事,也会带来很多乐趣。
值得警惕的是,为了满足 Z 世代大众的需求,行业似乎更重视病毒式传播远胜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TikTok 在音乐界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可能成为流行音乐向前发展的标准,尤其是让用户参与二次创作和传播的模式令人兴奋,但这种现象也很容易造成内容生产的扭曲。
尤其明显的是,唱片公司似乎越来越倾向于针对TikTok定制作品。除了为歌曲添加变速版本外,唱片公司还回过头来编辑歌曲的标题,很多歌曲都在歌名加入 TikTok 用户最新搜索的内容,以帮助 TikTok 用户更轻松地搜索它们。
比如,Surf Mesa广为流传的《ily》名字改为《ily(i love you baby)》,Charli XCX 的《Unlock It》更名为《Unlock It(Lock It)》, Omar Apollo 的《Evergreen》更名为《Evergreen (You Didn’t Deserve Me At All)》, MARINA 的《Oh No!》干脆改成了《“Oh No!” to “Oh No! (I Feel Like I'm The Worst So I Always Act Like I'm The Best)》。
这可能让听众更容易接触到新歌曲,让音乐人拥有更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它显然反过来影响音乐生产中的思考方式。
这些操作可以成为音乐厂牌获利的捷径,但终会有新鲜感失效的一天。在以“创意”为基础的产业中,不停地推陈出新,依然才是维持市场能量的不二法门。
有趣的是,同样是变速,加速音乐似乎比慢速音乐更容易走红。有从业者觉得,加速歌曲允许用户在 TikTok 视频的时间限制内听到更多曲目,这反映了用户在线消费内容的速度。不过,在 2010 年,制作人Nick Pittsinger曾将 Justin Bieber 的《U Smile》放慢了 800%,从而营造出甜美的梦境一般的效果,从而走红。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厌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到时候,慢节奏的审美就会流行起来。
-全文完-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
原标题:《为了把歌推火,唱片公司争先恐后给歌曲加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