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欧丽娟的“李纨论”值得商榷

2023-03-27 18: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作者

慌了个张

近来,读欧丽娟教授《大观红楼》第三辑下卷“李纨论”,引起我一些思考,形成与欧教授不太一样的几点认识。

一、李纨守节寡居是“自愿的”?

欧教授通过对李纨“成长背景与性格基调”分析,特别是注意到“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与影响”,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清代婚嫁制度的考察,以及小说文本中贾母、王夫人等对李纨的评价,得出了“李纨是自愿守节”、自主选择并非强迫的结论。

但我不能苟同这样的看法,我认为,李纨所谓的“自愿”,是礼教制度下的自愿,而非真实人性的自愿,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人从本质上说是趋利避害的高级动物,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作为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自己的认知、判断和选择的。但是人本质上是社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定阶段社会环境的产物,特别是传统与教育训练与影响的成果。换言之,这些人文制度,是人成长之中即社会化过程中,给予人发展进步以引导、激励、规范、约束甚至惩戒的隐形的因子、模具,是塑造人格的精神力量。如果这种塑造,顺应了人性的发展需要,便是满足人精神需求的正能量;如果这种塑造,违反了或者压抑着人性的发展需要,便是套在人身上无形的精神枷锁。

对于二十几岁的青春女性,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是渴望美好,向往过正常人的生活,拥有作为人所需要的情感尊重和精神追求,不然就不会有什么卓文君和崔莺莺、杜丽娘之类思春求偶的故事了。李纨进入大观园后像变了一个人,实则是部分恢复了她作为青春女性的本色和活力。而在此之前,受传统教育的诱导,受封建礼教的桎梏,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她无计可施,更无可奈何,惟有表现出“心甘情愿”做一个节妇,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这是制度训练的、算计的,而非人性的、发自内心的。

二、李纨的审美和才华从何而来?

欧教授纵论了李纨的审美和才华,却没有深入分析它的来源,我读了觉得稍有遗憾。李纨虽然生在国子监祭酒那样的诗书名宦之家,但其父李守中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

“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烈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她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

嫁入贾家,就是持家怀孕生孩子、丧偶育子顺带照顾那几个未成年的小叔子小姑子,怎么就有那么大的学问,成为高明的诗评家,而且在审美、教育、算计和舌战上也胜人一筹,岂不是超女。她读书少,又单一,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那她的审美和才华从何而来?是她天资聪颖,无师自通?还是家族遗传,基因非凡?或者是经高人点拨,化腐朽为神奇?当然,这是小说,是文学创作,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创作,有拔高的成分,有人物角色设计的成分,也有作者顾影自怜的影子。李纨这个角色,说到底是一个模特,是曹雪芹心目中那个角色的替身、曹公的代言而已。所以,李纨的本事,归根结底是曹雪芹那种才能的逗露和巧妙展示。

(补:近来读欧丽娟教授《金陵十五钗》之李纨篇,对于李纨“不断成长的知识学问”,欧教授给出的猜想:“第一种是她偷偷读其他的书”,比照的是宝钗小时候淘气偷着读;“第二种情况……她嫁到贾家以后,应该都是又继续读书的,而且读很多书,包括诗词,所以才能培养出众姊妹里最好的文学判断力”,参考的是香菱学诗的例子。我觉得,欧教授的这些个猜想也不大靠得住。从书中文本展示的内容和李纨的性格,以及父亲李守中不十分令其读书的家教,与她偷偷读书似不搭界,未免牵强;嫁入贾家或有读书的可能,但欧教授的猜想也太“励志”了,倒是国子监祭酒家的大家闺秀与贾家二房长公子,一个秉烛夜读,一个红袖添香,如李清照与赵明诚那般“赌书消得泼茶香”,似更合理。)

三、“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是李纨内心的直接写照?

大观园各处的设计与布局,是为其后来的主人量身定制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其主人的性格和心理特点。《红楼梦》第十七回讲,贾政带着宝玉和清客相公视察大观园:

一面说,一面走,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中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对于“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的解读,我认为欧教授讲的似不准确。我也认为,作为青春女性,李纨是自我压抑,有一颗隐秘的春心,但“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不是她这个人物性格和心理特点的直接反映,而是暗示她被热情似火、青春活泼的一群兄弟(怡红公子)姐妹包围着,必然受到他们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在大观园这个理想国(美好世界)部分地恢复或焕发出其原有的青春活力。

试想一下,“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从数量到规模,在稻香村那么一个自我封闭的小世界当中,将是怎样庞大的存在?怎么可能是“死灰中的一丛红艳”“空白里的一片繁华”?这也太春心浩荡了吧?如此看来,显得李纨自愿守节是多么虚伪!但是如果把“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与成天围着她的一帮青春男女联系起来,就会造成极大的感染力、影响力,李纨置身其中,必然近朱者赤!她的红艳,她的热情,她的青春活力,是压抑的,是不能追求的,但是可以由外界投射到她身上,点亮她的心,激发她的青春活力,这样才符合她守节的状态。

包括与李纨对应的妙玉也是一样,稻香村与拢翠庵是大观园中两个自我封闭、相对与世隔绝的处所,她们都被怡红公子和一群姊妹们包围着,但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拢翠庵“幽闭山怀”与“皑皑白雪中胭脂般十数枝红梅”,也不可能是妙玉内心的直接写照。一支红梅还差不多,“十数枝红梅”的指代和隐喻显然是那十几个青春男女跟妙玉的关系映照。李纨跟妙玉是同类对比,欧教授这个看法是对的,我也认为她们是照镜子,看到真实的自己。

四、李纨放声大哭是因为她与贾珠夫妻感情深?

欧教授说李纨跟贾珠的夫妻关系很好,感情很深,举例子说,贾政那次拿大板下死手打宝玉,王夫人急了,一边拦阻一边哭劝,眼见李纨在跟前,不由地又哭珠儿,这时候别人还没怎么,李纨就放声大哭起来。

李纨这一哭,是夫妻真感情,还是依礼非那样不行?我觉得,夫妻的感情有,但更主要的不是为这个,而是那种场合和情势下,李纨不哭,就不对了,就是不懂事,叫人也看不过去。婆婆哭你的丈夫,作为媳妇,依礼必须作出回应,要给婆婆撑面子、找台阶,劝婆婆不要悲伤是一种方式,但自己也跟着哭,甚至哭得更厉害,才是最巧妙的方式,这是替婆婆分担的恰当做法。说白了,在封建礼制下那是一种应景的表演,是不得不为。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人的哭丧仪式,不管你是否伤心,有无眼泪,到了该哭丧的场合,你也得装得比谁都伤心欲绝,就像贾珍、贾蓉哭贾敬一样,表面哭得死去活来,可满心想的却是与尤二姐、三姐厮混。李纨之哭虽与贾珍贾蓉之哭不同,她有真感情在里面,但本质上都是礼制所为,不得不哭。

欧教授还举一例说明他们夫妻感情好,但我认为李纨打发贾珠生前的两个侍妾,并不是为此。侍妾是贾珠的,不是李纨的,贾珠死了,两个侍妾既没有平儿那样的才干,又不安分守己,强留下来只会成为负担,遭惹是非,所以精于算计的李纨,一早就打发了她们,显然不是为贾珠,也不是为侍妾,而主要是为她和儿子贾兰。

五、李纨内心的隐秘到底是什么?

李纨表面上“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实际上内心深处潜藏着另类的精明与算计。李纨才是凤姐不可小觑的真正对手,她跟探春一样又都读书识字,比凤姐更胜一筹。

李纨平常“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这一方面是她寡居守节的需要,给人看的;另一方面也是降低周围人对她的关注、期待和挑剔,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是加强自我保护的需要。李纨是典型的对人分三六九等,看人下菜碟儿,很有一套与人相处的方略。

对于贾母,李纨也殷勤得很,比其他人更加眼疾手快,很会来事,如那次给老太太铺坐垫。贾母还怜惜她不大说话,完全被李纨的假象“蒙蔽”了。

李纨跟凤姐,是隐形的较量、算计、斗争,因为论理王夫人管家,该由她这个大儿媳“执政”,凤姐是夺了她的权。但她是寡妇,娘家也没势力,就不能明着争,只好暗里斗。作为妯娌,尤氏、李纨都与凤姐在暗斗。尤氏也很厉害,贾敬死了,她独当一面,一力承办。可李纨比尤氏还要厉害十倍,尤氏跟凤姐斗占不到便宜,而李纨只要发起攻击,就无往而不胜。因为她分析和拿捏对手非常精准,斗争很讲究韬略,总是迂回包抄,然后再拿住凤姐的软肋短处,一击致命,凤姐不得不告饶服败。起诗社跟凤姐变着法要钱那次,凤姐正面进攻,李纨先避其锋芒,给凤姐挖一个大坑,说她托身在诗书名宦大家之中,然后就说她把天下人都算计了,帽子扣得够大,最后拿平儿说事,戳中凤姐的痛处,一招制胜。李纨这次是典型的“得理不饶人,没理搅三分”。

另外,李纨平时留着不少心眼儿,比如品评别人的丫头,连凤姐宝玉都不知道的小红她却了如指掌;比如探春改革兴利除宿弊,连探春都想不到的宝玉宝钗两处出息之物,李纨都知道蘅芜院的香料、怡红院的花卉,很有市场眼光,等等。

所以说,李纨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她为什么要这样?我也赞成欧教授的看法,就是孤儿寡母缺乏安全感,他们要攒钱守财寻求保障。

六、判词曲文说的是李纨死了还是贾兰死了?

欧教授解读李纨的判词和曲文,得出的结论是贾兰建功立业,为李纨赢得了凤冠霞帔,她却一命呜呼。而且还说李纨积阴鸷,所以贾兰有果报,成为复兴家业的中流砥柱。

我认为欧教授分析得不对。李纨跟凤姐是对照。凤姐帮助刘姥姥积德行善,福荫子孙,所以流落风尘的巧姐最后能被刘姥姥搭救逃过一劫。而李纨“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鸷积儿孙”,积下的是钱,欠下的是阴鸷。所以应在儿子身上,虽然建功立业,一战成名,可是很快又殒命疆场,只留下一个虚名儿。李纨老来荣耀,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儿子上战场的无常性命(古来征战几人回),所以才说她“枉与他人作笑谈”。

原标题:《欧丽娟的“李纨论”值得商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